非条件性自体基因治疗逆转范可尼贫血-A型骨髓衰竭:FANCOLEN-1 I/II期及长期结果

非条件性自体基因治疗逆转范可尼贫血-A型骨髓衰竭:FANCOLEN-1 I/II期及长期结果

亮点

• FANCOLEN-1是首次报道的试验,证明了非条件性范可尼贫血-A型患者中自体FANCA校正造血细胞的持续植入。

• 输注后2年,8例可评估患者中有5例(62.5%)达到了预定的植入疗效终点;骨髓中的中位载体拷贝数为每核细胞0.18,外周血为每核细胞0.06。

• 随访期间(长期试验长达7年)未观察到与基因治疗相关的基因毒性事件,大多数治疗出现的不良事件为非严重且与载体无关。

背景:疾病负担和未满足的需求

范可尼贫血(F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异质性的DNA修复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骨髓衰竭(BMF)、先天畸形和显著增加的癌症风险为特征。患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因一个或多个谱系的细胞减少而就诊,需要支持治疗、输血和感染管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唯一治愈BMF的方法,但在FA中存在挑战:患者对细胞毒性预处理方案异常敏感,治疗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显著,移植后的风险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第二原发肿瘤。

使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SPCs)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替代方案:体外校正避免了移植物抗宿主病,自体细胞消除了匹配供者的需求。然而,历史上基因修饰的HSPC植入依赖于清髓或减强度预处理以创建骨髓龛空间;在FA患者中,这种细胞毒性预处理尤其危险。因此,证明无需基因毒性预处理的持久植入将是一个重大进展。

研究设计和方法

FANCOLEN-1是一项在西班牙进行的开放标签、研究者发起的I/II期试验,附带一项最长可达7年的长期随访协议。9名分子确诊的范可尼贫血-A型早期骨髓衰竭患者接受了动员和单采术以收集外周血(PB)CD34+细胞。细胞在体外用编码功能FANCA的治疗性慢病毒载体转导,并在没有任何细胞毒性预处理方案的情况下重新输注。

I/II期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是在输注后第2年检测到骨髓(BM)或外周血(PB)中至少每核细胞0.1个治疗性载体拷贝,且无从第1年的显著下降。主要安全性终点是在输注后3年内发生不良事件。该研究已注册(ClinicalTrials.gov NCT03157804;EudraCT 2011-006100-12),并继续进行长期随访(NCT04437771)。

关键发现和详细结果

人群和可评估性:九名接受治疗的参与者中,八名可评估主要终点。患者于2016年1月7日至2019年4月3日之间招募,并按方案随访,长期监测正在进行中。

主要疗效结果

8名可评估患者中有5名(62.5%)在第2年达到了预定的主要植入终点。第2年每核细胞的中位治疗性载体拷贝数为骨髓0.18(IQR 0.01-0.20),外周血0.06(0.01-0.19)。这些测量结果表明,在没有预先细胞毒性预处理的情况下,转导细胞的可测量且持续存在。

临床血液学效应

尽管在总结中未详尽报告特定谱系计数和输血依赖的细节,但研究人员报告称,治疗患者的BMF进展得到逆转,这与校正细胞的功能性造血贡献一致。这一临床信号非常重要,因为即使低水平的校正HSPCs如果能长期植入,也能在骨髓衰竭综合征中产生有意义的多谱系益处。

安全性结果

在报告的随访期间(长期试验长达7年),未观察到与基因治疗相关的基因毒性事件。所有参与者中,大多数治疗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为非严重且与治疗性FANCA编码慢病毒载体无关。六名患者经历了九次严重不良事件(3-4级);一次事件被认为与药物输注相关。所有严重事件均已解决且无后遗症。最常报告的TEAEs为细胞减少和典型的儿童病毒感染。

载体生物学和基因毒性考虑

在体外校正的自体产品中使用编码FANCA的慢病毒载体旨在降低相对于历史γ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插入致癌风险。本队列中未观察到基因毒性令人放心,但由于样本量和随访时间有限:长期监测仍然是必要的,因为插入事件可能有延迟表现。插入位点和克隆动态的分子监测至关重要;已发表的报告表明,迄今为止未发现克隆优势或恶性转化的信号。

专家评论:解读、局限性和转化意义

这些数据首次临床证明,自体HSPC基因治疗可以在不暴露于基因毒性预处理的情况下,为FA-A型患者产生持续的植入和临床获益。这解决了关键的未满足需求:提供一种潜在的治愈性造血策略,同时避免细胞毒性预处理方案的短期和长期毒性。

研究的优势包括生物学上合理的干预措施(在HSPCs中恢复缺陷的DNA修复基因)、使用具有改进安全性的现代慢病毒载体以及前瞻性长期随访。尽管没有预处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达到了疗效终点,这表明校正的HSPCs可能在FA骨髓中具有选择性优势,或者动员和重新输注的校正细胞可以以临床上有用的水平归巢并持续存在。

然而,几个局限性限制了热情。队列规模较小(8名可评估患者)且异质性强,随访时间虽然在长期协议中延长至数年,但仍不足以得出关于晚期基因毒性和成年期耐久性的坚定结论。预定的疗效阈值(≥每核细胞0.1个载体拷贝)是一个分子替代指标;将载体拷贝数与长期临床结局(谱系恢复、输血独立性、感染率和癌症发病率)相关联将是至关重要的。

普遍性可能受到限制:这些患者处于早期BMF阶段,且被选为特定的分子亚型(FANCA)。非条件性基因治疗是否能在晚期骨髓衰竭、其他FA互补组或年龄较大的个体中取得类似结果尚不清楚。此外,制造可扩展性、监管考虑和成本仍然是广泛采用的实际障碍。

机制上,FA中校正的HSPCs可能在体内享有选择性的生存/复制优势,因为修复DNA的细胞对FA骨髓中特征性的进行性损耗不太敏感。这种潜在的选择压力可能是无需预处理即可植入的原因;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是有必要的。

结论及其对实践和研究的意义

FANCOLEN-1的结果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验证:自体慢病毒基因治疗可以在不进行细胞毒性预处理的情况下,为大多数治疗的FA-A型患者实现持续的植入并逆转骨髓衰竭的进展,具有可接受的短期安全性和迄今为止未检测到的基因毒性。

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这些发现证明了继续开发和支持更大规模、理想情况下多中心试验的必要性,这些试验应具有标准化的临床终点、更长时间的随访和严格的分子监测。未来工作的关键问题包括在更晚期疾病中的疗效、扩展到其他FA互补组、优化细胞剂量/制造以及与当代HSCT策略的比较效果。最终,如果耐久性和安全性得到确认,非条件性自体基因治疗可能成为不适合常规预处理和异基因移植的FA患者的范式转变选项。

资助和试验注册

资金由欧洲委员会、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和Rocket Pharmaceuticals提供。试验注册号为ClinicalTrials.gov NCT03157804、EudraCT 2011-006100-12和ClinicalTrials.gov NCT04437771。

参考文献

1. Río P, Zubicaray J, Navarro S, et al.; FANCOLEN-1基因治疗研究者. 范可尼贫血-A型非条件性患者的造血基因治疗:开放标签I/II期(FANCOLEN-1)和长期临床试验结果. Lancet. 2024 Dec 3;404(10471):2584-2592. doi:10.1016/S0140-6736(24)01880-4. PMID: 39642902.

2. D’Andrea AD. 范可尼贫血和乳腺癌的易感途径. N Engl J Med. 2010 May 13;362(19):1909-1919. doi:10.1056/NEJMra0901283.

3. Kutler DI, Auerbach AD, Satagopan J, et al. 范可尼贫血患者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高发病率. Clin Cancer Res. 2003 Dec;9(12):4137-4142.

4. Bagby GC. 范可尼贫血:多系统障碍诊断和管理的挑战.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10;2010:69-75. doi:10.1182/asheducation-2010.1.69.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