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缺血预处理降低未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RICBP-EH 随机试验结果

远程缺血预处理降低未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RICBP-EH 随机试验结果

亮点

– 一项随机、单盲、平行组试验(RICBP-EH,NCT05910242)纳入了102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 mm Hg),比较了7天的远程缺血预处理(RIC)与安慰剂RIC。 – RIC组在治疗期间的平均收缩压(SBP)较低:143.3 ± 10.0 vs 147.6 ± 6.3 mm Hg(基线调整后的差异−4.8 mm Hg;95% CI −6.9至−2.7;P < 0.001)。 – 到第7天时,两组之间的总体收缩压下降更有利于RIC组(组间差异−7.2 mm Hg;95% CI −10.3至−4.0;P < 0.001)。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耐受性良好。

背景和临床意义

未控制的动脉高血压仍然是全球主要的心血管风险因素之一。尽管有可用的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或依从性有限,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足。安全、低成本且易于实施的非药物辅助手段可以帮助提高人群水平的血压控制。 远程缺血预处理(RIC)是一种通过短暂、可逆的肢体缺血(通常通过充气血压袖带实现)来触发全身保护反应的程序。RIC主要被研究用于心肌和脑缺血保护;较小的转化和临床研究表明,RIC对内皮功能、自主神经张力和炎症等途径也有影响——这些途径可能与血压调节相关。

研究设计

RICBP-EH是一项在中国长春进行的随机、单盲、平行组试验(ClinicalTrials.gov NCT05910242)。关键要素如下:
  • 人群: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且坐位收缩压≥140 mm Hg的成年患者。这包括尽管使用降压药但收缩压≥140 mm Hg的患者以及未治疗且收缩压≥140 mm Hg的个体。
  • 干预:连续7天应用远程缺血预处理(RIC)。
  • 对照:按相同时间表应用安慰剂RIC以实现盲法。
  • 血压测量:从治疗前一天到最终一天(共8天;每人16次测量),每天早晨(06:00–09:00)和晚上(18:00–21:00)各测量一次坐位血压。主要终点是治疗期间(7天,14次测量)平均收缩压的差异。
  • 分析:意向治疗分析包括所有随机分配的参与者;记录不良事件。

主要发现

从2023年6月20日至2024年3月6日,共有102名患者完成了研究(每组51人)。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主要结局

在7天治疗期间,RIC组的平均收缩压显著低于安慰剂组(143.3 ± 10.0 vs 147.6 ± 6.3 mm Hg)。基线调整后的组间差异为−4.8 mm Hg(95% CI −6.9至−2.7 mm Hg;P < 0.001),在意向治疗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

时间模式和第7天变化

总体收缩压(每日上午和晚上的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显示组间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F = 4.316,P < 0.001),表明两组之间存在不同的轨迹。从基线到第7天,RIC组的总体收缩压下降幅度大于安慰剂组(−5.1 ± 8.1 vs +2.0 ± 7.8 mm Hg),组间差异为−7.2 mm Hg(95% CI −10.3至−4.0 mm Hg;P < 0.001)。

安全性和耐受性

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两组之间的不良事件数量无显著差异。短期每日RIC方案在整个研究人群中普遍耐受良好。

临床解读和效应大小

在治疗周内平均收缩压降低约4.8 mm Hg,以及第7天的组间差异约为7.2 mm Hg,具有临床意义。即使是轻微的收缩压降低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化为心血管风险的有意义减少。从实际角度来看,如果长期疗效和持久性得到证实,RIC可以作为一种非药物、基于设备的辅助手段,在家庭或门诊环境中应用。 重要的是要强调,这项研究测量的是短期血压反应(7天)。RIC持续应用是否能维持血压降低,以及是否能减少硬性心血管结局,目前尚不清楚。

试验的优势

  • 随机对照设计,采用意向治疗分析。
  • 频繁标准化的血压测量(每天两次),能够准确估计短期血压效应并评估个体内的变异性。
  • 使用安慰剂RIC组提高了内部有效性,通过控制非特异性效应和预期偏倚。
  • 详细报告不良事件表明短期安全性可接受。

局限性和考虑事项

  • 持续时间短:干预仅持续7天。高血压管理是慢性病;RIC的长期血压降低效果及其最佳剂量方案仍未知。
  • 单中心和种族同质性人群(中国):在其他医疗环境和种族群体中的推广需要多中心、多民族队列验证。
  • 单盲设计:试验为单盲(参与者或研究者并非双方均盲),无法完全排除测量或行为中的残留偏倚。
  • 未报告机制数据:介导血压降低的生物学途径(自主神经调节、内皮功能、炎症介质、神经激素变化)未明确,需要进行机制研究。
  • 对照组细节:虽然使用了安慰剂组,但报告中未提供关于盲法保真度(例如,参与者掩蔽成功的程度)的详尽细节,这对设备和程序试验至关重要。

生物学合理性和潜在机制

几种机制可能解释肢体RIC如何降低血压。实验和早期临床数据显示,RIC可以改善内皮功能,增加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调节自主神经平衡并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减轻系统性炎症——每种机制都可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或减少中枢交感驱动。RIC还可能影响血管僵硬度,这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尤为重要。这些机制在血压控制背景下仍属推测,需要进行针对血管功能测试、自主神经谱型和生物标志物分析的机制研究。

实践和研究的意义

目前,RIC应被视为一种实验性的血压降低辅助手段,而不是已建立的疗法。RICBP-EH试验提供了重要的概念验证证据,证明短期RIC可以降低未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并且耐受性良好。在临床应用前需要采取以下步骤:
  • 在更大规模、多中心试验中进行复制,涵盖更多样化的人群。
  • 长期研究以确定效果的持久性、最佳剂量频率/持续时间和门诊环境中的依从性。
  • 机制亚研究以识别应答者,优化患者选择,并了解途径以指导与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
  • 成本效益分析和实用实施研究以评估家庭RIC项目的可行性。

结论

RICBP-EH是首个证明短期远程缺血预处理可降低收缩压的研究,适用于收缩压≥140 mm Hg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调整后的治疗效果约为−4.8 mm Hg,持续7天干预期间无重大安全信号。结果令人鼓舞,支持进一步研究RIC作为未充分控制血压患者的潜在低风险辅助疗法,但在常规实践中推荐RIC之前,需要进行更大规模和更长时间的机制终点试验。

资金来源和试验注册

资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白求恩健康科学中心;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人才储备计划;吉林省教育厅科技研究计划。 ClinicalTrials.gov 注册号:NCT05910242。

参考文献

1. Yin WJ, Wang SJ, Qu Y, Ren JX, Zhang P, Abuduxukuer R, Yang Y, Guo ZN. 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RICBP-EH):一项随机、对照、平行组试验。EClinicalMedicine. 2025 年 10 月 16 日;89:103562。doi: 10.1016/j.eclinm.2025.103562。PMID: 41146928 IF: 10.0 Q1 ;PMCID: PMC12554178 IF: 10.0 Q1 。 2. Whelton PK, Carey RM, Aronow WS, 等. 2017 ACC/AHA 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J Am Coll Cardiol. 2018;71:e127–e248。 3. Williams B, Mancia G, Spiering W, 等. 2018 ESC/ESH 动脉高血压管理指南。Eur Heart J. 2018;39:3021–3104。

作者注

本文总结并解读了RICBP-EH随机试验,供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参考。它不替代对原始试验报告的详细阅读以获取方法学细节,旨在激发进一步的临床和机制研究,探讨RIC在血压控制中的应用。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