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插管后持续性吸气肌无力:第12天的MIP预测急性期住院期间恢复失败

长时间插管后持续性吸气肌无力:第12天的MIP预测急性期住院期间恢复失败

亮点

– 在长时间机械通气后,持续性吸气肌无力(IMW;MIP ≤ 30 cmH2O)很常见,在瑞士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中,43%的患者在急性期出院时观察到这种情况。

– 单次床旁测量——即在IMW诊断后12天获得的最大吸气压(MIP)以及从入组到第12天的MIP变化,与持续性IMW密切相关。

– 早期识别(大约在第12天)高风险持续性IMW的患者,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呼吸物理治疗、吸气肌训练,并规划后续护理需求。

背景

长时间侵入性机械通气(MV)是导致呼吸肌功能障碍和广泛ICU获得性无力(ICU-AW)的主要因素。MV期间膈肌卸载导致快速萎缩和收缩功能障碍(通气诱导的膈肌功能障碍),而全身危重病和不活动则导致周围肌肉损失。吸气肌功能受损会延长脱机时间,增加再插管的风险,并影响住院后的功能恢复。

临床上可行的床旁工具用于检测和监测吸气肌性能,包括最大吸气压(MIP)和整体强度指标如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评分。然而,长时间插管后吸气肌恢复的自然史以及急性期住院期间持续损伤的早期预测因素尚未明确。Oestreicher等人的研究通过前瞻性随访拔管后有记录IMW的患者直至急性期住院结束,并探索早期MIP测量作为持续性无力的预测因素,填补了这一空白。

研究设计

这项探索性前瞻性观察研究招募了来自瑞士五家医院的成年ICU患者,这些患者在≥7天的侵入性MV后拔管,并在计划拔管后48小时内诊断出吸气肌无力(IMW)(定义为MIP ≤ 30 cmH2O)。患者在整个急性期住院期间接受连续的MIP和MRC评分测量,并收集基线特征和ICU相关暴露(MV持续时间、镇静、血管活性药物、病历中记录的ICU-AW、再插管、ICU再入院、医院死亡率)。

缺失的MIP值使用线性插值处理。使用单变量逻辑回归测试基线/早期变量与研究完成时持续性IMW(再次定义为MIP ≤ 30 cmH2O)之间的关联。此外,应用随机森林模型确定预测持续性IMW的最佳时间点。

主要发现

人群和总体结果

共有69名患者(48名男性,21名女性)完成了研究。在急性期住院结束时,30名患者(43%)有持续性IMW(MIP ≤ 30 cmH2O)。持续性IMW组在研究完成时的中位MIP为22 cmH2O(四分位数范围[IQR] 13–24),而恢复至阈值以上的患者为44 cmH2O(IQR 36–64)。这些结果表明,近一半有早期拔管后IMW记录的患者在急性期出院时仍处于无力状态。

预测因素和时机

在单变量分析中,持续性IMW与女性性别和更严重的疾病严重程度或治疗强度指标(尤其是纳入前儿茶酚胺使用时间)呈正相关。重要的是,从纳入到第12天的MIP测量值及其变化均与研究完成时的持续性IMW显著相关。第12天的MRC评分也相关。有趣的是,既往存在呼吸系统合并症与持续性IMW呈负相关,这可能是选择偏倚、不同的基础呼吸肌训练或适应性偏差所致。

随机森林分析确定第12天的MIP是早期预测后期持续性无力的最佳时间点,支持在该时间点进行单次测量以分层恢复轨迹的临床实用性。

安全性和临床事件

研究记录了ICU再入院、再插管和医院死亡率,但报告重点在于功能性呼吸结果,而不是归因于测量过程的安全信号。没有证据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床旁MIP评估是有害的;MIP是一项基于努力的、非侵入性测试,常规用于脱机评估。

专家评论和解释

临床意义

本研究表明,对于机械通气≥7天后拔管的患者,立即识别出的IMW通常会持续到急性期住院结束。持续性无力的比例较高(43%)具有实际意义:患者可能需要强化物理治疗、长期呼吸支持或监督,以及仔细的出院计划,包括康复或过渡护理资源。因此,识别那些不太可能自发恢复的患者具有临床价值。

为什么第12天很重要

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第12天的MIP(以及从基线到第12天的变化)预测持续性无力是合理的。吸气肌恢复需要逆转废用性萎缩并重新训练;约2周内没有实质性改善可能表明严重的肌肉损伤或持续的因素(炎症、皮质类固醇暴露、营养不足、持续镇静或继续失能)。在诊断后约12天进行标准化检查点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时间窗口,以升级针对性干预措施。

测量注意事项

MIP简单易行但有局限性:它是基于努力的,需要患者的配合和认知能力,并可能受疼痛或疲劳的影响。MRC评分同样需要患者参与,并且在谵妄或既往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中可能存在偏差。作者的方法在急性期环境中是务实的,但在临床上应用这些发现时必须意识到这些测量限制。

与先前文献的比较

研究的观察结果与已建立的概念一致:控制性MV几天内可导致膈肌力量迅速丧失(Levine等,NEJM 2008),ICU-AW是危重病后长期残疾的常见原因(Hermans & Van den Berghe,Crit Care 2015)。当前的工作通过提供一个基于时间的床旁预测因子来扩展这些观察结果,该预测因子可能在同一次住院期间采取行动。

局限性和普遍性

重要的局限性影响了解释。队列规模较小(n=69),来自一个国家的五个中心,这可能限制外部有效性。报告的分析是单变量的;年龄、基线虚弱、累积皮质类固醇暴露或营养状况等协变量的混杂效应是可能的,但未进行调整。缺失的MIP值通过线性插值处理——这是一种合理的探索性方法,但可能会引入偏差。最后,既往呼吸系统疾病与持续性IMW的负相关应被视为假设生成而非结论性的。

实践和研究的意义

从事拔管后护理的临床医生可以在拔管后早期考虑常规测量MIP,特别是在大约第12天,以识别持续性无力的高风险患者。这种识别可以触发预定义的路径:转介至呼吸物理治疗、评估吸气肌训练(IMT)、优化营养、审查影响肌肉恢复的药物,并提前参与康复或后续服务。

需要前瞻性干预研究来测试是否针对低第12天MIP识别的患者进行结构化的康复或IMT可以改善功能结果、减少再入院或缩短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时间。

结论

Oestreicher等人提供了临床上相关的前瞻性数据,表明在长时间MV后拔管的患者中,持续性吸气肌无力很常见,床旁MIP测量在诊断后12天的结果与急性期住院期间吸气肌力量恢复失败密切相关。结果支持使用第12天的MIP作为早期分层工具,以指导康复强度和出院计划,同时强调需要在高风险患者中进行对照试验以测试靶向干预措施。

资金来源和clinicaltrials.gov

发表的文章(Oestreicher V等,Crit Care 2025)在提供的摘要中未报告额外的资金细节。未报告clinicaltrials.gov标识符。读者应查阅全文以获取声明的资金来源或试验注册信息。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