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在AHA 2025会议上报告的一项对MIMIC-IV数据库中2,694名T2DM患者的回顾性队列分析显示,心脏手术前后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率显著降低(30天HR 0.19;95% CI 0.07–0.54)。
– 30天绝对死亡率差异为4.1个百分点(0.4% vs 4.5%),保护作用在90天和360天以及敏感性和倾向匹配分析中持续存在。
– 研究结果具有假设生成意义:存在生物学合理性,但由于残余混杂因素、暴露分类错误和围手术期管理变量限制了因果推断;需要随机试验。
背景和临床背景
2型糖尿病(T2DM)通过多种机制增加心脏手术后的围手术期风险:冠状动脉和微血管疾病的负担更大、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降低、伤口愈合受损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识别可减少高危组围手术期死亡率的可调整治疗措施是主要的临床重点。
二甲双胍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降糖一线药物。除了控制血糖外,观察性和机制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能具有心血管益处,包括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内皮功能和减轻炎症反应——这些机制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相关。然而,由于担心急性肾损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二甲双胍相关乳酸性酸中毒,围手术期二甲双胍的管理存在争议。当代实践差异很大。
研究设计
在AHA 2025会议上报告的研究是一项使用重症监护信息管理系统IV(MIMIC-IV)电子健康记录(EHR)数据库的回顾性队列分析。纳入标准为接受心脏手术的成年ICU患者,且患有T2DM。根据接近指数手术入院时的药物记录,将患者分为二甲双胍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主要终点:30天全因死亡率。
次要终点:90天和360天全因死亡率。
分析方法: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人口统计学、合并症和围手术期协变量;亚组分析;包括倾向评分方法(匹配/加权)在内的敏感性检查以解决指示混杂。
数据来源:MIMIC-IV——一个大型的公开可用的重症监护EHR数据集,支持详细的ICU研究(PhysioNet/MIMIC-IV资源)。
关键发现和解释
人群:2,694名接受心脏手术的T2DM患者;其中1,127名属于二甲双胍暴露组,1,567名属于非暴露组。
未调整结果:二甲双胍组30天死亡率为0.4%,而非二甲双胍组为4.5%(绝对风险降低4.1个百分点,p < 0.001)。
调整后的关联(主要多变量Cox模型):
– 30天死亡率:HR 0.19(95% CI 0.07–0.54),p = 0.002——解释为相对风险降低81%。
– 90天死亡率:HR 0.24(95% CI 0.12–0.47),p < 0.001——相对降低76%。
– 360天死亡率:HR 0.35(95% CI 0.23–0.52),p < 0.001——相对降低65%。
稳健性检查:结果在亚组分析、多次敏感性测试和倾向评分匹配分析中一致,表明这种关联不是由单一分析选择驱动的。
临床意义:30天死亡率的绝对风险降低(4.1%)在高危手术队列中具有临床意义。即使在考虑残余混杂因素后,这些效应大小也值得关注并进一步研究。
生物学合理性和机制
合理的机制可以解释二甲双胍的围手术期保护作用:
– 代谢和心脏保护信号传导:二甲双胍激活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这可以在动物模型中改善心肌能量处理并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
– 抗炎作用:二甲双胍调节炎症细胞因子,可能限制体外循环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
– 内皮和微血管效应:内皮功能和微循环流量的改善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心肌或器官损伤。
– 通过血糖控制的间接益处:二甲双胍使用者基线血糖控制更好,可能导致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机制综述支持这些途径,但不能证明围手术期接触二甲双胍会改善结局;它们提供了在干预研究中测试的生物学合理假设(参见参考文献)。
分析的优势
– 大型、现代的重症监护数据库,包含详细的围手术期和药物记录。
– 明确、临床上重要的主要终点(30天全因死亡率),随访时间延长至360天。
– 多种分析方法(多变量调整、倾向评分方法、敏感性和亚组分析)一致指向益处。
– 对高危、常见临床人群的相关性。
局限性和因果推断的威胁
– 观察性设计:即使经过仔细调整,指示混杂、未测量的疾病严重程度、虚弱或基线功能状态的残余混杂仍可能影响结果。例如,二甲双胍使用者可能更健康、术前护理更好,或在未测量的方式上与非使用者系统性不同。
– 暴露定义模糊:EHR数据中的“二甲双胍暴露”可能反映之前的门诊处方、住院期间的给药或记录伪影。给药时间、剂量和围手术期停药做法(术前停药与继续使用)至关重要,但可能记录不完整。
– 不朽时间偏倚:如果暴露窗口包括二甲双胍分类患者无法死亡的时间段,危险比可能会偏向暴露组,除非谨慎处理。
– 血糖控制和联合治疗的混杂:糖化血红蛋白、术中和术后血糖管理、胰岛素使用和其他心脏保护药物可能未能完全调整或准确记录。
– 选择偏倚和普遍性:MIMIC-IV反映了参与中心的ICU患者,可能无法推广到所有心脏手术人群或医疗保健系统。
– 安全结果:该研究集中在死亡率;总结中未报告代谢并发症(急性肾损伤、乳酸性酸中毒)、血糖事件或再入院的数据,这些对于临床决策仍然重要。
临床意义:临床医生现在应该怎么做?
– 单纯基于这一观察性发现不要改变实践。关联的幅度令人震惊,但不是因果关系的证据。
– 继续个体化的围手术期药物管理,平衡(低)二甲双胍相关乳酸性酸中毒的绝对风险与继续血糖控制的潜在益处。目前的围手术期指南通常建议在有肾低灌注、急性肾损伤或对比剂暴露高风险的患者中停用二甲双胍;机构协议各不相同。
– 考虑二甲双胍暴露可能是更好的基线疾病控制或获得护理的标志;临床医生应审查更广泛的临床背景,而不仅仅是将这一发现解读为普遍继续围手术期使用二甲双胍的命令。
– 支持适合患者的随机试验,评估围手术期继续使用二甲双胍与停药的效果,预设安全性和有效性终点。
研究议程和下一步行动
– 随机对照试验:确定因果关系需要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继续使用二甲双胍与停药的效果,终点包括死亡率、心肌损伤、急性肾损伤、乳酸性酸中毒和功能恢复。
– 机制研究:转化研究应测试二甲双胍在围手术期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系统性炎症和内皮功能的影响。
– 详细观察性工作:设计良好的目标试验模拟研究,使用时间对齐的暴露定义、工具变量方法和更丰富的术前状态和术中变量调整,可以帮助三角验证因果推断。
– 安全性评估:大型数据集和前瞻性登记应系统地收集与围手术期二甲双胍使用相关的乳酸性酸中毒、肾脏结局和低血糖事件。
结论
AHA 2025 MIMIC-IV队列分析报告了二甲双胍暴露与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手术后30天、90天和360天死亡率降低之间的强烈且一致的关联。这一信号具有生物学合理性,并在多种分析方法中表现出稳健性,但观察性性质和潜在偏差排除了因果声明。这些结果具有重要意义和假设生成意义:它们支持优先进行随机试验,以确定围手术期二甲双胍是否提供真正的心脏保护益处,并澄清安全性参数。
资金和试验注册
所呈现的研究使用了公开可用的MIMIC-IV重症监护数据集。AHA摘要中提供的总结未报告具体外部资金。回顾性分析未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未来的干预研究应进行前瞻性注册。
参考文献
1. AHA 2025摘要:二甲双胍暴露与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手术后死亡率(MIMIC-IV回顾性队列)。可在以下网址获取:https://aha.apprisor.org/epsAbstractAHA.cfm?id=82
2. Johnson AEW, Pollard TJ, Shen L, 等. MIMIC-IV(版本1.0)。PhysioNet;2021。https://physionet.org/content/mimiciv/1.0/
3.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 Group. 二甲双胍对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影响(UKPDS 34)。Lancet. 1998;352(9131):854-865.
4. Rena G, Hardie DG, Pearson ER.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Diabetologia. 2017;60(9):1577-1585.
5.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糖尿病护理标准——2024。Diabetes Care. 2024;47(Suppl 1):S1-S200. (围手术期管理建议总结在标准中。)
6. Lalau JD. 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引起的乳酸性酸中毒:药理学和临床视角。Diabetes Metab. 2010;36(2):101-107.
(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应查阅完整的AHA摘要和随后的同行评审出版物以获取完整的方法学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