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静脉注射环孢素治疗后,88%的重度糖皮质激素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成人患者出现临床反应,近24%达到缓解。
- 口服环孢素维持治疗期间,约40%的患者保持缓解;同时使用免疫调节剂治疗显著提高缓解率。
- 超过一半的环孢素应答者避免了结肠切除术,14年内的无结肠切除术生存率逐渐下降。
- 超过一半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尤其是治疗开始时血清白蛋白水平低的患者。
研究背景和疾病负担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以结肠黏膜炎症为特征,常导致严重症状并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糖皮质激素通常是中重度发作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一部分患者发展为糖皮质激素难治性UC,这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包括高结肠切除术风险。虽然生物制剂提供了额外的选择,但对糖皮质激素无效的患者仍存在未满足的需求,需要有效的补救疗法。环孢素作为一种具有强效免疫抑制作用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已被探索用于重度糖皮质激素难治性UC的补救治疗,但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有限。
研究设计
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包括2001年1月至2024年2月间诊断为重度糖皮质激素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92名成人患者(平均年龄55岁,54.4%为男性)。所有患者最初接受静脉注射甲泼尼龙(1 mg/kg/天,持续3-7天)。未能应答的患者随后接受静脉注射环孢素(中位剂量3 mg/kg/天,持续5-7天)作为二线或三线补救治疗。使用Mayo内镜评分和部分Mayo评分(pMayo)评估疾病活动度。
主要终点是静脉注射环孢素后的临床反应和缓解。临床反应定义为从基线pMayo评分的任何降低,缓解定义为pMayo ≤ 2且直肠出血评分为零。表现出临床反应的患者转为口服环孢素治疗。次要终点包括口服治疗期间的复发率、不良事件频率以及中位随访14年的无结肠切除术生存率。
关键发现
静脉注射环孢素在88%(81/92)的患者中诱导了临床反应,在23.9%(22/92)的患者中达到了缓解。逻辑回归分析未发现静脉注射环孢素应答的预测因素。
在口服环孢素维持治疗期间(平均9.0 ± 11.5个月,中位数5个月),41.9%(34/81)的患者复发,而40.7%(33/81)的患者达到或维持缓解。多变量分析发现,同时使用免疫调节剂治疗(IMT)是唯一显著的缓解预测因素(OR 6.41;95% CI 1.92–21.36;p=0.002)。
由于静脉注射环孢素应答不足,12%的患者停药,14.1%的患者因不良事件停药,总体不良事件报告率为53.3%。治疗开始时血清白蛋白水平低(<35 g/L)预测不良事件(OR 0.36;P=0.03)。
环孢素治疗开始后,1年、3年、5年和14年的无结肠切除术生存率分别为74.7%、62.6%、57.1%和45.6%。总队列中有半数(50%)和应答者中有51.9%在随访期间避免了结肠切除术。
专家评论
本研究强化了环孢素作为重度糖皮质激素难治性UC的有效补救疗法的地位,持久的反应使许多患者在长期内避免了结肠切除术。高初始应答率与先前的报道一致,但在口服维持治疗期间的显著复发率突显了优化持续缓解策略的必要性。
重要的是,识别免疫调节剂治疗作为缓解的阳性预测因素表明联合免疫抑制的协同效应。这支持现有的实践框架,建议使用辅助免疫调节剂以增强和维持环孢素的疗效。
不良事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强调了仔细选择患者和监测的必要性,特别是对于血清白蛋白水平低的患者,这可能预示着脆弱性。
局限性包括回顾性设计和缺乏对照组,如生物制剂治疗组。前瞻性随机试验将进一步明确环孢素与新药相比的确切作用。
结论
环孢素是重度糖皮质激素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成人的有价值的补救选项,实现了显著的临床反应和缓解率。结合同时使用的免疫调节剂治疗可提高缓解率和避免结肠切除术。尽管不良事件频繁发生,但环孢素为许多患者提供了有意义的手术替代方案。仔细选择患者和监测对于优化结果至关重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有助于完善整合环孢素与现代治疗策略的治疗算法。
参考文献
Farkas B, Bacsur P, Bálint A, Ivány E, Rutka M, Fábián A, Bősze Z, Bor R, Szepes Z, Farkas K, Molnár T. 环孢素补救治疗在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重度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短期和长期结局. Therap Adv Gastroenterol. 2025 Aug 8;18:17562848251361054. doi: 10.1177/17562848251361054. PMID: 40785797; PMCID: PMC1233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