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在认知未受损且淀粉样蛋白水平升高的老年人中,较高的计步器测量的每日步数与较慢的认知和功能衰退相关。
– 保护性关联不是由基线或纵向淀粉样蛋白负担差异解释的,而是由于颞下区tau蛋白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中的积累速度较慢;tau蛋白积累显著介导了认知益处。
– 剂量-反应分析表明存在曲线关系:益处在适度活动水平(约5,001-7,500步/天)达到平台,这为久坐的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可实现的目标。
背景与疾病负担
阿尔茨海默病(AD)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个长期的临床前期阶段,在此期间核心病理——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在可测量的认知障碍出现前几年就开始积累。因此,预防工作集中在早期应用可改变的风险因素,以改变疾病进程。体力活动是公认的、人群级别的痴呆风险因素;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多领域试验表明,体力活动可以改善认知结果和心血管风险特征,这两者都与痴呆预防相关(Livingston等,2020;Ngandu等,2015)。然而,习惯性体力活动与人类AD分子病理学——尤其是tau蛋白积累——之间的机制联系尚未完全明确,这限制了试验设计和转化策略。
研究设计与人群
Yau等(《自然医学》,2025)的研究考察了参加纵向观察队列的认知未受损老年人,这些人在基线时进行了淀粉样蛋白PET成像,并接受了包括tau蛋白PET、连续认知和功能评估以及计步器测量的步数在内的前瞻性评估。关键设计元素包括通过计步器衍生的每日步数客观测量习惯性体力活动,根据基线淀粉样蛋白状态(升高与不升高)分层,与AD相关的解剖区域(突出颞下皮质)进行纵向tau蛋白PET检查,以及中介分析以测试活动与临床衰退之间关联是否由tau蛋白动态变化解释。终点包括认知和功能状态的纵向变化、区域tau蛋白积累率以及淀粉样蛋白负担的横断面和纵向变化。
主要发现
活动与临床轨迹的关联
在基线淀粉样蛋白升高的参与者(临床前期AD)中,较高的平均每日步数与较慢的纵向认知和功能衰退相关。这种效应仅限于淀粉样蛋白阳性亚组;在没有淀粉样蛋白升高的参与者中,未发现一致的保护性关联。在淀粉样蛋白阳性组中报告的效果大小具有临床意义,较高活动与全球和特定领域的认知措施以及经过验证的功能衰退量表上的减缓下降相关。
与淀粉样蛋白负担的关系
与简单的“较少淀粉样蛋白解释益处”模型相反,基线体力活动与较低的淀粉样蛋白PET信号横断面无关,较高的活动也不预测较慢的纵向淀粉样蛋白积累。因此,观察到的临床关联似乎不是通过在研究时间范围内改变淀粉样蛋白负担来起作用的。
活动与tau蛋白积累:关键联系
最引人注目的机制洞察是活动与tau蛋白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较高的每日步数与颞下皮质tau蛋白积累速度较慢相关——这一区域与早期症状进展和认知衰退有关。中介分析表明,较慢的颞下皮质tau蛋白积累解释了较高活动与较慢认知衰退之间关联的显著部分,支持了一条途径,即体力活动减缓tau蛋白扩散/增长,从而保持认知。
剂量-反应与可行阈值
剂量-反应分析显示存在曲线关系:认知和tau蛋白相关益处在较低到中等活动范围增加,但在大约5,001-7,500步/天达到平台。在此范围内,增量益处有限,建议针对久坐的老年人采取干预措施,设定一个适度的、可实现的目标。这些发现具有临床实用性,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对许多老年人来说可行的具体每日步数目标,可能有助于构建公共卫生和试验招募信息。
敏感性分析与稳健性
结果在调整人口统计协变量和心血管风险因素后依然稳健,报告了针对潜在逆向因果关系(即临床前期认知下降导致活动减少)的敏感性分析。尽管如此,作者承认存在残余混杂和测量局限性(计步器与多传感器设备;单区域tau蛋白焦点)。
专家评论与解读
这些数据增强了习惯性体力活动可能通过影响tau蛋白病而不是淀粉样蛋白清除来减缓临床前期AD进展的生物学可信度。颞下皮质是一个合理的区域,显示出早期与认知相关的tau蛋白信号,发现tau蛋白积累介导保护效应是一项重要进展。从机制上讲,运动可以通过多种非互斥的途径影响tau蛋白:减少神经炎症,改善脑血管功能和灌注,增强睡眠期间的淋巴清除,上调神经营养因子(如BDNF),以及提高代谢韧性(Erickson等,2011)。动物模型也表明,运动可以减弱tau蛋白磷酸化和传播,提供了转化支持。
临床上,提供基于证据的适度步数目标(约5k-7.5k/天)高度可行,可以激励初级预防工作。这些发现与先前的多领域预防试验(如FINGER)一致,这些试验包括体力活动作为组成部分,并在有风险的老年人中显示出认知益处(Ngandu等,2015)。这里的新颖之处在于人类tau蛋白PET动态变化的分子联系。
局限性与反论点
重要的局限性限制了解释。研究设计是观察性的,因此尽管进行了中介建模和敏感性检查,但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因素或未测量的生活方式变量的残余混杂仍然可能。计步器衍生的步数捕捉了步行活动,但不包括抗阻训练、平衡练习或非步行的中等到剧烈活动(如骑自行车、游泳),设备佩戴位置和依从性可能会引入噪声。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变化的时间窗口较长;更长时间的随访可能会揭示与淀粉样蛋白不同的关系。最后,研究志愿者富集的队列通常具有选择性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这可能限制了对多样化人群的普遍性。
对预防试验和临床实践的影响
对于试验设计者,这些发现提出了高收益策略:(1) 招募认知未受损、淀粉样蛋白阳性、久坐的老年人,以最大化检测对tau蛋白积累和临床结果影响的机会;(2) 使用客观的步数目标和可穿戴监测来量化依从性和剂量;(3) 考虑将tau蛋白PET作为机制性和中间结果,这可能比淀粉样蛋白PET在典型试验持续时间内对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更敏感;(4) 设计研究以检测由tau蛋白动态变化介导的认知有意义的变化。
对于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建议老年人——特别是那些AD生物标志物风险升高的老年人——增加日常步数至适度水平(约5,000-7,500步/天),这是一个低成本、低风险的建议,对认知衰老和心血管健康有潜在益处。将步数框架为一个可实现、可衡量的目标的信息可能提高久坐患者的依从性。
下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的下一步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将淀粉样蛋白阳性、久坐的老年人随机分配到步数干预(行为辅导、数字反馈、结构化步行计划)与常规护理,以tau蛋白PET和认知/功能结果为终点。试验应纳入多样化的群体,更长时间的随访以评估效果的持久性,并结合互补的生物标志物测量(神经炎症标志物、脑血管成像、睡眠指标)。剂量探索研究可以优化目标,并测试将有氧步数与抗阻训练结合是否对tau蛋白和认知产生叠加效应。
结论
Yau等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生物学上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习惯性体力活动——客观测量为每日步数——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脑区的tau蛋白积累速度较慢以及淀粉样蛋白阳性、认知未受损的老年人的认知和功能衰退减缓相关。与淀粉样蛋白负担无关联以及由tau蛋白介导的关联表明,临床前期AD中的运动相关益处是通过tau蛋白调节或韧性途径起作用的。确定一个适度、可实现的步数范围作为益处的平台(约5,000-7,500步/天)为预防策略和试验设计提供了一个实用的目标。虽然因果关系仍需在随机试验中证明,但这些发现支持将体力活动不足作为预防努力的重点,并在生物标志物指导的干预研究设计中优先考虑。
资金来源与临床试验注册号
资金来源已在原始出版物(Yau等,2025)中报告。这项观察性分析没有特定的clinicaltrials.gov标识符;未来的干预试验应前瞻性注册。
参考文献
1. Yau WW, Kirn DR, Rabin JS, Properzi MJ, Schultz AP, Shirzadi Z, Palmgren K, Matos P, Maa C, Pruzin JJ, Schultz SA, Buckley RF, Rentz DM, Johnson KA, Sperling RA, Chhatwal JP. Physical activity as a modifiable risk factor in preclinical Alzheimer’s disease. Nat Med. 2025 Nov 3. doi: 10.1038/s41591-025-03955-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1184638.
2.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Ames D, Ballard C, Banerjee S, Brayne C, Burns A, Cohen-Mansfield J, Cooper C, Costafreda S, de Mendonça Lima CA, Dening T, Ferri CP, Francis P, Gallacher J, Ganguli M, Henley W, Huang Y, Jacova C, Jellinger KA, Keene J, Lang I, Larson E, Lee L, Liperoti R, Logroscino G, Lopez OL, Love S,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Lancet. 2020;396(10248):413–446.
3. Ngandu T, Lehtisalo J, Solomon A, Levälahti E, Ahtiluoto S, Antikainen R, Bäckman L, Hänninen T, Jula A, Laatikainen T, Lindström J, Mangialasche F, Paajanen T, Rauramaa R, Stigsdotter-Neely A, Strandberg T, Tuomilehto J, Soininen H, Kivipelto M. A 2-year multidomain intervention of diet, exercise, cognitive training, and vascular risk monitoring versus control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at-risk elderly (FING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5;385(9984):2255–2263.
4. Erickson KI, Voss MW, Prakash RS, Basak C, Szabo A, Chaddock L, Kim JS, Heo S, Alves H, White SM, Wojcicki TR, Mailey EL, Vieira VJ, Martin SA, Pence BD, Woods JA, McAuley E, Kramer AF. Exercise training increases size of hippocampus and improves memor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1;108(7):3017–3022.
5. Jack CR Jr, Bennett DA, Blennow K, Carrillo MC, Dunn B, Haeberlein SB, Holtzman DM, Jagust W, Jessen F, Karlawish J, Liu E, Molinuevo JL, Montine T, Phelps CH, Rankin KP, Rowe CC, Scheltens P, Siemers E, Snyder HM, Sperling R; contributors. NIA-AA Research Framework: Toward a biological defini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Dement. 2018 Apr;14(4):535–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