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未遂与自杀的风险特征:来自丹麦登记和基因组数据的见解

自杀未遂与自杀的风险特征:来自丹麦登记和基因组数据的见解

亮点

– 大型、基于登记的丹麦研究表明,自杀未遂(SA)和自杀死亡具有共享和独特的临床及遗传风险结构。

– 慢性功能障碍健康状况(如听力问题或血脂异常)与自杀未遂的关联更强;严重躯体疾病(如癌症)与自杀的关联相对较强。

– 精神障碍的遗传易感性影响自杀死亡率,而自杀未遂与更广泛的健康相关多基因风险谱型有关,包括精神病学遗传风险。

– 累积负担(反复尝试)与大多数测量的健康状况和多基因评分呈剂量-反应关系,支持持续自杀倾向的分级风险模型。

背景和临床背景

自杀仍然是全球主要且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致命和非致命自杀行为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差异:自杀未遂更为常见,集中在年轻人和女性中,而自杀死亡则更多影响老年人和男性。临床医生通常假设非致命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位于同一严重程度谱系上,但新兴数据表明部分不同的病因途径。了解哪些临床条件和遗传易感性分别预测未遂和死亡可以改进医疗和精神卫生设置中的预防策略。

研究设计和方法

Ge等人(JAMA Psychiatry, 2025)利用丹麦人口中的两个互补的登记和基因组设计来剖析自杀未遂和自杀的共享和独特风险因素。关键设计特点:

基于登记的分析(健康状况)

– 使用全国丹麦登记的嵌套病例对照设计,确定临床诊断的非致命自杀未遂(n=81,713)和自杀死亡(n=9,362)病例,并匹配人群对照。

– 限制纳入年龄超过10岁的人,以减少误分类。

– 暴露评估包括28种临床编码的健康状况,涵盖精神、神经、疼痛相关、感觉和慢性躯体疾病。

– 使用条件逻辑回归估计健康状况与结果之间的关联,并分析累积自杀未遂负担(反复尝试)。

基因分析(多基因评分)

– 基因型来自iPSYCH2015数据集,这是一个在国家队列中嵌套的丹麦遗传样本。多基因评分(PGS)分析包括8,221例自杀未遂病例和225例自杀病例,并匹配对照。

– 计算了35个多基因评分(PGS),涉及精神、认知和广泛健康相关特征,使用LDpred2-auto计算,这是一种考虑连锁不平衡的当代方法,用于推导全基因组多基因预测因子。

– 使用逻辑回归估计多基因评分与结果之间的关联。为了正式测试SA和自杀之间效应大小是否存在差异,作者应用了贝叶斯模型分类和Cochran’s Q异质性检验。

主要发现

该研究提供了几个具有临床和研究意义的主要观察结果。

1) 人口规模、人口统计学和对比流行病学

– 登记样本:81,713例自杀未遂病例(61.8%为女性;平均年龄32.3岁)和408,490例匹配对照;9,362例自杀病例(25.2%为女性;平均年龄45.1岁)和46,749例匹配对照。

– 基因样本:8,221例自杀未遂病例(72.3%为女性;平均年龄19.7岁)和225例自杀病例(35.6%为女性;平均年龄24.6岁)。基因组自杀病例数量明显较少,限制了检测死亡率适度遗传关联的能力。

2) 健康状况的差异模式

– 许多健康状况增加了自杀未遂和自杀的风险,确认了不良健康与自杀结果之间的广泛多系统联系。

– 相对优势:慢性、功能障碍和致残条件(例如血脂异常和听力问题)与非致命自杀未遂的关联更强。作者认为这可能反映了通过功能障碍、社会孤立、慢性疼痛和生活质量下降增加自杀未遂风险,但不一定导致致命的结果。

– 相反,严重、威胁生命的躯体疾病(例如晚期癌症)与自杀死亡的关联相对较强。这种模式与存在性痛苦、疼痛和预后知识对结束生命决定的影响一致。

3) 遗传结构:精神病学与广泛健康易感性

– 重大精神障碍(情绪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的多基因易感性与自杀死亡风险相关。相比之下,自杀未遂与精神病学特征的多基因评分以及额外的广泛健康相关特征的多基因评分(例如心血管代谢或感觉相关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 观察到的分歧表明,自杀死亡的遗传风险可能更紧密地与精神病学易感性相关,而自杀未遂的遗传易感性反映了一个更广泛的脆弱性星座,包括躯体和功能领域。

4) 累积负担和剂量-反应关系

– 对于大多数评估的健康状况和多基因评分,与累积自杀未遂负担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更频繁的尝试与更高的暴露普遍性或更大的多基因负荷相关。这种分级关系支持一个模型,即累加的临床和遗传风险加剧了重复自杀行为的脆弱性。

5) 统计证据的独特性

– 使用异质性检验和贝叶斯分类,研究者发现在SA和自杀之间,某些条件和多基因评分的效应大小存在统计显著差异,支持部分独特病因谱型的观点,而不是单一的严重程度连续体。

专家评论和解读

这些结果具有若干实际和理论意义。

临床意义

– 广泛的医疗环境对自杀预防至关重要。功能性/慢性条件与自杀未遂的强关联表明,非精神科医生(初级保健、耳鼻喉科、心脏病学、肿瘤学)应提高对自杀意念和未遂的警惕,特别是年轻患者和女性,他们的未遂率较高。

– 对于患有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患者,主动的心理社会和姑息治疗干预尤为重要,因为它们与自杀死亡的相对关联。

遗传和转化意义

– 遗传结果强化了精神病学易感性对自杀死亡的核心地位,并表明更广泛的多基因脆弱性影响谁会尝试自杀。然而,当前的多基因评分尚未准备好用于常规临床筛查:效应大小仍然适中,个体水平的预测效用有限,且遗传关联可能因血统不同而异。

机制假说

– 几个不互斥的机制可能解释观察到的模式:(1) 严重躯体疾病可以通过疼痛、功能丧失、绝望和获得致命手段增加自杀风险;(2) 慢性但非致命的状况可能增加冲动性、社会退缩和反复求助,表现为非致命的尝试;(3) 精神障碍的遗传易感性可能影响决策、压力反应和自杀意图,当结合不利的环境事件时,增加死亡风险。

优势

– 基于登记的分析样本量巨大,全国范围内的临床记录链接加强了统计精度并减少了选择偏差。

– 将基因组数据与全国登记相结合是方法论上的优势,允许同时检查环境和遗传决定因素。

局限性和注意事项

– 基因组分析中自杀病例有限(n=225),限制了检测特定于自杀死亡的遗传效应的能力,增加了第二类错误的风险。

– 基于登记的确认依赖于临床编码事件,可能遗漏未记录的尝试或院外死亡;尽管定义严格,但仍可能存在误分类。

– 该队列主要为丹麦(主要是欧洲)血统;其结果在其他人群中的普适性可能有限,特别是在医疗系统、社会结构或遗传背景不同的情况下。

– 观察性设计无法进行因果推断。未测量的混杂因素(如社会经济状态的细微差别、获得医疗服务的机会或环境暴露)可能影响观察到的关联。

临床和研究要点

– 临床医生在评估自杀风险时应考虑广泛的系统健康:精神和非精神疾病都对未遂有重要意义,对死亡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 自杀预防策略需要定制:减少未遂的干预措施可能需要针对功能障碍、慢性疼痛和社会支持,而预防自杀死亡可能需要强化的精神病治疗和关注严重躯体疾病中的存在性痛苦。

– 进一步的工作应扩大自杀死亡的基因组样本,验证其他血统的结果,并探索使用纵向和因果推断方法(如适当的情况下使用孟德尔随机化)的因果关系。

结论

Ge等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由重叠但可区分的临床和遗传风险结构支撑。这些发现挑战了仅基于严重程度的简单模型,鼓励对风险评估、预防规划和跨学科护理采取更加细致的方法,涵盖精神病学和普通医学。

资金和临床试验注册

该研究的详细资助声明见Ge等人(JAMA Psychiatry 2025)。本研究是一项基于登记和基因组的观察性分析,不是临床试验,因此无需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读者应查阅原始文章以获取精确的资金致谢和利益声明。

参考文献

1. Ge F, Wang Y, Agerbo E, Köhler-Forsberg O, Bulik CM, Petersen LV, Vilhjálmsson BJ. Contrasting Risk Profiles for Suicide Attempt and Suicide Using Danish Registers and Genetic Data. JAMA Psychiatry. 2025 Oct 21:e253444.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5.3444. PMID: 41118583; PMCID: PMC12541595.

2. Turecki G, Brent DA. Suicide and suicidal behaviour. Lancet. 2016 Apr 23;387(10024):1227-1239. doi:10.1016/S0140-6736(15)00234-2.

3. 世界卫生组织. 自杀.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suicide. 访问日期:2025年。

4. Agerbo E, Nordentoft M, Mortensen PB. Familial, social, and socioeconomic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young people: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BMJ. 2002 Jul 13;325(7355):74. doi:10.1136/bmj.325.7355.74.

5. Privé F, Arbel J, Vilhjálmsson BJ. LDpred2: better, faster, stronger. Bioinformatics. 2020 Nov 1;36(22-23):5424-5431. doi:10.1093/bioinformatics/btaa1029.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