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从这项研究中得出四个主要结论:(1) 过去17年HPV疫苗的引入导致接种年轻女性中疫苗型HPV感染的显著减少。(2) 群体保护效应明显,未接种女性的HPV感染率也有所下降。(3) 尽管参与者有性经历且感染HPV的风险增加,这些益处仍然存在。(4) 人群水平数据确认了2价、4价和9价疫苗在不同时间点的真实世界影响。
研究背景和疾病负担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仍然是全球肛门生殖器和口咽癌的主要原因,宫颈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HPV相关恶性肿瘤之一。预防性HPV疫苗首次在2000年代中期引入,包括2价(2vHPV)、4价(4vHPV)和后来的9价(9vHPV)疫苗,针对导致大多数癌症的高危HPV类型。临床试验已证明疫苗的高有效性;然而,了解其在真实世界、上市后环境中的有效性,特别是对有性经历的青少年女孩和高危年轻成年女性的影响,对于指导疫苗政策和优化癌症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研究设计
这项横断面分析汇集了2006年至2023年间进行的六项监测研究的数据。研究人群包括2,335名有性经历的13至26岁青少年女孩和年轻女性,这些参与者连续从临床环境中招募,其中以非裔美国人为主(65.4%),相当大比例的参与者报告有性传播感染史(51.2%)和多个(≥2)男性性伴侣(78.9%)。HPV疫苗接种状态被分类为接种过至少一剂疫苗。该研究应用了基于倾向评分的逆概率治疗加权方法来调整各研究波次中参与者特征的差异。关键结果指标包括至少一种疫苗靶向HPV类型的HPV DNA阳性率,分别评估2vHPV、4vHPV和9vHPV目标。
主要发现
疫苗接种率从2006年的0%上升到2023年的82.1%。在接种参与者中,2vHPV靶向HPV类型的患病率从27.7%下降到0.4%,相对减少了98.4%。同样,4vHPV类型患病率从35.4%下降到2.1%(相对减少94.2%),9vHPV类型HPV患病率下降了75.7%(从48.6%下降到11.8%)。
重要的是,未接种参与者中也观察到显著的减少,表明群体保护效应。2vHPV类型患病率从25.8%下降到7.3%(相对减少71.6%),4vHPV类型患病率减少了75.8%。未接种女性中9vHPV类型患病率的减少不太明显,为27.2%。
调整后的逻辑回归分析支持这些发现。所有参与者、接种者和未接种者感染至少一种2vHPV类型的几率显著降低(调整后比值比分别为0.03、0.01和0.23)。同样,4vHPV感染的几率显著降低。对于9vHPV类型,所有组和接种组的感染率显著降低,但在未接种组中不那么明显。
这些数据强调了疫苗的全面有效性和广泛群体效应,尽管许多高危年轻女性没有完成全部接种疗程,这种效应仍持续了17年。
专家评论
这些发现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了HPV疫苗接种计划在多样化、高危青少年和年轻成年女性人群中的公共卫生影响。接种个体中疫苗型HPV患病率的显著下降证实了临床试验的有效性可以转化为现实世界的效果。同样重要的是,未接种女性中观察到的群体保护效应,这可能归因于社区内传播的减少。
该研究纳入了高风险人群,包括有性经历且有性传播感染史和多个性伴侣的年轻女性,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空白。它表明,即使在性行为开始后接种疫苗也能提供保护,尽管理想情况下最好在HPV暴露前接种疫苗。
一些局限性包括观察性、横断面设计和尽管进行了倾向评分调整但仍可能存在残余混杂因素。此外,长期随访将是确认HPV感染及其最终宫颈癌发病率的持续疫苗影响的关键。
尽管如此,这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继续努力提高全球HPV疫苗覆盖率和完成率,特别强调扩大高风险群体的覆盖范围。
结论
在HPV疫苗引入17年后,这项大规模、多波次监测研究表明,接种和未接种个体中疫苗型HPV患病率的显著下降突显了疫苗在控制HPV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并为HPV相关癌症的持续下降奠定了基础。这些发现强化了当前的疫苗接种建议,并强调了增强疫苗可及性和接种率的公共卫生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DeSieghardt A, Ding L, Ermel A, Franco EL, Dagnall C, Brown DR, Yao S, Kahn JA. 人口水平效果和群体保护:HPV疫苗引入17年后. JAMA Pediatr. 2025 年 9 月 29 日。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25.3568. Epub 提前印刷。PMID: 41021257.
2. Garland SM, Kjaer SK, Muñoz N, 等. 四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影响和有效性:10年真实世界经验的系统回顾. Clin Infect Dis. 2016;63(4):519–527.
3. Drolet M, Bénard É, Boily MC, 等.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后的人群水平影响、群体免疫和消除:传播动力学模型预测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9;4(1):e19–e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