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WHO进行了一项个体参与者数据元分析,评估了临床标志物对产后出血(PPH)预测母婴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的准确性,研究对象包括全球超过312,000名妇女。
将失血量阈值从500毫升降低到300毫升提高了不良结局的敏感性,但特异性有所下降。
结合测量的失血量阈值(≥300毫升至<500毫升)与异常血流动力学体征(心动过速、低血压或休克指数升高)进一步提高了预测准确性。
这种综合临床方法支持更早识别和管理产后有生命威胁出血并发症风险的妇女。
背景
产后出血仍然是全球导致母婴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WHO的数据,约占母婴死亡率的20%。尽管产科护理取得了进展,但及时诊断PPH仍然是一项挑战,通常受到缺乏普遍接受的临床定义或可靠的标志物信号的阻碍。
传统上,阴道分娩后失血量500毫升被用作诊断PPH的阈值。然而,这一体积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母亲的风险,因为对失血的临床耐受性差异很大。脉搏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休克指数(心率除以收缩压)反映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能作为早期检测的辅助标志物。
缺乏标准化的临床标准使得及时识别和管理复杂化,导致可预防的不良母婴结局,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
研究设计与方法
这项研究是由WHO产后出血定义联盟进行的一项全面的个体参与者数据(IPD)元分析,注册编号为PROSPERO(CRD420251034918)。研究人员进行了系统性的全球搜索,截至2024年11月6日,包括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要求至少有200名参与者报告客观测量的失血量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临床标志物。
总共纳入了12个符合条件的数据集,涉及312,151名妇女,初始识别了33个数据集。元分析评估了五个临床标志物:测量的失血量、脉搏率、收缩压、舒张压和休克指数。复合结局是母婴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定义为任何输血、手术干预或重症监护病房入住。
使用两层混合效应逻辑回归模型和双变量正态模型来估计总结预后准确性指标。这些标志物的阈值由WHO专家共识确定,优先考虑高敏感性(>80%),以尽量减少漏诊,同时偏好特异性≥50%,以避免过多的假阳性。
关键发现
在传统的500毫升失血量阈值下,预测不良母婴结局的汇总敏感性为75.7%(95% CI 60.3–86.4),特异性为81.4%(95% CI 70.7–88.8)。当阈值降低到300毫升时,敏感性显著提高到83.9%(95% CI 72.8–91.1),但特异性下降到54.8%(95% CI 38.0–70.5),反映出更多的假阳性。
重要的是,结合中等失血量(100次/分钟、收缩压<100毫米汞柱、舒张压1.0——进一步提高了预测敏感性到86.9–87.9%,特异性到66.6–76.1%。这一决策规则平衡了早期检测与合理的预测价值。
这些发现突显了仅依赖失血量的局限性,并强调了结合反映循环功能障碍的生命体征的临床价值。
专家评论
这一广泛的分析与不断发展的证据一致,主张动态临床评估而非静态失血量阈值。WHO高级研究员A. Metin Gülmezoglu博士指出,“当结合异常血流动力学体征时,测量的失血量低于500毫升可以更早地识别有风险的妇女,使及时干预成为可能,从而减少可避免的母婴死亡和并发症。”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资源有限的环境,因为在这些环境中先进的监测技术可能稀缺。
承认的局限性包括纳入研究在测量技术和患者人群方面的异质性。在多样化的临床环境中前瞻性验证这些组合阈值将有助于广泛实施。
休克指数作为一个简单的床边比率,因其对早期循环功能障碍的敏感性而成为一个有前景的独立和辅助标志物。
结论
这项WHO个体参与者数据元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将测量的失血量阈值降低到300毫升并结合异常生命体征的识别,可以显著提高预测准确性,识别出有死亡或生命威胁并发症风险的妇女。
结合定量失血量评估和血流动力学评估的临床协议可以促进更早的PPH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有望减少全球母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负担。
持续的努力应旨在标准化测量实践,并在不同的产科环境中验证这些组合标准,逐步实现全球统一的指南,优化母婴结局。
参考文献
Gallos I, Williams CR, Price MJ, Tobias A, Devall A, Allotey J, et al. 临床标志物在预测产后出血导致的母婴死亡或严重并发症中的预后准确性:WHO个体参与者数据元分析。Lancet. 2025年10月4日:S0140-6736(25)01639-3。doi: 10.1016/S0140-6736(25)01639-3。
世界卫生组织. 母婴死亡率事实表. 更新于2023年。
/关于休克指数和产后出血管理的其他文献,来自PubMed和WHO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