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在34年间,大约50-65%的新诊断糖尿病(NDD)或糖耐量受损(IGT)的中国成年人经历了卒中。
– 即使调整了混杂因素后,NDD和IGT组的卒中风险仍显著高于正常糖耐量(NGT)组。
– IGT组的6年生活方式干预显著降低了卒中风险,尤其是女性。
研究背景和疾病负担
卒中仍然是全球致病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人口统计和生活方式因素,中国尤其面临较高的负担。2型糖尿病(T2DM)和糖耐量受损(IGT)是已知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卒中。尽管已经认识到高血糖与卒中风险之间的关联,但在新诊断糖尿病和IGT人群中量化卒中发生率演变的长期数据仍然有限,特别是在亚洲人群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中。了解长时间内的卒中发生率动态变化可以阐明血糖状态和干预效果对脑血管风险的影响。
研究设计
这项队列研究利用了1986年启动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该研究系统地识别了新诊断2型糖尿病(NDD)、糖耐量受损(IGT)和正常糖耐量(NGT)的中国成年人。参与者纵向随访34年,以评估卒中结局。IGT亚组随机分配到6年生活方式干预组(重点是饮食、体力活动和体重控制)或无干预组(对照)。评估了三个组的卒中发生率,并调整了年龄、性别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等混杂因素后的危险比(HRs)。这种设计可以直接比较不同血糖类别之间的长期卒中风险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
主要发现
在34年间,NDD组(65.4%)和未干预的IGT组(62.8%)的累积卒中发生率明显较高,而IGT干预组的卒中发生率为49.8%,显著较低。即使调整了年龄和性别后,NDD组的年卒中发生率也显著高于NGT组(每1,000人年分别为24.3和18.5)。
在全面调整其他卒中危险因素后,所有高血糖组的卒中相对风险均显著高于NGT组:NDD(HR 1.80,95% CI 1.46–2.21,P < 0.001),IGT非干预组(HR 1.52,95% CI 1.11–2.07,P = 0.008),IGT干预组(HR 1.33,95% CI 1.17–1.63,P = 0.01)。重要的是,IGT干预组的个体卒中风险低于NDD组(HR 0.77,95% CI 0.64–0.94,P = 0.009),表明早期生活方式改变具有保护作用。
分层分析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在女性中的卒中风险降低尤为显著(HR 0.64,95% CI 0.47–0.88,P = 0.006),提示可能存在性别特异性益处或依从性差异。
专家评论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34年随访强调了高血糖在中国队列中与长期卒中负担的深刻关联。这些发现强化了新诊断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显著增加卒中风险的观点,进一步证实了高血糖与脑血管病理之间的联系。
研究表明,在IGT人群中通过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减轻卒中风险,突显了在糖尿病显性阶段之前的预防策略的关键窗口。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饮食优化、体力活动增强和体重管理,仍然是糖尿病预防的核心,并且现在有证据表明其具有持续的脑血管保护作用。
注意到的性别差异需要进一步探索生物、行为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干预响应的中介作用。局限性包括在长期随访期间可能存在的卒中诊断标准和治疗范式的变化以及可能的残余混杂。
总体而言,这些数据支持指南建议对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积极的风险因素修正,以减轻长期血管并发症。
结论
大庆糖尿病研究34年随访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大约一半或更多的新诊断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的中国成年人会经历卒中。在IGT阶段开始的生活方式干预显著降低了卒中风险,尤其是女性,这倡导加强早期预防措施。
这些发现强调了全面糖尿病管理和早期持续生活方式干预在减少卒中负担中的重要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调查机制途径,完善个性化干预措施,并解决实施障碍,以改善高危人群的脑血管结局。
参考文献
陈燕, 王军, 冯晓, 钱小红, 何胜, 安强, 尹晓, 王旭, 安玉, 龚倩, 周松, 李海, 施彩华, 陈曦, 李光. 新诊断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患者的卒中发生率演变:大庆糖尿病研究34年随访. Diabetes Care. 2025年10月1日;48(10):1721-1727. doi: 10.2337/dc24-2675. PMID: 4037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