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接受干预治疗后,5年无出血生存率为96.2%,而保守治疗组为89.0%,绝对风险差异为7.23%,风险比为0.44。
更长时间的随访(10年)显示持续获益(风险差异8.37%;HR 0.56)。获益主要集中在低级别、紧致巢状AVM;对于高级别或弥漫性巢状病变未见明显获益。
敏感性分析表明,显微外科切除是唯一一致与降低出血风险相关的治疗方法;放射外科和栓塞的效果不一致。
该研究使用了应用于全国前瞻性注册数据的目标试验模拟方法(克隆-删失-加权和逆概率加权),以减少随机对照试验不可行时的偏倚。
背景和临床背景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的异常动静脉缠结,直接形成动静脉分流,没有中间毛细血管床。未破裂AVM的自然病程包括较低但不可忽视的年度出血风险,这种风险会在患者的生命周期内累积。管理选项多样:保守观察、显微外科切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血管内栓塞(通常作为辅助治疗)或组合治疗。治疗决策必须权衡短期手术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长期自发性出血风险。
ARUBA随机试验(短期随访)建议初始保守管理,因为治疗组患者经历了更多的早期发病率。自那以后,临床医生和指南小组一直在争论是否某些特定患者——特别是那些手术风险低和预期寿命长的患者——可能在长期受益于确定性治疗。由于伦理、物流和可行性原因,进行长期随访的随机试验具有挑战性,因此促使使用先进的观察方法来尝试模拟目标随机试验。
研究设计和方法
本分析使用了中国大陆多模式治疗脑动静脉畸形(MATCH)注册数据,这是一项全国多中心前瞻性合作项目(2011年8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研究者应用目标试验模拟框架对观察性注册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基线时未破裂AVM患者的干预治疗与保守管理的结局。关键特征如下:
研究人群
1770名基线时未破裂AVM患者。中位年龄为26.2岁(四分位距16.5–37.6岁);59.8%为男性。注册数据涵盖了中国大陆多个中心的广泛当代队列。
干预措施和对照组
干预治疗定义为显微外科切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血管内栓塞或组合治疗,在诊断后6个月内开始。保守管理包括观察和药物治疗。
结局指标和分析策略
主要结局指标:5年无出血生存率(无AVM相关出血或死亡的生存率)。次要结局指标:10年无出血生存率。为了近似随机化过程并控制时间变化混杂因素和永生时间偏倚,作者使用了克隆-删失-加权方法,并进行了逆删失概率加权生存分析。估计了风险比和绝对风险差异及其95%置信区间。预设的亚组分析包括Spetzler-Martin分级和巢状形态(紧致 vs 弥漫)。
主要发现
主要和次要结局
在5年时,干预组的估计无出血生存率为96.23%(95% CI, 93.95%–97.65%),而保守组为89.00%(95% CI, 86.37%–91.24%)。绝对风险差异为7.23%(95% CI, 4.78%–9.91%),有利于干预。出血的风险比(干预 vs 保守)为0.44(95% CI, 0.33–0.57),表明5年内出血或死亡的风险相对降低了56%。
在10年时,获益持续存在:风险差异为8.37%(95% CI, 2.68%–15.70%);HR 0.56(95% CI, 0.42–0.69)。
亚组和特定模式发现
干预治疗的获益并不均匀。对于高级别AVM或弥漫性巢状形态的患者,与保守治疗相比未见明显的获益;这些亚组之间的结局相似。在特定模式的敏感性分析中,只有显微外科切除一致与降低出血风险相关。单独或部分组合的放射外科和血管内栓塞未能一致地降低长期出血风险,与保守管理相比。
安全性和程序考虑
主要报告的结局指标是无出血生存率(包括死亡的复合终点)。早期程序相关发病率、功能结局(如改良Rankin量表)和生活质量的详细报告不是主要结果概述的重点;这些元素对于解释净临床获益至关重要,因为干预可能会产生短期内的神经功能缺损,可能抵消长期出血风险的降低——这是ARUBA之前强调的问题。
解释和专家评论
这项大型、良好实施的注册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证据,表明在使用现代因果推断技术模拟目标随机试验时,对于选定的未破裂AVM患者,干预治疗与5年和10年的无出血生存率改善相关,优于保守管理。绝对获益的幅度(约7-8%在5-10年)具有临床意义,特别是在年轻患者中,其终身出血风险更高。
然而,有几个注意事项限制了广泛的推广:
– 残余混杂:尽管采用了复杂的方法(克隆-删失、逆概率加权),未测量的混杂因素——如细微的血管造影特征、患者偏好、外科医生经验和中心容量——可能影响治疗选择和结局。
– 治疗异质性:“干预治疗”包括几种具有不同风险-获益特征的模式。显微外科手术推动了观察到的获益,这表明结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仔细选择最有可能实现完全闭塞且操作风险可接受的患者。
– 结局定义:AVM相关出血或死亡的复合终点虽然实用,但可能混合了竞争风险。非AVM相关死亡或程序相关神经功能缺损对于临床决策很重要,应与出血率和功能结局一起报告。
– 推广性:MATCH注册数据反映了中国大陆的实践模式、资源可用性和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在其他医疗环境中应用时应谨慎考虑。
– 与先前随机证据的比较:ARUBA试验引起了对干预早期危害的关注,导致许多临床医生倾向于保守管理未破裂AVM。新的证据表明,随着更长时间的随访和选定病变,尤其是适合手术切除的低级别、紧致AVM,平衡可能会发生变化。
综合来看,这些数据支持细致的个体化方法:对于年轻患者,低级别、紧致的AVM,如果手术风险可接受,可能会从确定性治疗(通常是显微外科手术)中获得长期净获益,而弥漫性或高级别的病变可能更适合保守管理或姑息性策略。
临床意义和建议
– 个体化决策:管理应整合患者年龄、AVM血管结构(巢状紧致度、深静脉引流、功能区、大小)、Spetzler-Martin分级、合并症、预期寿命和患者价值观。
– 模式选择:对于低级别、可手术的AVM,显微外科切除——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似乎能提供最明确的出血风险降低。放射外科和栓塞应根据病变大小、位置和实现闭塞而不产生不可接受的发病率的概率来考虑。
– 共同决策:讨论短期程序风险和潜在的早期神经功能缺损与长期出血风险降低。结合个体化风险估计的决策辅助工具将非常有价值。
– 系统和专业能力:结局依赖于操作者和中心;对于复杂病例,建议转诊至多学科高容量中心。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
这项分析代表了一个重要的观察性贡献,但不能替代随机证据。未来的工作应优先考虑:
– 功能结局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详细报告,以评估净临床获益。
– 多国联合注册数据和协作研究,以增强推广性和亚组分析的统计功效。
– 成本效益分析和决策建模,结合年龄、病变特征和每种模式的闭塞和并发症概率。
– 继续发展目标试验模拟和因果推断方法在当代神经外科注册数据中的应用。
结论
在使用目标试验模拟的大型全国队列中,未破裂AVM的干预治疗——尤其是在精心选择的患者中进行显微外科切除——与5年和10年的无出血生存率改善相关,优于保守管理。这些发现支持个体化的多学科决策,并强调在随机试验不可行时,先进的观察方法对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临床医生在咨询患者时应权衡程序相关风险和功能结局以及长期出血预防。
资金来源和试验注册
中国大陆多模式治疗脑动静脉畸形(MATCH)注册。资金来源详情见原论文报道。
参考文献
Han H, Chen Y, Ma L, et al; Multimodality Treatment for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in Mainland China (MATCH) Registry.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vs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Unruptured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JAMA Netw Open. 2025 Nov 3;8(11):e2543408.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43408.
(其他基础试验和指南引用,如ARUBA和主要共识声明,对于形成治疗建议具有相关性,应直接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