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房颤消融后抗凝治疗是否重要?OCEAN试验显示利伐沙班对比阿司匹林无明显优势

成功房颤消融后抗凝治疗是否重要?OCEAN试验显示利伐沙班对比阿司匹林无明显优势

亮点

– 在随机对照的OCEAN试验(n=1284)中,利伐沙班(15 mg每日一次)与阿司匹林相比,在3年内未能显著降低卒中、系统性栓塞或MRI新发隐匿性栓塞性卒中的复合终点。

– 两组事件率均较低(0.31 vs 0.66 每100患者年),导致置信区间较宽,对较小差异的统计功效有限。

– 利伐沙班组致命或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1.6% vs 0.6%;HR 2.51),但估计值不精确。

背景

房颤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对于房颤患者,口服抗凝治疗(OAC)可降低卒中风险,并通常基于CHA2DS2-VASc评分而非症状存在与否或节律控制成功与否来推荐。导管消融可以减少房颤负担,并在许多患者中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成功消融后持续的节律控制是否允许安全停用或替换OAC是一个重要的且未解决的临床问题。

观察报告和小规模影像学研究显示,消融术后有症状性和小的隐匿性脑梗死,但关于成功消融后长期血栓栓塞风险的数据有限。指南小组通常建议,抗凝决策应基于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而非节律状态,但这一领域仍存在争议,尤其是对于无症状且长时间无房颤复发的患者。

研究设计

OCEAN试验是一项国际性的、开放标签、随机、盲法结果评估研究,纳入了1,284名至少1年前成功接受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且CHA2DS2-VASc评分≥1(女性或血管疾病为危险因素者≥2)的患者。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阿司匹林(70–120 mg每日一次,当地可用剂量)或利伐沙班15 mg每日一次,并随访3年。基线时和3年后进行脑部MRI检查,以检测隐匿性(亚临床)栓塞性梗死。主要终点是临床卒中、系统性栓塞或新发隐匿性栓塞性卒中(定义为3年后MRI上≥1个新的≥15 mm梗死)。主要安全性终点包括重大出血和致命出血。

加强试验有效性的关键特征包括随机分组和盲法裁定结局(包括影像学)。由于比较阿司匹林和口服抗凝药物的实际情况,治疗分配为开放标签。入组标准为至少1年前成功消融,选择了一个手术成功持续且AF复发风险可能较低的人群。

主要发现

在1,284名随机分组的患者中,641名被分配至利伐沙班组,643名被分配至阿司匹林组。3年内主要复合终点发生在:

  • 利伐沙班组:5名患者(事件率0.31每100患者年)
  • 阿司匹林组:9名患者(事件率0.66每100患者年)

利伐沙班相对于阿司匹林的主要终点相对风险为0.56(95% CI, 0.19至1.65);3年的绝对风险差异为-0.6个百分点(95% CI, -1.8至0.5),P = 0.28。这些点估计数值上有利于利伐沙班,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置信区间较宽,包括了临床有意义的益处和无影响。

小于15 mm的小脑梗死(低于主要阈值的隐匿性病变)在利伐沙班组568名患者中的22名(3.9%)和阿司匹林组590名患者中的26名(4.4%)中检测到(RR 0.89;95% CI, 0.51–1.55),再次显示无显著差异。

在安全性方面,致命或主要出血的复合终点发生在10名(1.6%)接受利伐沙班治疗的患者和4名(0.6%)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中(风险比2.51;95% CI, 0.79–7.95)。虽然利伐沙班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但出血估计值不精确。

效应量和统计功效的解释

事件率远低于未经选择的房颤人群的历史估计值,反映了患者的选择(成功消融至少1年前)和潜在的低AF复发和卒中风险。由于事件较少,试验缺乏检测小绝对差异的能力。在主要复合终点中加入隐匿性MRI梗死增加了事件捕获量,但仍然只有少数事件达到≥15 mm的阈值。

干预措施的显著方面

本试验中利伐沙班的剂量为15 mg每日一次。在许多地区,非瓣膜性房颤预防卒中的许可剂量为20 mg每日一次(或肾功能减退者的15 mg)。15 mg剂量的使用可能是参与国家当地监管实践的反映,但在高剂量标准的地区外推结果时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专家评论和临床意义

OCEAN试验解决了一个高度实用的问题:成功房颤消融后能否安全修改抗凝治疗?数据不支持在成功消融后至少1年且有卒中风险因素的患者中常规用阿司匹林替代OAC。几个关键点有助于解释和应用。

首先,该试验强化了当代房颤护理的核心原则:卒中风险主要由患者层面的风险因素(年龄、既往卒中、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疾病)和持续存在的心房心肌病驱动,尽管节律控制可以减少AF负担,但可能无法消除血栓形成的基质。

其次,绝对事件率较低意味着在这一选定的消融后人群中,抗凝治疗的绝对益处(或停止后的危害)较小。因此,个体患者的决定将取决于患者的偏好、出血风险、AF复发监测策略以及区域实践(包括DOAC剂量规范)。

第三,利伐沙班组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突显了永恒的权衡:继续抗凝治疗可以减少血栓栓塞,但会增加出血风险。置信区间较宽,因此仅凭OCEAN无法得出明确的出血风险结论。

指南一致性

当前主要指南(例如,2020年ESC房颤诊断和管理指南)建议,抗凝决策应基于CHA2DS2-VASc评估的卒中风险,而不仅仅是节律状态。OCEAN提供了支持这一保守方法的随机证据:对于仍处于高卒中风险的患者,不应常规停用抗凝治疗或用抗血小板治疗替代抗凝治疗。

局限性和未解问题

  • 低事件率和宽置信区间限制了对小但临床上相关差异的确切结论。
  • 利伐沙班剂量(15 mg每日一次)与许多地区使用的20 mg剂量不同;高剂量DOAC是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尚不清楚。
  • 开放标签治疗分配可能影响护理模式,尽管盲法结局裁定减轻了终点评估中的偏倚。
  • AF复发监测(超出临床随访范围)和AF负担量化不是主要分析的中心;非常频繁的监测和在亚临床复发时积极重新启动OAC是否会影响结果尚未测试。
  • 适用性仅限于成功消融后至少1年且无临床明显AF的患者;结果不适用于消融后不久或有AF复发的患者。

临床医生的实用要点

– 不要因为患者处于窦性心律就常规停用成功房颤消融后的抗凝治疗;决策应主要基于CHA2DS2-VASc评分和出血风险。

– 对于绝对卒中风险较低且不愿意继续服用OAC的患者,讨论个体化的风险-收益权衡是适当的——共享决策应结合患者的价值观和偏好以及低事件人群中的有限绝对益处。

– 在考虑消融后改变抗凝策略时,确保足够的甚至增强的节律监测,以便在亚临床AF复发时重新评估抗凝治疗。

– 在DOAC剂量不同的地区,临床医生应谨慎地将OCEAN的利伐沙班15 mg数据外推到高剂量标准的环境中。

结论

OCEAN首次提供了针对成功房颤导管消融后抗栓策略的大规模随机证据。在成功消融后至少1年且有卒中风险因素的患者中,利伐沙班15 mg在3年内未能显著减少临床和隐匿性栓塞性卒中的复合终点;事件率较低,置信区间较宽。数据支持指南建议,抗凝治疗应基于卒中风险而非手术成功。消融后停用或改变抗凝治疗的决策应个体化,考虑到患者的卒中和出血风险、监测策略及患者偏好。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讨不同DOAC剂量、更密集的节律监测策略以及不同基线风险人群的结果。

资助和ClinicalTrials.gov

该试验由拜耳等资助。ClinicalTrials.gov标识符NCT02168829。

参考文献

1. Verma A, Birnie DH, Jiang C, et al.; OCEAN Investigators.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fter Successful Catheter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25 Nov 8. doi:10.1056/NEJMoa2509688.

2. Hindricks G, Potpara T, Dagres N, et al.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Eur Heart J. 2021;42(5):373–498.

3. The CABANA Trial Investigators. Catheter Ablation vs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19;380:2295–2303.

4. 之前关于房颤消融后脑损伤的MRI和影像学研究以及抗凝策略的综述总结在上述ESC指南和CABANA出版物中;临床医生应查阅指南文件以获取详细建议。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