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通过无监督批量转录组解卷积得出的升高的循环内皮特征(ECS%)在需要侵入性机械通气的儿科队列(CAF-PINT)的非幸存者中更高,以及因 COVID-19 住院的成人(IMPACC)中更高。
– 在 IMPACC 中,基线 ECS% 每增加 1%,与 28 天死亡率独立相关(调整后的 OR 1.36,95% CI 1.03–1.79)。
– 较高的基线 ECS% 与更差的 28 天呼吸轨迹相关,支持循环内皮信号与进展为严重呼吸衰竭/ARDS 之间的联系。
背景:临床背景和未满足的需求
内皮损伤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重症 COVID-19 的核心病理特征。COVID-19 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记录了肺部的内皮炎、微血管血栓形成和异常血管生成,表明肺内皮在疾病进展和不良结局中的作用。能够早期检测内皮损伤并预测临床轨迹的准确、非侵入性标志物可以细化风险分层、指导监测,并确定适合内皮靶向干预的患者。传统的循环内皮细胞(CECs)计数方法因技术异质性和缺乏共识的蛋白质组“特征”而受到限制,这些特征无法在外周血中稳健地定义内皮身份。
研究设计和方法
本研究应用了一种无监督批量转录组解卷积方法,量化了两个互补队列中的外周血内皮细胞转录组特征(ECS%)。试点队列(CAF-PINT,NCT01892969)包括需要侵入性机械通气的儿科患者。验证队列为 NIH 支持的 IMPACC 研究(NCT04378777),是一个因 COVID-19 住院的多中心成人住院患者队列。关键特点:
- 方法:无监督解卷积批量血液转录组以估计内皮相关转录本的比例(ECS%)。
- 时间点:CAF-PINT 第 0 天(假设为入组/首次样本时);IMPACC 基线定义为住院后 72 小时内。
- 主要终点:28 天死亡率。次要分析包括与预定义的呼吸轨迹(从无需氧气需求到第 28 天致命结局)的关联。
- 统计方法:使用非参数比较(Wilcoxon 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不同呼吸轨迹组间的比较;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并估计每 1% ECS% 增量的比值比。
主要发现和详细结果
总体而言,解卷积得出的 ECS% 在两个队列中均一致较高,支持循环内皮转录组信号与不良预后之间存在生物学上的一致关联。
儿科队列(CAF-PINT)
第 0 天,非幸存者的 ECS% 显著高于幸存者:中位数 2.8%(四分位距 2.4–3.4%)对 2.6%(四分位距 2.2–3.0%),n = 244;Wilcoxon 秩和检验 p < 0.05。这一发现表明,在需要侵入性通气时,血液中升高的内皮转录组足迹与危重儿科人群的死亡率相关。
成人 COVID-19 队列(IMPACC)
IMPACC 提供了一个独立的、更大的验证样本(n = 932)。住院后 72 小时内的基线 ECS% 在非幸存者中高于幸存者:中位数 2.9%(四分位距 2.6–3.4%)对 2.7%(四分位距 2.3–3.1%);p < 0.001。在控制相关协变量的多变量逻辑回归中,基线 ECS% 每增加 1%,与 28 天死亡率的增加相关(调整后的 OR 1.36,95% CI 1.03–1.79)。这一效应大小意味着相对较小的绝对内皮信号增加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与呼吸轨迹的关联
基线 ECS% 也与预定义的呼吸结局轨迹相关:无需氧气的患者的 ECS% 最低(中位数 2.5%,四分位距 2.2–2.8%),而第 28 天死亡的轨迹 ECS% 最高(中位数 2.9%,四分位距 2.6–3.4%);n = 932,单因素方差分析 p < 0.001。这种分级关系支持内皮转录组负担与呼吸恶化之间的剂量-反应模式。
效应大小的解释
幸存者和非幸存者之间中位 ECS% 的绝对差异很小(约 0.2–0.3%),但每 1% 增量的调整后比值比(1.36)表明,即使是相对较小的增加也反映了总体上具有生物学和临床意义的风险。鉴于观察到的 ECS% 值范围较窄,标准化测量和仔细考虑分析变异性对于临床转化至关重要。
专家评论和机制考虑
生物学上的合理性很强:肺微血管内皮破坏导致肺泡充血、屏障完整性丧失、凝血病和氧合障碍,这些都是 ARDS 的特征。COVID-19 的病理学研究表明内皮炎症、血栓形成和血管重塑(例如,Ackermann 等,NEJM 2020;Varga 等,Lancet 2020),为血液中的内皮信号提供了机制背景。
ECS% 可能代表什么生物意义?解卷积信号可能来自多种过程:从受损内皮脱落的完整循环内皮细胞、含有 RNA 的内皮细胞片段或微粒,或在其他循环细胞中诱导的类似内皮的转录程序(转录模仿)。批量转录组解卷积估计的是相对转录贡献而非细胞计数,因此整合了完整细胞和细胞外 RNA 的信号。因此,ECS% 应被视为一种循环内皮转录组特征,而不是活 CECs 的直接计数。
本研究的优势包括在儿科和成人人群中复制、使用无监督转录组方法避免依赖单一蛋白质标志物,以及具有临床意义的终点。在大型多中心 COVID-19 队列中观察到的独立关联增强了住院人群中的外部有效性。
局限性和注意事项
关键局限性限制了立即的临床应用:
- 解卷积推断:批量解卷积方法推断细胞类型特异性转录本的相对贡献,但不能明确区分完整的循环内皮细胞和由细胞外囊泡或血小板携带的内皮 RNA。
- 效应大小和分析变异性:ECS% 的绝对差异很小;测定精度、预分析因素(采集、处理)和批次效应可能影响测量可靠性。标准化将是关键。
- 混杂和因果关系:尽管使用了调整模型,但仍可能存在残留混杂;这种关联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升高的 ECS% 可能是整体疾病严重程度、内皮扰动或其他介导不良结局的系统过程的标志。
- 普适性:IMPACC 专注于因 COVID-19 住院的患者;结果可能不适用于非 COVID ARDS 亚型、轻度疾病或门诊环境,除非进一步研究。
- 缺乏正交验证:与独立的内皮生物标志物(如通过免疫表型计数的循环内皮细胞、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von Willebrand 因子、内皮微粒)和组织相关性的相关性将加强机制推理。
临床和研究意义
这些结果建立了循环内皮转录组特征作为有前途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与严重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和呼吸恶化相关,包括 COVID-19。潜在应用包括:
- 预后富集:将 ECS% 整合到多变量风险模型中可以改善早期风险分层,针对可能进展为 ARDS 或死亡的患者。
- 试验中的患者选择和监测:ECS% 可能识别出更有可能从内皮定向治疗(抗凝策略、抗炎或内皮稳定剂)中受益的患者,并作为药效学标志物。
- 病理生理学研究:纵向分析 ECS% 与蛋白质组和细胞内皮标志物的关联可以阐明内皮损伤与呼吸衰竭之间的机制联系,并确定治疗靶点。
下一步和建议
转化和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包括:
- 技术验证:评估 ECS% 定量的批内和批间重现性、预分析稳定性及归一化策略。
- 正交相关:将 ECS% 与流式细胞术 CEC 计数、内皮微粒、可溶性生物标志物(如血栓调节蛋白、血管生成素-2)和肺组织病理学(如有)相关联。
- 纵向研究:表征 ECS% 从早期感染到恢复的时间动态,以确定最大预后效用的窗口期,并研究对治疗的反应。
- 更广泛的队列:测试其在非 COVID ARDS、败血症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内皮损伤中的普适性,涵盖成人和儿科人群。
- 临床效用研究:评估在前瞻性管理算法或试验中嵌入 ECS% 测量是否改变临床决策或结局。
结论
无监督解卷积血液转录组揭示了与 28 天死亡率和不良呼吸轨迹相关的可重复的循环内皮特征,涉及儿科呼吸衰竭和因 COVID-19 住院的成人。虽然这种方法提供了一个有前途的、非侵入性的内皮扰动窗口,但在常规临床部署之前仍需进行进一步的技术验证、机制相关性和前瞻性临床评估。这项工作是利用循环转录组量化 ARDS 和严重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中内皮参与的重要第一步。
资金来源和 clinicaltrials.gov
主要论文列出了资金来源和 IMPACC 网络;队列注册为 CAF-PINT(NCT01892969)和 IMPACC(NCT04378777)。详见引用文章中的详细资金披露和研究者名单。
参考文献
1. Costa Monteiro AC, Pickering H, Sarma A, Taylor CS, Jenkins MM, Hsu FM, Nadel B, Levy O, Baden LR, Melamed E, Ehrlich LIR, McComsey GA, Sekaly RP, Cairns CB, Haddad EK, Shaw AC, Hafler DA, Montgomery RR, Corry DB, Kheradmand F, Atkinson MA, Brakenridge SC, Higuita NIA, Metcalf JP, Hough CL, Messer WB, Pulendran B, Nadeau KC, Davis MM, Geng LN, Fernandez-Sesma A, Simon V, Krammer F, Kraft M, Bime C, Calfee CS, Erle DJ, Bosinger S, Eckalbar W, Maecker H, Rahman A, Guan L, Peters B, Kleinstein SH, Augustine AD, Diray-Arce J, Becker PM, Rouphael N; IMPACC Network; CAFPINT Site investigators of the PALISI Network; Agus M, Kulkarni H, Schaenmann JM, Salehi-Rad R, Matthay MA, Reed EF, Sapru A.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signatures correlate with worse outcomes in COVID-19,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ARDS. Crit Care. 2025 Oct 14;29(1):432. doi: 10.1186/s13054-025-05596-0. PMID: 41088445; PMCID: PMC12522733.
2. Ranieri VM, Rubenfeld GD, Thompson BT, et al.; ARDS Definition Task Forc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he Berlin Definition. JAMA. 2012;307(23):2526–2533.
3. Ackermann M, Verleden SE, Kuehnel M, et al. Pulmonary vascular endothelialitis, thrombosis, and angiogenesis in Covid-19. N Engl J Med. 2020;383:120–128.
4. Varga Z, Flammer AJ, Steiger P, et al. Endothelial cell infection and endotheliitis in COVID-19. Lancet. 2020;395(10234):1417–1418.
缩略图图像提示
全副个人防护装备的医护人员站在床边,手持显示彩色转录组图热图和内皮细胞示意图叠加的平板电脑;背景为半透明胸部 X 光片,显示双侧不透明和风格化的微血管网络,颜色调色板为冷蓝色,红色高亮以暗示血管损伤。高现实感,编辑医疗插图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