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CT血管造影在风险评分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之外适度改善首次冠状事件预测

冠状CT血管造影在风险评分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之外适度改善首次冠状事件预测

亮点

– 在24,791名无症状的50-64岁成人中,CCTA(冠状CT血管造影)衍生的斑块范围和非钙化性动脉粥样硬化与中位7.8年的随访期间首次冠状事件独立相关。

– 将CCTA数据添加到包含联合队列方程(PCE)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CACS)的模型中,提高了区分度(C统计量从0.764提高到0.779;P = .004),并产生了净重新分类改进(NRI)为0.133。

– 重新分类主要影响PCE/CACS标记为低风险的参与者;CCTA适度增加了那些后来经历事件的人的向上重新分类,但也导致了一些没有事件的人的过度分类。

背景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依赖于准确的风险分层,以指导生活方式改变和降脂治疗等干预措施。联合队列方程(PCE)广泛用于估计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并推动指南推荐的治疗阈值。冠状动脉钙化评分(CACS)现在是一种成熟的影像学标志物,用于细化风险,尤其是在中等风险个体中——CAC=0降低风险,而高CAC支持启动他汀类药物。

尽管有这些工具,许多冠状事件仍发生在预测为低至中等风险的人群中。冠状CT血管造影(CCTA)提供了比CACS更详细的解剖信息,可以检测非钙化斑块、非阻塞性斑块负担和阻塞性疾病。是否这种更丰富的斑块表征能够有意义地改善PCE和CACS之外的一级预防风险预测,在大型、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中尚未明确建立。

研究设计

这项观察性队列研究(Bergström等人,JAMA 2025)前瞻性地招募了来自瑞典六所大学医院的30,154名随机招募的50-64岁普通人群(2013-2018年)。排除既往心血管疾病和低质量成像后,分析了24,791名高质量CCTA图像的参与者。基线评估包括心肺成像、体检、实验室检查和问卷调查;国家登记处提供了截至2024年9月的完整事件随访(中位随访7.8年)。

CCTA的关键暴露因素是节段受累评分(SIS,即冠状动脉节段中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指数)、非钙化斑块的存在和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50%狭窄)的存在。主要结局是首次发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

主要发现

在24,791名参与者中,随访期间发生了304次冠状事件。主要结果如下:

  • 疾病范围:与SIS较低的参与者相比,SIS 3-4的参与者的主要结局风险比(HR)为2.71(95% CI, 1.34–5.44),SIS >4的HR为5.27(95% CI, 2.50–11.07)。
  • 非钙化性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的存在使HR为1.66(95% CI, 1.23–2.22)。
  • 阻塞性疾病:≥50%狭窄的存在与事件风险增加相关(具体HR见文章),这与解剖学上严重疾病的更大预后权重一致。

当将CCTA衍生的数据添加到包含PCE和CACS的模型中时,模型性能有所提高:

  • C统计量(区分度)从0.764提高到0.779(P = .004)。
  • 净重新分类改进(NRI)为0.133(95% CI, 0.031–0.165),其中在经历事件的人中正确向上重新分类的比例为14.2%,而在未经历事件的人中错误向上分类的比例为1.6%。
  • 由于总体事件率较低,大多数重新分类发生在最初被归类为低风险(10年PCE风险<5%)的参与者中。

效应大小的临床解释

SIS结果表明,解剖斑块范围与事件风险之间存在分级关系:即使是中等程度的节段受累(3-4个节段)也使风险翻倍至三倍,而更广泛的受累(>4个节段)使风险增加五倍。非钙化斑块的独立关联很重要,因为这些病变可能被CACS(仅检测钙化斑块)遗漏,并且从病理生物学角度来看被认为是更脆弱的。

净临床影响

区分度和重新分类的统计改进在绝对意义上是适度的。重要的是,这种改进符合一个合理的临床定位:识别出传统工具标记为低风险但仍然存在解剖学上显著的、非钙化或更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子集。在实践中,这可能会改变少数人的预防管理(例如,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但也可能使一些没有事件的人暴露于强化治疗或进一步检查。

专家评论和背景

这些发现增加了关于解剖冠状动脉成像在预防中的潜在作用的文献。在有症状的人群中进行的随机试验显示,CCTA可以改善诊断确定性和下游结果(例如,在胸痛患者中进行的SCOT-HEART和PROMISE试验),而MESA等观察性队列研究表明,CACS在无症状个体中具有强大的预后价值。

目前的指南建议将CACS作为主要成像工具,以细化特定中等风险患者的初级预防决策(例如,当他汀类药物决策不确定时)。相比之下,不推荐常规使用CCTA进行无症状筛查,因为担心辐射暴露、成本、偶然发现和不确定的净效益。本研究表明,CCTA可以检测到CACS遗漏的临床上相关的斑块,并可能适度改善风险模型,但是否将其用于指导预防治疗可以转化为更好的患者中心结局(减少MI或死亡)仍有待证明。

局限性

  • 观察性设计:关联并不证明CCTA指导的管理会减少事件。CCTA后的下游管理(他汀类药物启动、血运重建)可能会混淆观察到的关联。
  • 人群普遍性:该队列为50-64岁的瑞典成年人;结果可能不适用于较年轻或较老的群体,或具有不同种族或社会经济特征的人群。
  • 事件率和临床意义:仅有304例事件,区分度的改进在统计上显著但适度;绝对受益的重新分类人数较少。
  • 资源和危害考虑:CCTA涉及电离辐射、静脉对比剂、可能的偶然发现引发进一步检查,以及比CACS扫描更高的成本。这些因素限制了广泛筛查的应用。

对临床医生的实际意义

目前,CCTA不应替代PCE或CACS作为无症状人群的常规筛查工具。然而,临床医生可以在精心选择的情况下有选择地考虑CCTA,例如:

  • PCE低且CAC为零但持续临床关注(家族史、非典型但持续的症状)的个体,检测非钙化斑块将实质性改变管理。
  • 需要更完整的解剖评估(非阻塞性斑块范围或意外的阻塞性疾病)会改变预防治疗或触发进一步诊断测试的情况。

共享决策应权衡潜在的好处(重新分类隐藏的高风险解剖结构)与危害(辐射、对比剂、下游程序、心理影响和成本)。对于大多数一级预防决策,CACS仍然是首选的临床风险评分辅助成像工具。

研究和政策缺口

关键的下一步包括:

  • 随机对照试验,测试CCTA指导的预防策略(如他汀类药物启动/强化、积极的风险因素管理)是否比PCE和CACS指导的标准护理减少硬终点。
  • 不同风险分层和医疗保健系统的选择性CCTA与CACS优先算法的成本效益分析。
  • 按年龄、性别和种族/民族亚组进行的分析,以定义最有可能受益的人群。
  • 量化CCTA优先预防策略的下游检查、血运重建和不良反应的研究。

结论

在这个大型、基于人群的队列中,CCTA(冠状CT血管造影)衍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尤其是斑块范围和非钙化病变的存在——与首次冠状事件独立相关,并适度改善了PCE和CACS之外的风险预测。这种改进在统计上显著但在绝对意义上是适度的,重新分类主要影响最初被归类为低风险的人。虽然CCTA可以揭示钙化评分遗漏的临床上有意义的解剖疾病,但目前不支持将其用于常规一级预防。在广泛实施之前,需要在精心选择的病例中选择性使用,并进行前瞻性试验评估结局益处。

资金来源和ClinicalTrials.gov

资金来源和试验注册详情见原始JAMA出版物(Bergström等人,2025年)。

参考文献

1. Bergström G, Engström G, Björnson E, 等. 冠状CT血管造影在首次冠状事件预测中的应用. JAMA. 2025年11月9日. doi:10.1001/jama.2025.21077.

2. Goff DC Jr, Lloyd-Jones DM, Bennett G, 等. 2013 ACC/AHA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 Circulation. 2014;129(25 Suppl 2):S49–S73.

3. Grundy SM, Stone NJ, Bailey AL, 等. 2018 AHA/ACC血液胆固醇管理指南. Circulation. 2019;139(25):e1082–e1143.

适合AI的缩略图提示

现代临床环境中的高分辨率、逼真场景:一名50-64岁的中年人坐在桌前查看平板电脑上的冠状CT血管造影图像;屏幕上显示带有白色钙化斑点和橙色非钙化斑块的冠状动脉,而一名临床医生指着一个突出的狭窄部位;低调的临床背景,中性色调,清晰聚焦于CT图像和医患互动。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