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静脉镇静在早期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中产生新型EEG‘上行波’——对监测和预后的影响

连续静脉镇静在早期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中产生新型EEG‘上行波’——对监测和预后的影响

亮点

– 在早期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HRF)中,连续静脉镇静会产生电生理图(EEG)模式——称为EEG上行波——这些模式在自然睡眠中未被观察到。

– EEG上行波占总监测时间的很大比例(总体为42%;某些镇静-阿片类药物方案超过50%),并显示出剂量和药物依赖性关联。

– EEG上行波与更深的临床镇静评分有关,并且重要的是,与更高的ICU死亡率相关。

背景

对于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HRF)的重症患者,镇静通常是为了促进呼吸机同步、减少代谢需求并提供舒适。然而,镇静剂对脑活动的影响可能与生理睡眠有质的不同。目前用于调整镇静的床旁工具主要是临床评估(如镇静评分)和专有的处理EEG指数(如双频指数),这些工具主要是在麻醉中开发的。目前没有普遍接受的客观电生理学指标来区分镇静诱导的脑状态与自然睡眠,或量化ICU中的觉醒连续谱。

Rodrigues及其同事(《麻醉学》,2025年)测试了连续静脉镇静在AHRF早期阶段产生独特EEG特征的假设。他们使用了基于EEG的连续度量——概率比乘积(ORP),该度量最初用于量化睡眠-清醒连续谱,以识别他们称为EEG上行波的模式——这些模式据称在自然睡眠研究中从未或极少观察到。该研究探讨了这些EEG上行波在机械通气AHRF患者中的流行率、药物剂量关系和临床相关性。

研究设计

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早期AHRF的成年患者,这些患者正在接受机械通气,PaO2/FiO2 < 200 mmHg。镇静和阿片类药物方案遵循常规临床指征,因药物和剂量而异。连续EEG监测从研究纳入开始,持续到拔管、死亡或最多7天。使用既定算法分析EEG数据,以量化经典频率带(慢波δ、快波δ加θ、α-σ、β)的相对功率,并使用ORP框架计算EEG上行波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

关键预设变量包括累积和每小时镇静/阿片类药物剂量、临床镇静深度(通过常用的床旁镇静评分测量)、短暂清醒侵入(睡眠的生理标志物)的存在以及临床结果(如ICU死亡率)。主要分析目标是描述性和探索性的:描述EEG上行波的流行率、与药物暴露和临床镇静深度的关系,以及与结果的关联。

主要发现

该研究分析了23名患者的1,832小时连续EEG记录(平均±标准差43±25小时/患者)。患者特征包括中位年龄58岁(四分位数范围48-70),87%为男性,中位PaO2/FiO2为150 mmHg(四分位数范围116-198),ICU死亡率为22%。

EEG上行波的流行率和时间负担

EEG上行波占总监测时间的42%。其流行率因镇静-阿片类药物方案和给药策略而异,某些组合的记录时间超过50%。短暂清醒侵入——通常在生理睡眠中看到的短EEG标志——极为罕见,表明观察到的EEG模式不仅仅是被医疗护理掩盖的正常睡眠结构。

与药理学和镇静深度的关联

当镇静剂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时,EEG上行波的流行率显著更高(P ≤ 0.029),并且随着镇静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 ≤ 0.035)。更深的临床镇静评分同样与更大的EEG上行波负担相关(P ≤ 0.024)。这些关联表明存在剂量-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效应:连续静脉镇静,尤其是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时,会驱动可与自然睡眠区分的EEG状态。

与临床结果的关系

最引人注目的是,更高的EEG上行波流行率与ICU死亡率相关(P < 0.001)。观察性设计限制了因果推断,但强烈的统计关联引发了关于这些镇静相关的EEG状态是否仅仅是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不良结果的贡献者,还是两者兼而有之的问题。

EEG频谱特性

尽管完整的频谱细节需要查看原始图表,但研究者报告称,EEG上行波中经典频段的相对功率分布与自然睡眠特征不同。该研究使用ORP量化睡眠-清醒连续谱,并识别不对应于典型睡眠阶段的异常EEG状态。

专家评论和解读

Rodrigues等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且具有临床相关性的观察结果:在低氧血症、机械通气的患者中,连续静脉镇静与不同于生理睡眠的电生理脑状态相关。这一区别有几个原因。

机制合理性

镇静剂(如丙泊酚、苯二氮卓类、右美托咪啶)和阿片类药物对皮层和皮下网络的作用不同。一些药物促进类似于自然睡眠的振荡活动(例如,右美托咪啶产生类似纺锤波和慢波δ特征),而其他药物则在高剂量时产生额叶α或爆发抑制。连续输注,尤其是在系统性炎症、低氧血症和代谢紊乱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健康睡眠生理中未遇到的网络动态。观察到的EEG上行波——在睡眠中罕见或不存在的模式——符合这种机制异质性。

临床意义

对于床旁护理和研究,有几个潜在的意义:

  • 客观EEG监测可能检测到临床评分遗漏的镇静诱导脑状态。镇静深度评分捕捉行为反应,但不捕捉皮层动力学。
  • 如果EEG上行波与更差的结果独立相关,则它们可能成为调整镇静以实现更生理的模式或适当情况下较轻镇静策略的目标。
  • 药物选择和阿片类-镇静剂组合很重要。某些组合产生更高负担的EEG上行波的发现表明,可以通过优化镇静方案来最小化潜在有害的脑状态。

局限性和替代解释

解释应谨慎。该研究规模较小(23名患者),单中心,且镇静方案由临床需求决定,具有异质性。指示混杂是一个主要问题:病情更重的患者通常需要更深或更长时间的镇静,这可能解释了更高的EEG上行波负担和与死亡率的关联。观察性设计无法区分EEG上行波是严重程度的标志、不良结果的直接贡献者(如通过促进脑病),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此外,本研究中使用的临床镇静评分未在此处指定,标准化工具的使用(RASS、SAS)对于可重复性至关重要。

普适性

患者处于早期AHRF且伴有中度至重度低氧血症;这些发现是否适用于其他ICU人群(如术后镇静、神经损伤)尚不清楚。此外,EEG上行波是使用概率比乘积(ORP)分析框架进行表征的。虽然ORP提供了睡眠深度的连续度量,但将ORP分类的EEG上行波与其他处理的EEG指数或原始EEG模式进行外部验证将增强转化应用性。

临床和研究要点

对于临床医生:该研究强调了在AHRF中谨慎、个体化镇静的必要性,并提出了EEG监测可能在床旁评分之外增加价值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预期长时间或深镇静的情况下。减少镇静-阿片类药物多药联用或过量给药的镇静策略可能减少非典型EEG状态的暴露,但在改变实践之前需要随机数据。

对于研究人员:关键的下一步包括更大规模、多中心的队列研究,以验证EEG上行波作为可重复的、药物特异性特征;调整疾病严重程度以确定与结果的独立关联;以及机制研究以确定EEG上行波是否反映可逆的药理效应或永久的网络功能障碍。干预试验可以测试避免EEG上行波的EEG引导镇静算法是否能改善结果,如谵妄发生率、无呼吸机日和死亡率。

结论

Rodrigues等人识别了一种在早期AHRF中连续静脉镇静期间常见且与镇静剂量、镇静-阿片类药物组合、更深的临床镇静和ICU死亡率相关的新型EEG现象——EEG上行波。这些发现突显了表面行为睡眠与镇静期间皮层活动之间的显著差异。虽然尚未建立因果关系,但该研究强调了连续电生理监测在更好地表征镇静对大脑的影响、指导更安全的镇静实践和未来试验方面的潜在价值。

资金和clinicaltrials.gov

资金和试验注册详情未在摘要中提供。请参阅原始出版物以获取资金来源、利益冲突和试验注册声明。

参考文献

1) Rodrigues A, Subirà C, Bizios A, Younes M, Gerardy B, Fernández R, Batlle M, Kim A, Stavi D, Sklar MC, Taran S, Wilcox E, Telias I, Brochard L.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中的镇静相关电生理图模式。《麻醉学》。2025年11月1日;143(5):1266-1278。doi: 10.1097/ALN.0000000000005696。Epub 2025年8月5日。PMID: 40763345。

2) Devlin JW, Skrobik Y, Gélinas C, 等。成人ICU患者疼痛、躁动/镇静、谵妄、不活动和睡眠障碍预防和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更新——PADIS指南。《危重病医学》。2018;46(9):e825–e873。

3) Younes M, Hanly P, Black J, 等。概率比乘积(ORP):一种从EEG导出的睡眠深度连续度量。《睡眠》。2015;38(1):1–12。(描述了ORP方法学及其在睡眠研究中的验证。)

建议引用本文

Smith A. 连续静脉镇静在早期AHRF中产生新型EEG‘上行波’——对监测和预后的影响。《适应性摘要和评论(Rodrigues等,《麻醉学》2025年)》。2025。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