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冠状动脉疾病二级预防中的比较:一项全面的荟萃分析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冠状动脉疾病二级预防中的比较:一项全面的荟萃分析

亮点

  • 在已确诊的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中,氯吡格雷单药治疗显著减少了主要不良心血管或脑血管事件(MACCE),相比阿司匹林。
  • 在长期随访期间,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在大出血或死亡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 这些证据支持在CAD患者中优先使用氯吡格雷而非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特别是那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后的患者。

背景

冠状动脉疾病仍然是全球致病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来减少复发性心血管事件。阿司匹林单药治疗一直是已确诊CAD患者的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主要是由于其已证明的有效性、低成本和临床实践中的熟悉度。然而,氯吡格雷作为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提供了不同的血小板抑制机制,并在某些情况下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显示出益处。

尽管广泛使用,但关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作为单药治疗二级预防的比较证据——尤其是在停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有限且存在冲突。澄清这两种药物的相对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征可以为个性化治疗决策和指南建议提供信息。

研究设计

本研究是一项个体患者数据荟萃分析,综合了七项随机试验的结果,这些试验比较了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在已确诊CAD患者中的效果。这些患者大多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历史,并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停止或未进行的情况下符合条件。

系统搜索涵盖了多个数据库——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和Embase——截至2025年4月12日。符合条件的试验包括一个初始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随后随机分配至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单药治疗。荟萃分析采用了半参数共享对数正态脆弱模型,以解决试验间的异质性并估计汇总的风险比(HR),进行全面调整。

主要疗效终点是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中风的复合测量,统称为主要不良心血管或脑血管事件(MACCE)。主要安全性结局是根据标准化标准评估的大出血。

关键发现

共纳入28,982名患者(14,507名氯吡格雷;14,475名阿司匹林),中位随访时间为2.3年(四分位数范围1.1至4.0年)。在延长的5.5年随访中,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与MACCE的统计学显著14%减少相关(HR 0.86,95% CI 0.77–0.96,p=0.0082)。具体而言,氯吡格雷组的事件发生率为每100患者年2.61次,而阿司匹林组为2.99次。

重要的是,两组之间的死亡率没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氯吡格雷组的大出血率数值上较低,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HR 0.94,95% CI 0.74–1.21,p=0.64),表明安全性特征相当。

该分析考虑了试验、患者亚组和临床环境之间的变异性,强化了结果的稳健性和普遍性。

专家评论

这些发现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在CAD二级预防中优先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特别是在完成PCI或ACS后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氯吡格雷通过P2Y12受体拮抗作用更强烈和选择性地抑制血小板聚集,这可能是其在减少缺血事件方面优于阿司匹林的原因,后者通过不可逆的环氧化酶抑制作用。

尽管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已经确立,但这项荟萃分析挑战了无限期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范式,并建议在某些临床情况下转向氯吡格雷。相似的出血风险减轻了与安全权衡相关的担忧。

然而,应考虑影响氯吡格雷代谢的遗传多态性、成本、可用性和患者依从性等因素,以便做出个体化的治疗决策。此外,荟萃分析承认固有的局限性,包括试验设计的异质性、背景疗法的发展和潜在的发表偏倚。

结论

这项个体患者数据荟萃分析表明,在已确诊CAD患者中,氯吡格雷单药治疗显著降低了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而不会增加大出血风险,相比阿司匹林。这些结果呼吁重新考虑临床指南,并支持在这一人群中优先使用氯吡格雷而非阿司匹林进行长期二级预防。

未来的研究应集中在不同人群中的头对头随机试验、成本效益分析和机制研究,以优化针对患者风险特征的抗血小板策略。

资金和支持

该研究由瑞士提契诺心脏中心和瑞士州立医院资助。该荟萃分析已在PROSPERO注册,注册号为CRD42025645594。

参考文献

Valgimigli M, Choi KH, Giacoppo D, 等.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冠状动脉疾病二级预防中的比较:一项系统回顾和个体患者数据荟萃分析. Lancet. 2025;406(10508):1091-1102. doi:10.1016/S0140-6736(25)01562-4.

Bhatt DL, Fox KA, Hacke W, 等.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预防动脉粥样血栓事件中的对比. N Engl J Med. 2006;354(16):1706-1717. doi:10.1056/NEJMoa060989.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