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烧,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吃退烧药!
但面对药店琳琅满目的退烧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又叫扑热息痛),很多人却犯了难:到底该选哪个?孩子能用吗?能不能交替吃?吃多了会伤肝伤肾吗?
别急!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全面、通俗地讲清楚: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区别、适用人群、用法用量以及使用误区。看完这篇,你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用药不慌。
一、退烧药的作用是什么?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退烧药本身并不治疗病毒或细菌感染,它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对症药物。
无论是新冠、流感还是普通感冒,发烧是身体对抗感染的一种自然反应。退烧药的作用是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比如头痛、肌肉酸痛、烦躁等,帮助患者更好地休息,提高舒适度。
二、什么情况下该用退烧药?
不是一发烧就得吃药。是否使用退烧药,主要看两个指标:
1. 体温高低
– 体温 ≥38.5℃:建议使用退烧药。
– 体温在37.5℃~38.5℃之间:优先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减少衣物、多喝水等。
2. 主观感受
即使体温未达38.5℃,但如果出现明显不适,如精神萎靡、头痛剧烈、全身酸痛、烦躁不安,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也可以考虑用药。
- 小于3月龄的婴儿发烧,应立即就医,不建议自行用药。
- 用药目的是改善舒适度,不是把体温“压”到正常。
三、布洛芬 vs 对乙酰氨基酚:五大维度全面对比
我们从安全性、起效时间、作用强度、适用人群、用法用量五个方面,帮你搞懂这两种最常用退烧药的区别。
1. 安全性:谁更“温和”?
– 肝功能异常者 → 优选布洛芬(但需医生指导)
– 肾功能不全、有胃病史、心血管疾病患者 → 优选对乙酰氨基酚
– 脱水、营养不良者慎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肝毒性风险增加
禁忌人群提醒:
对乙酰氨基酚不宜用于:
- 病毒性肝炎、蚕豆病(G6PD缺乏症)患者
布洛芬不宜用于:
- 活动性胃溃疡/胃出血
- 严重心力衰竭
- 冠心病、中风病史
- 正在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
- 阿司匹林哮喘患者
2. 起效时间 & 持续时间:哪个更快更久?
– 对乙酰氨基酚起效快,适合快速缓解不适。
– 布洛芬作用持久,适合夜间退热,减少服药次数。
3. 退热强度:谁更强?
– 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作用较温和,适合低中度发热。
– 布洛芬:退热和镇痛效果更强,尤其适用于高热或伴有明显疼痛(如头痛、肌肉痛)的情况。
4. 儿童怎么选?年龄有讲究!
这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两种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年龄和剂量不同:
儿童用药建议:
- <3月龄:发烧必须就医,不建议自行用药。
- 3~6月龄:首选对乙酰氨基酚。
- ≥6月龄:两种均可使用,但仍建议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因其有更长期的安全使用记录。
5. 用法用量:怎么吃才安全?
重要原则:
- 不能超量、不能频繁用药!
- 用药期间避免同时服用含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如泰诺、白加黑、感康等),防止成分叠加导致过量。
- 服用退烧药3天后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就医。
四、退烧效果不好,能换药吗?可以交替用吗?
1.可以换药吗?
可以,但要有前提:
- 服用一种退烧药后3~4小时,体温仍高,且不适感未缓解。
- 可考虑换用另一种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无效,可换布洛芬)。
- 换药前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
2.能不能交替使用?
不推荐常规交替使用!
虽然交替用药可能短暂降低体温,但会增加以下风险:
- 用药剂量混乱,容易过量。
- 增加肝肾负担。
- 引起家长焦虑,过度关注体温数字而非整体状态。
特殊情况(如高热惊厥史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普通人不建议自行交替。
五、实用总结:一张表帮你快速决策
使用场景 |
推荐药物 |
原因 |
一般成人退烧 |
两者均可 |
根据基础疾病选择 |
儿童(3-6月龄) |
对乙酰氨基酚 |
安全性高,适用年龄小 |
儿童(≥6月龄) |
首选对乙酰氮基酚 |
长期安全数据支持 |
高热、疼痛明显 |
布洛芬 |
退热镇痛效果更强 |
胃病、心衰、肾功能差 |
对乙酰氦基酚 |
避免布洛芬风险 |
肝病、蚕豆病 |
布洛芬 |
避免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 |
夜间发烧想睡整觉 |
布洛芬 |
持续时间更长 |
1. 不盲目追求退烧,舒适度比体温数字更重要。
2. 仔细阅读说明书,按体重或年龄计算剂量。
3. 不超量、不频繁,24小时内不超过最大次数。
4. 不混用同类药物,警惕复方感冒药中的“隐藏成分”。
5. 3天无缓解,及时就医,别把退烧药当“万能药”。
参考文献
1.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
2. 世界卫生组织 (WHO)
3. 美国儿科学会 (A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