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TL1A抗体Duvakitug在2b期克罗恩病试验中显示有希望的内镜反应

抗TL1A抗体Duvakitug在2b期克罗恩病试验中显示有希望的内镜反应

亮点

– 在14周2b期RELIEVE UCCD研究中,900毫克维持剂量的duvakitug(抗TL1A)在46名患者中产生了内镜反应(SES-CD减少≥50%)的22例(约48%)。
– 结果包括对之前接触过先进疗法的患者的活性和具有临床意义的临床缓解率;总体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报告率为13%。
– 该药物的抗炎和抗纤维化双重机制使TL1A抑制成为克罗恩病的一种潜在有价值的新型治疗方法,但需要确认性的长期研究。

背景与疾病负担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病(IBD),可影响胃肠道的任何部分,并伴有透壁炎症、并发症如狭窄和瘘管,以及显著的发病率。尽管有多类已批准的有效疗法(抗TNF药物、抗整合素、抗IL-12/23和抗IL-23药物、JAK抑制剂和小分子),许多患者对这些疗法的反应不足或随时间丧失反应。因此,仍需要具有新作用机制的疗法来同时解决炎症和导致长期并发症的纤维化过程。

TL1A(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由TNFSF15基因编码,是一种与黏膜炎症和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因子。临床前证据表明,TL1A调节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并影响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生物学,从而促进肠道纤维化和屏障功能障碍。因此,靶向TL1A作为同时减少活动性黏膜炎症并可能减弱纤维化途径的手段在生物学上是合理的。

研究设计:RELIEVE UCCD 2b期诱导试验

RELIEVE UCCD研究是一项在2025年美国胃肠病学学院(ACG)年度科学会议上提出的随机、安慰剂对照、14周诱导试验。关键设计特征包括:

– 研究人群:138名18-75岁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成人患者;平均病程约为9-11年,基线SES-CD评分约为12。
– 随机分组和给药:所有活动组患者在第1天皮下注射2250毫克负荷剂量,然后随机分配到每两周一次的450毫克或900毫克duvakitug维持剂量;安慰剂组接受匹配注射。每个随机组包含46名患者。
– 同时用药:允许使用糖皮质激素、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常规免疫抑制剂(6-巯基嘌呤、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大约50-67%的参与者之前接触过先进疗法(已批准的生物制剂或实验性药物,包括抗TNF、抗整合素、抗IL-12/23或抗IL-23和JAK抑制剂)。
– 主要终点:14周时的内镜反应,定义为从基线开始的克罗恩病简单内镜评分(SES-CD)减少≥50%。
– 报告的次要终点包括内镜缓解、临床缓解和安全性结果。

主要发现:疗效

内镜反应(主要终点)

– 高剂量duvakitug(900毫克维持剂量)在46名患者中的22名(47.8%)中达到了内镜反应。发表的摘要报告称,这一比率与安慰剂有显著差异,但在演讲总结中未提供确切的安慰剂反应率和置信区间。
– 在之前接触过先进疗法的患者中,高剂量组中有27名患者中的13名达到了内镜反应,表明该药物在通常对其他机制耐药的人群中具有可测量的活性。

内镜缓解和临床反应

– 在900毫克组中,26%的参与者根据研究的定义达到了内镜缓解。
– 14周时,高剂量组中有54%的参与者报告了临床缓解。临床缓解的标准(例如CDAI阈值或其他定义)在新闻摘要中未指定;因此,在完整数据集可用之前,应对临床缓解率的解释保持谨慎。

剂量反应和低剂量组

– 摘要指出,450毫克组的反应比例数值上低于900毫克组,符合剂量-反应关系;相对于安慰剂的具体计数和百分比在演讲回顾中未详细说明。

背景解释

– 研究人员评论说,14周诱导、安慰剂调整后的duvakitug内镜反应率与目前批准的先进疗法报告的比率相比是有利的。然而,由于试验人群、基线疾病严重程度、先前治疗暴露率、终点定义和研究持续时间的不同,直接跨试验比较本质上受到限制。尽管如此,在相当大比例的患者中,包括之前接受多种生物类别治疗的患者,显示出内镜改善是令人鼓舞的。

安全性和耐受性

– 接受duvakitug治疗的患者中,13%报告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s),涉及两个剂量水平。
– 严重不良事件(SAEs)在450毫克组中略高于900毫克组(分别为13%和2%)。这种意外模式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小、机会不平衡或基线特征不同;演讲中未提供详细的SAE列表或裁定。
– 最常观察到的AEs包括贫血、头痛和鼻咽炎。因AEs停药的情况发生在900毫克组的一名患者和低剂量组的四名患者。

安全解释

– 总体而言,呈现的安全性概况未显示新的或特定的关注信号。然而,14周的短期随访限制了检测不太常见、延迟或累积毒性的能力,需要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研究来表征感染风险、免疫原性、恶性肿瘤风险和罕见自身免疫现象等风险。

专家评论和生物学合理性

Vipul Jairath(研究作者)指出,额外的临床和内镜终点支持了duvakitug的主要内镜反应观察,并支持进一步开发该分子。Joshua R. Axelrad(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强调了在之前接触过先进疗法的患者中表现出活性的重要性——这是一组许多药物表现出有限益处的人群——并强调了呈现的吸引人的安全性概况。

机制原理

– TL1A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涉及先天性和适应性黏膜免疫途径,并与促进纤维化和屏障功能障碍的过程相关。因此,抑制TL1A可以提供双重益处:减少活动性黏膜炎症和调节促纤维化信号通路。
– 如果在更大规模的研究中得到验证,TL1A抑制可能解决克罗恩病中预防或治疗纤维化并发症的未满足需求,可能比仅针对单一炎症细胞因子的药物更持久地改变疾病进程。

局限性和考虑因素

几个重要的局限性应限制对RELIEVE UCCD数据的解释:

– 短暂的持续时间:14周的诱导窗口建立了早期疗效,但没有提供关于反应持久性、缓解维持、长期安全性和结构结局(如纤维化和狭窄)的信息。
– 样本量:每个组包括46名患者,限制了亚组分析和安全性事件率估计的精确性。一些安全性不平衡(例如,450毫克组的SAE率较高)可能是由于机会。
– 不完整的公开数据:演讲摘要未报告安慰剂反应率、p值或所有终点的置信区间,也未详细说明用于临床缓解和其他次要结局的定义。全面的同行评审出版物或监管简报材料对于批判性评估是必要的。
– 外部有效性:伴随药物使用和先前治疗暴露的真实世界变异性意味着结果可能不具备普遍的推广性;了解duvakitug作为单药治疗、类固醇节省治疗以及在特定难治性亚组中的表现将是重要的。

临床意义和下一步行动

– Duvakitug在2b期诱导试验中显示出内镜和临床活性,支持继续开发,包括更大规模的随机研究,以评估反应维持、类固醇节省潜力、住院和手术率的影响以及对纤维化结局的影响。
– 后续试验的关键问题包括最佳剂量和给药方案、诱导后复发的时间和持久性、与现有疗法的头对头比较或联合使用、识别应答者的生物标志物策略以及长期安全性,特别是感染风险和免疫原性。
–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这些数据是初步的且具有假设生成性质;duvakitug尚未在实践中可用。然而,在之前接触过多种先进疗法的患者中观察到的活性在临床上值得注意,表明如果3期结果证实了益处和可接受的安全性,TL1A抑制可能成为治疗难治性克罗恩病的一种有用选择。

结论

2b期RELIEVE UCCD数据显示,抗TL1A单克隆抗体duvakitug在14周时对中度至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成人患者产生了统计学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内镜反应,包括之前接触过先进疗法的患者。观察到的安全性概况在短期内总体有利。鉴于TL1A在炎症和纤维发生中的作用,这一机制是有前景的;然而,需要更大规模和更长时间的确证性试验来确定持久性、长期安全性和潜在的疾病修饰效果。

资金来源和ClinicalTrials.gov

2b期RELIEVE UCCD数据在2025年ACG年度科学会议上提出。赞助方或资金来源以及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在演讲摘要中未指定;这些细节应在完整的会议摘要、新闻稿或即将发布的同行评审出版物中查找,以确保透明度并允许审查试验注册和方案。

临床医生的实用要点

– Duvakitug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克罗恩病治疗药物,靶向TL1A,其生物学原理包括抗纤维化潜力。
– 初步2b期结果令人鼓舞,尤其是对于之前接触过生物制剂的患者,但在考虑临床使用之前,临床医生应等待3期数据和监管评估。
– 解读早期试验时,应注意终点定义、安慰剂率、亚组特征以及决定临床适用性的长期维持和安全性数据。

未来研究方向

– 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3期试验,包括维持组和延长随访,以评估持久性、类固醇节省效果以及对手术和住院的影响。
– 专门研究或终点评估纤维化疾病进展或退化,以测试抗纤维化假说。
– 生物标志物研究(如血清TL1A水平、转录组学特征)以识别最有可能受益的患者并探索人类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致谢

本文综合了Vipul Jairath及其同事在2025年ACG会议上的演讲信息以及Axelrad的评论。解读旨在将RELIEVE UCCD发现置于临床和科学背景下,供关注克罗恩病治疗进展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参考。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