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在多民族动脉粥样硬化研究(MESA)中,基线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综合测量与认知衰退和新发认知障碍(轻度认知障碍/痴呆)的相关性比血压或心脏功能的综合测量更为一致。
• 这种相关性在不同的认知领域和种族/族裔亚组中均被观察到,并且在考虑了临床痴呆风险因素后仍然存在。
• 研究结果支持血管衰老——尤其是动脉僵硬度和动脉粥样硬化负担——作为晚年认知障碍的合理上游贡献者,并成为预防的目标。
背景
痴呆症和较轻的认知障碍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负担。血管对认知障碍和痴呆的贡献(VCID)越来越被认为是常见的,通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共存。亚临床血管异常——在明显临床事件之前可检测到的血管疾病的表征——提供了一个窗口,可以了解可能先于或加速认知衰退的过程。确定哪些方面的亚临床血管负担最能预测后期的认知障碍,可以提高机制模型的精确度并完善预防策略。
研究设计和方法
多民族动脉粥样硬化研究(MESA)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招募了6,814名在基线时无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疾病的男女,并对他们进行了长达20年的随访,进行了多次检查。在基线时,参与者接受了全面的血管评估(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僵硬度/动脉硬化、血压和心脏结构/功能的测量)。
研究人员使用因子分析将基线血管测量值组合成四个几乎不相关的综合因素,这些因素捕捉了不同的病理生理领域:(1)动脉粥样硬化(例如,冠状动脉钙化和颈动脉斑块),(2)动脉硬化(动脉僵硬度和脉搏波速度的测量),(3)血压(诊所和动态指数),以及(4)心脏功能(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心肌结构和功能)。
认知测试大约在基线后的10年开始,并在此后的十年内重复进行两次。详细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允许对特定领域的评估(记忆、执行功能、处理速度、语言等),并且临床裁定确定了轻度认知障碍(MCI)和痴呆的病例。分析将基线血管综合指标与随后的认知表现、纵向变化和临床裁定结果相关联,调整了人口统计学变量、教育和临床痴呆风险因素。
主要发现
研究的主要发现简单明了且具有临床意义。
1. 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综合指标预测后期认知衰退
较高的基线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评分与10-20年后更差的认知表现和随访评估中更快的衰退率相关。这种相关性在多个认知领域中被观察到,而不仅仅是某个单一测试或能力。
2. 动脉硬化显示最一致的关系
在四个综合指标中,反映动脉僵硬的动脉硬化因素与较差的认知结果最一致地相关。这一模式适用于整体认知、处理速度和执行功能领域,这些领域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常见受到影响。
3. 动脉粥样硬化负担也与损伤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综合指标,捕捉亚临床斑块负担,独立预测了后期较差的认知表现和更高的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的临床裁定发生率。这些关联表明,大动脉粥样硬化可能通过慢性脑低灌注、微栓塞或下游小血管损伤导致临床表现多年后的问题。
4. 血压和心脏功能的关联较弱且不一致
代表血压和心脏功能的基线综合指标与随后的认知结果的关联较弱且不一致。在多变量调整后,这些因素的表现不如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稳健,尽管这并不排除其临床相关性——生命过程中的血压测量变异性及其治疗可能会影响观察到的关联。
5. 在亚组中的稳健性
按种族/族裔和其他人口统计学因素分层的分析表明,观察到的关联在各亚组中普遍适用,尽管有时程度和领域特异性有所不同。重要的是,在调整了临床痴呆风险因素后,这些关系仍然存在,加强了亚临床血管病理学提供了超出传统风险因素评估的信息的解释。
临床和生物学解释
这些结果增加了纵向、基于人群的证据,表明亚临床血管疾病——特别是动脉僵硬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测了晚年的认知衰退和临床裁定的认知障碍。潜在的生物机制包括由于大动脉顺应性受损导致的慢性脑低灌注、脉动血流增加对脑微血管的损害、内皮功能障碍和不稳定斑块的微栓塞。动脉僵硬优先影响参与处理速度和执行功能的前额叶-皮质下回路,这与观察到的领域模式一致。
专家评论和实践意义
从临床角度来看,这些发现强化了一种整合的心脑视角:血管衰老不仅是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也是进行性认知损失的风险。该研究支持这样一个概念,即评估亚临床血管健康——超越临床血压测量——可以改善未来认知衰退的风险分层。
然而,将这些观察结果转化为实践需要谨慎。MESA分析是观察性的;尽管时间上令人信服,但它们不能建立因果关系。此外,还有一些实际问题有待解决:应广泛部署哪些亚临床测试,何时进行,以及针对这些措施的干预是否能在标准风险管理之外显著减少痴呆的发病率。
优势和局限性
研究的优势包括一个大型的多民族队列,基线时无临床心血管疾病,详细且多样化的血管表型总结为具有生理意义的综合指标,长期随访并重复进行认知评估,以及临床裁定的结果。这些设计特点增强了内部有效性和对不同人群的相关性。
局限性包括观察性设计和潜在的残余混杂因素,尽管进行了调整。血管测量是在基线时进行的,可能无法捕捉到终生暴露轨迹或因治疗而产生的变化。认知测试开始于基线后的十年;因此,早期的认知轨迹或期间的反向因果关系无法完全排除。生存偏差也是一个考虑因素——继续参与研究并在晚期完成认知测试的参与者可能与失访的参与者系统性地不同。最后,虽然综合指标有助于通过汇总相关测量来解释,但它们可能会掩盖成分测量内的异质性。
研究和政策意义
这些发现激发了几项研究和政策的重点:
- 以动脉僵硬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为目标的干预试验(例如,强化血压控制、生活方式干预、新型药物治疗),预设认知和新发痴呆为结果。
- 生命历程研究,结合连续的血管表型和神经影像学,以阐明时间和机制(例如,动脉僵硬与白质高信号、微梗死和灌注不足的联系)。
- 评估实用的筛查策略——确定哪些亚临床测试(脉搏波速度、冠状动脉钙化、颈动脉成像)在与既定风险计算器结合时为认知结果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
- 公平的研究和医疗服务,确保研究结果适用于不同种族/族裔和社会经济群体,鉴于血管风险暴露和获得护理的异质性。
结论
MESA的结果强调,亚临床血管负担——尤其是动脉僵硬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测了不同人群中长期的认知衰退和临床认知障碍。这些数据加强了将血管靶向预防策略作为痴呆风险降低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临床医生应继续优先控制成人期的血管风险因素,而研究人员则应进行试验和机制研究,以确认修改亚临床血管疾病是否可以预防或延缓认知衰退。
资金、注册和报告
资金和试验注册详情在原始MESA出版物中报告。读者应查阅引用的MESA报告(Tanley等,Alzheimer’s & Dementia, 2025)以获取完整的资金来源、机构审查和数据访问声明信息。
进一步阅读选择
对于寻求更多背景的读者:如Framingham、ARIC和Rotterdam等队列研究此前已将血管风险因素和亚临床标志物与认知结果联系起来。随机对照试验(例如,SPRINT MIND)评估了血压控制和认知。关于动脉僵硬和大脑衰老的机制综述总结了血管衰老与认知衰退之间可能的途径。
缩略图图像提示
创建一个信息图风格的缩略图:左侧显示动脉横截面,有斑块和表示僵硬的样式脉搏波;右侧显示一名老年成人(多种族背景)正在接受临床医生的简短认知测试。使用柔和的临床调色板,清晰标注“动脉僵硬”和“斑块”,高真实感,平衡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