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在24周时,添加洛贝格列酮使HbA1c显著降低约1%,并在52周内持续保持。
- 改善包括更好的胰岛素敏感性(HOMA-IR)、增强的胰腺β细胞功能(HOMA-β)以及脂质谱的有利变化。
- 其安全性与安慰剂相当,不良事件主要是可管理的水肿和轻微的体重增加。
- 这种三联疗法为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宝贵的治疗选择,尤其是那些使用二甲双胍和DPP-4抑制剂控制不佳的患者。
背景
2型糖尿病(T2DM)主要表现为高血糖,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和胰腺β细胞功能障碍引起。尽管初始双联治疗使用了二甲双胍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许多患者仍难以达到血糖目标,需要额外的药物治疗。虽然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如吡格列酮是有效的胰岛素增敏剂,但其使用因心血管事件和癌症的安全性问题而减少。洛贝格列酮是一种新型TZD,具有改进的安全性,在临床前和早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有希望的疗效和耐受性。鉴于非肥胖和老年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的增加以及三联组合疗法的优越性,本研究评估了在二甲双胍和西格列汀双联治疗基础上添加洛贝格列酮以改善韩国患者的血糖控制和代谢益处。
研究设计
这项III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试验在韩国19个中心进行。共有231名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HbA1c 7.0%–10.0%),在稳定剂量的二甲双胍(≥1000 mg/天)和西格列汀(100 mg/天)治疗下控制不佳,被随机分组(1:1)接受每日0.5 mg洛贝格列酮或安慰剂治疗24周。随后进行28周的开放标签扩展期,所有参与者均接受洛贝格列酮治疗。患者维持原有的二甲双胍和西格列汀剂量,并遵循标准化饮食和运动方案。关键排除标准包括1型糖尿病、近期心血管事件和活动性恶性肿瘤。
主要终点是在第24周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次要终点包括空腹血浆葡萄糖(FPG)、通过HOMA-IR、HOMA-β、QUICKI评估的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脂质参数(总胆固醇、LDL-C、HDL-C、小而密的LDL-C、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以及安全性评估。
主要发现
在24周时,洛贝格列酮治疗组的HbA1c平均下降了-1.00%(±0.09),而安慰剂组则增加了+0.02%(±0.09),调整后的平均差异为-1.03%(95% CI, -1.23至-0.82, p<0.0001)。这种血糖改善在整个治疗期间逐渐进展,并在开放标签阶段持续到第52周。
在第24周时,达到HbA1c <7.0%的患者比例在洛贝格列酮组显著更高(53.04%)相比安慰剂组(13.04%)(p<0.0001)。同样,HbA1c <6.5%的比例在洛贝格列酮组为27.14%,而在安慰剂组为0.87%(p<0.0001)。
洛贝格列酮组的FPG显著降低(调整后的平均差异-30.60 mg/dL,p<0.0001)。胰岛素抵抗和敏感性的指标也显著改善:HOMA-IR下降表明胰岛素敏感性增强,HOMA-β增加反映β细胞功能改善,QUICKI改善,所有这些与安慰剂相比均有高度显著的差异(p<0.0001)。
脂质谱也显示出有益的变化。在第52周时,小而密的LDL-C从基线水平显著降低了1.46%(p=0.0003),而HDL-C呈上升趋势。游离脂肪酸减少,有助于改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谱。这些变化独立于同时使用的降脂治疗。
在安全性方面,初始24周期间的总体不良事件(AE)发生率在洛贝格列酮组(27.6%)和安慰剂组(30.4%)之间相似。大多数AE为轻度或中度。水肿是常见的TZD相关副作用,发生在3.45%的洛贝格列酮治疗患者中,均为轻度,除一例中度眼睑水肿外。洛贝格列酮组平均体重增加1.69公斤,而安慰剂组体重减轻,符合TZD类药物的效应。研究期间未报告心力衰竭、骨折或肝酶升高的病例。
专家评论
这项稳健的III期试验强调了洛贝格列酮作为二甲双胍和西格列汀联合治疗的补充疗法在控制不佳的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有效性。1%的HbA1c降低与涉及SGLT-2抑制剂和DPP-4抑制剂的三联疗法一致,表明洛贝格列酮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替代方案,特别是在SGLT-2抑制剂可能因人群特征而不受欢迎的情况下。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的改善突显了洛贝格列酮在解决2型糖尿病核心病理生理缺陷方面的机制优势。脂质谱的积极改变,特别是小而密的LDL-C的减少,提示潜在的心血管益处,值得长期研究。
体重增加和水肿仍然是典型的TZD类药物的担忧;然而,其轻度发生率和本研究中未出现严重心血管安全问题的情况强化了洛贝格列酮的更好耐受性。该研究的优势包括其严谨的设计、全面的代谢评估和52周的随访。
局限性包括研究人群仅限于韩国人,可能影响普适性。需要长期心血管结局数据来明确心血管安全性和益处。
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添加洛贝格列酮到正在进行的二甲双胍和西格列汀治疗可以带来临床上有意义且持久的血糖改善、增强的胰岛素敏感性、更好的β细胞功能和改善的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质谱,且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这种三联口服疗法为亚洲患者提供了有效且有益的治疗选择,尤其是那些在双联口服治疗下控制不佳的患者。未来的研究应评估长期心血管结局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Hur KY, Moon MK, Park JS, et al. 2021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betes mellitus of the Kore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Metab J. 2021;45(4):461-481.
2. Han S, Iglay K, Davies MJ, Zhang Q, Radican L. Glycemic effectiveness and medication adherence with fixed-dose combination or coadministered dual therapy of antihyperglycemic regimens: a meta-analysis. Curr Med Res Opin. 2012;28(6):969-977.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2024;47(7):S158-S178.
15. Kim SG, Kim DM, Woo JT,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beglitazone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ver 24-week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group,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2014;9:e92843.
16. Kwon MJ, Lee YJ, Jung HS, et al. The direct effect of lobeglitazone, a new thiazolidinedione, on pancreatic beta cells: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thiazolidinedione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9;151:209-223.
17. Kim SH, Kim SG, Kim DM,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beglitazone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ver 52 weeks: an open-label extension study.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5;110(3):e27-e30.
23. Qaseem A, Obley AJ, Shamliyan T, et al. Newer pharmacologic treatments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clinical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 Intern Med. 2024;177(5):658-666.
31. Kim BY, Kwon HS, Kim SK, et al. A real-world study of long-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beglitazone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Metab J. 2022;46(6):855-865.
35. Jin ES, Shim JS, Kim SE, et al. Dyslipidemia fact sheet in South Korea, 2022. Diabetes Metab J. 2023;47(5):63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