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的长期教育轨迹:解析生物和社会人口因素的作用

早产儿的长期教育轨迹:解析生物和社会人口因素的作用

亮点

  • 早产与高中辍学和未获得大学学位的风险略有增加有关。
  • 性别、母亲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和移民状态等社会人口因素对教育成就的影响大于早产。
  • 胎龄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关联表现出剂量-反应模式,极早早产儿的风险最高。
  • 早期干预和长期支持系统对于改善早产儿及其家庭的教育轨迹至关重要。

研究背景和疾病负担

早产(定义为孕周少于37周)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约占全球活产婴儿的10%。新生儿护理的进步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包括极早早产儿(<28周)。然而,早产与神经发育并发症相关,这些并发症可能表现为认知、行为和学术挑战,并持续到成年期。尽管认识到这些神经发育后遗症,但阐明早产儿长期教育结果的大规模人群数据仍然很少。理解早产如何与社会决定因素相互作用,对于制定旨在减轻不良教育轨迹并优化这一不断增长人群的生命历程结果的干预措施和政策至关重要。

研究设计

这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了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全面出生队列,涵盖1976年至1995年间出生的个体。该队列包括所有早产儿——分为极早早产儿(<28周)、极早早产儿(28至<32周)和中晚期早产儿(32至<37周),并与足月出生的对照组(37至42周孕周)以1:2的比例匹配。对照组根据出生年份、性别和妊娠类型(单胎或双胎)进行匹配。数据通过行政数据库纵向获取,将出生记录与魁北克省教育部门的教育结果和死亡登记册链接,允许随访至43岁。2019年前死亡或缺乏教育记录的个体被排除,以确保数据完整性和纵向准确性。

暴露变量集中在按胎龄分类的早产儿类别。社会人口变量,包括性别、母亲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使用邮政编码和物质和社会剥夺指数推导)和移民状态被提取以评估其相对贡献。主要教育结果包括最终高中平均成绩、22岁时高中毕业状况和任何年龄的大学学位获得情况。

关键发现

共分析了297,820名参与者,其中包括95,745名早产儿(0.6%极早早产儿,4.4%极早早产儿,27.9%中晚期早产儿)和199,575名足月对照。男性占队列的54.0%,9.4%的母亲出生于加拿大以外。

在继续上学的个体中,早产状态与最终高中平均成绩之间的关联微乎其微,表明早产本身并未显著影响继续教育者的学业表现。然而,在评估教育成就时,胎龄与完成高中或获得大学学位的可能性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具体而言,极早早产儿在22岁时未完成高中的几率高出80%(比值比[OR],1.80;99%置信区间[CI],1.54–2.09),任何年龄未获得大学学位的几率高出68%(OR,1.68;99% CI,1.39–2.02),与足月出生的同龄人相比。极早早产儿和中晚期早产儿表现出与胎龄分级一致的中间风险。

重要的是,当调整社会人口变量时,早产对教育结果的相对贡献小于男性、低母亲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剥夺和母亲移民状态等因素。例如,男性和低母亲教育水平与未完成高中或大学的预测关联更强,削弱了早产的独立效应。

总体而言,这些发现强调,虽然早产带来的生物学脆弱性影响长期教育成就,但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突显了教育成就差异背后的多因素病因。

专家评论

Loose等人进行的这项基于人群的里程碑式研究表明,早产与社会决定因素在塑造长期教育结果方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该研究设计的样本量充足且随访至中年,提供了儿科研究中罕见的见解。尽管早产仍然是较低教育成就的风险因素,但解决可改变的社会经济障碍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以改善结果。

机制上,与早产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如大脑成熟中断和白质损伤——可能导致认知和学习困难。然而,社会剥夺可能通过资源、教育支持和稳定环境的有限访问加剧这些挑战。该研究建议,有针对性的支持干预、早期发育监测和包容性教育政策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局限性包括涵盖1976年至1995年出生的历史队列,当时新生儿护理与当代实践不同。因此,需要持续的队列来评估随着新生儿生存率和神经发育护理的发展而出现的趋势。此外,虽然魁北克的人群数据可以推广到类似的高收入环境,但研究结果需要在不同的全球背景下得到确认。

结论

总之,特别是极早早产儿,早产儿完成高中和大学教育的风险增加。然而,性别、母亲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和移民背景等社会人口因素对教育成就的影响大于早产本身。这些发现呼吁综合性的长期随访和支持,整合生物学和社会维度。

优化早产儿的教育成果需要跨学科策略,涵盖新生儿护理改进、早期儿童发展计划、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社会支持和公平的教育机会。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当代出生队列,并调查有效干预措施,以弥合由早产和社会劣势驱动的教育差异。

参考文献

Loose T, Collet O, Nuyt AM, Goulet-Pelletier JC, Worrell FC, Côté S, Luu TM. Long-Term Educational Outcomes of Individuals Born Preterm. JAMA Netw Open. 2025 Oct 1;8(10):e2534918.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34918. PMID: 41032299.

Blencowe H, Cousens S, Oestergaard MZ, et al. National, regional, and worldwide estimates of preterm birth rates in the year 2010 with time trends since 1990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 Lancet. 2012;379(9832):2162–2172.

Saigal S, Doyle LW. An overview of mortality and sequelae of preterm birth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Lancet. 2008;371(9608):261–269.

Johnson S, Wolke D. Adult outcomes of preterm children. Arch Dis Child. 2013;98(9):736–740.

Hack M, Taylor HG, Drotar D, et al. Chronic conditions, functional limitations,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needs of school-aged children born with extremely low-birth-weight in the 1990s. JAMA. 2005;294(3):318–325.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