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干倾斜变化恶化肥胖ARDS患者的顺应性并提高PaCO2:来自七项研究的汇总分析的临床意义

躯干倾斜变化恶化肥胖ARDS患者的顺应性并提高PaCO2:来自七项研究的汇总分析的临床意义

亮点

– 在被动机械通气期间增加躯干倾斜度会降低呼吸系统、肺和胸壁的顺应性;在肥胖患者中的影响更大。
– 只有肥胖患者在增加躯干倾斜度时表现出临床上有意义的动脉CO2 (PaCO2) 升高。
– 没有一致的氧合 (PaO2/FiO2) 改变;研究异质性限制了明确的实践建议。

背景

体位是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的可调节决定因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的特点是肺部受累不均,患者的体位会影响跨肺压分布、功能残气量和气道闭合。躯干倾斜与胸壁、膈肌和腹腔内容物的相互作用在肥胖患者中可能特别重要,因为这些患者的基础胸壁力学改变且腹内压升高。了解床倾斜角度的常规变化如何影响肺和胸壁的顺应性和气体交换,有助于临床医生个体化设置呼吸机参数和床边体位。

研究设计

本文报告了一项二次分析,汇总了七项先前研究中收集的机械通气ARDS患者在镇静状态下的躯干倾斜反应数据。汇总队列包括159名患者,按体重指数 (BMI) 分为两组:65名肥胖患者 (BMI ≥ 30 kg/m²) 和94名非肥胖患者 (BMI < 30 kg/m²)。比较较低和较高躯干倾斜角度下的生理终点包括呼吸系统顺应性、分隔的肺和胸壁顺应性、动脉二氧化碳张力 (PaCO2) 和氧合 (PaO2/FiO2)。分析重点是增加躯干角度后急性患者内的变化。

由于数据集代表的是异质性原研究的二次分析,因此各研究之间的呼吸机模式、PEEP水平、测量技术和确切倾斜角度有所不同。患者处于被动通气和镇静状态,减少了自发呼吸努力的混淆。

主要发现

这项汇总分析报告了增加躯干倾斜度的几个一致的生理效应,肥胖患者的变化更为显著。下述效应大小 (中位数 [四分位距]) 和p值反映了作者描述的汇总患者内变化。

呼吸系统顺应性

两组患者在增加躯干倾斜度后呼吸系统顺应性均下降。肥胖患者的下降幅度更大:中位变化 -7.5 mL/cmH2O (四分位距 -10 至 -5);p < 0.001,而非肥胖患者为 -3.5 mL/cmH2O (四分位距 -7 至 -0.08);p = 0.045。这些结果表明,在提高躯干角度后,顺应性的统计学显著且临床上重要的损失,尤其是在肥胖亚组中。

肺和胸壁顺应性 (分隔力学)

将呼吸系统分隔开来可以明确,肺和胸壁成分都对总的顺应性变化有贡献,但BMI不同组别间模式不同。在肥胖患者中,肺顺应性下降 (-7.8 mL/cmH2O; 四分位距 -12.4 至 -3.3; p < 0.001)。非肥胖患者肺顺应性没有显著变化 (-5.9 mL/cmH2O; 四分位距 -14.2 至 2.3; p = 0.160)。

两组患者的胸壁顺应性均下降:肥胖患者 -42.9 mL/cmH2O (四分位距 -63.2 至 -22.6; p < 0.001),非肥胖患者 -47.7 mL/cmH2O (四分位距 -95.3 至 -0.15; p = 0.049)。胸壁顺应性的大幅下降证实,躯干倾斜对胸腹壁力学有重大影响,无论BMI如何,但肥胖患者的肺成分似乎更易受影响。

气体交换:PaCO2和氧合

肥胖患者在增加躯干倾斜度后PaCO2显著升高:+4.6 mmHg (四分位距 +1.4 至 +7.8; p = 0.004)。非肥胖患者的PaCO2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5 mmHg (四分位距 -0.6 至 +5.6; p = 0.113)。这些数据表明,肥胖患者在躯干抬高后可能出现肺泡通气受损或死腔效应增加。

在这项汇总分析中,无论是哪个亚组,氧合 (PaO2/FiO2) 在各阶段之间均无显著或一致的差异。

效应大小的临床解释

几毫升/厘米水柱的顺应性下降在数值上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在小潮气量的保护性通气背景下,即使是小幅下降也可能增加传递的驱动压力并改变应力分布。肥胖患者观察到的4-5 mmHg的PaCO2升高在临床上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在管理分钟通气目标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以维持安全气道压力的ARDS中。这些生理变化在改变患者床倾斜角度时需要引起注意。

专家评论和机制考虑

从机制上看,增加躯干倾斜度(从平躺变为半卧位)会使腹腔内容物相对胸腔向尾侧移动,并重新分配膈肌曲率和胸膜压力。在肥胖患者中,较高的基础腹内压和增加的脂肪质量压缩依赖区肺部,减少呼气末肺容积并使胸壁僵硬。当躯干抬高时,肥胖个体的胸壁几何形状变化更为明显,可能导致依赖区跨肺压的更大下降和小气道关闭及区域去复张——因此肺顺应性下降和PaCO2升高,这是由于通气肺单位的丧失。

两组患者的胸壁顺应性均下降,这与躯干抬高时肋骨笼力学和膈肌位置的改变一致。肺顺应性主要在肥胖亚组中下降,这可能是由肥胖相关因素(较高的腹部质量、减少的膈肌运动、增大的胸膜压力梯度)放大所致。

这些发现与之前描述体格特征和体位对呼吸力学影响的生理文献相符(例如,Pelosi等人关于肥胖患者体位效应的研究),并补充了已建立的ARDS护理原则,如必要时采用保护性通气和俯卧位(PROSEVA试验证明了严重ARDS中延长俯卧位的生存益处)。现有数据强调,简单的床倾斜调整可以显著改变临床医生用于设置和调节呼吸机的机械变量。

局限性

该分析存在重要局限性,限制了立即改变实践。数据集是对七项异质性研究的二次汇总分析:测量技术、PEEP和潮气量策略、确切的躯干角度和时间点在各中心之间有所不同。所有患者均为被动通气,因此结果可能不适用于有自发呼吸努力的患者。分析报告的是急性生理变化,而不是临床结局,如通气持续时间、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或死亡率。最后,一些置信区间较宽(特别是非肥胖患者的胸壁顺应性),反映了样本量的变化和测量噪声。

临床意义和实用建议

对于管理机械通气ARDS患者的临床医生,这些发现提出了以下实用要点:

  • 意识到增加躯干倾斜度可能会降低整体呼吸系统顺应性,并可能提高PaCO2,特别是在肥胖患者中。
  • 在改变床倾斜角度时,重新评估气道压力(平台压和驱动压)、输送的潮气量和呼气末或动脉CO2,以识别临床上相关的效应并根据需要调整呼吸机设置以维持保护性通气目标。
  • 考虑到半卧位在预防误吸和减少中央导管感染方面的好处;这些好处必须与肥胖患者在力学和通气方面的可能不良影响权衡。应进行个体化的权衡。
  • 在患者躯干抬高后PaCO2升高时,评估选项,包括调整分钟通气(如果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平台压限制允许)、暂时返回较低的倾斜角度、复张操作或PEEP调节,或在氧合/通气仍不理想且符合标准时考虑俯卧位。

研究和指南缺口

需要进行前瞻性随机或交叉生理试验,采用标准化测量协议来确认这些观察结果并定义具有临床意义变化的阈值。未来的研究应包括有自发努力的患者,评估重复或长时间体位变化的长期效应,并调查诸如无呼吸机天数和死亡率等结局指标。在肥胖患者改变躯干倾斜角度时,优化PEEP设置和复张策略的研究也将有价值。

结论

这项汇总二次分析显示,在被动机械通气期间增加躯干倾斜度会降低呼吸系统、肺和胸壁的顺应性,肥胖患者的影响更大。只有肥胖亚组表现出统计学显著的PaCO2升高。鉴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异质性,这些发现具有假设生成性但临床上相关:床倾斜角度不是机械通气ARDS患者中的中性干预措施,而是一个可以影响力学和气体交换的可调节因素——特别是在肥胖患者中。临床医生在改变躯干角度时应监测通气变量并个体化定位策略。

资金和clinicaltrials.gov

汇总分析的资金详情未在摘要中提供;读者应查阅原始出版物以获取具体资金声明和试验注册信息。汇总数据集中包含的主要研究在其各自的出版物中报告了不同的资金和注册状态。

精选参考文献

– Benites MH, Bihari S, Battiato R, Bruhn A, Bugedo G, Costa ELV, et al. 肥胖和非肥胖患者机械通气治疗ARDS时躯干倾斜的呼吸效应。Crit Care. 2025年10月28日;29(1):457. doi: 10.1186/s13054-025-05694-z. PMID: 41152895; PMCID: PMC12570651.

– The ARDS Network. 与传统潮气量相比,低潮气量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 Engl J Med. 2000;342(18):1301–1308.

– Guérin C, Reignier J, Richard JC, Beuret P, Gacouin A, et al.; PROSEVA研究组。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俯卧位。N Engl J Med. 2013;368(23):2159–2168.

– Pelosi P, Croci M, Ravagnan I, Tredici S, Pedoto A, Lissoni A, Gattinoni L. 自发呼吸肥胖患者的体位对肺容量和动脉氧合的影响。Anesthesiology. 1998;89(1):112–119.

原始研究引用

Benites MH, Bihari S, Battiato R, Bruhn A, Bugedo G, Costa ELV, Dellamonica J, Guérin C, Langer T, Marini JJ, Marrazo F, Mezidi M, Selickman J, Wiersema UF, Retamal J. 肥胖和非肥胖患者机械通气治疗ARDS时躯干倾斜的呼吸效应。Crit Care. 2025年10月28日;29(1):457. doi: 10.1186/s13054-025-05694-z. PMID: 41152895; PMCID: PMC12570651.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