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MK+ CD8+ T 细胞驱动干燥综合征中选择性腺泡细胞丢失和干扰素信号

GZMK+ CD8+ T 细胞驱动干燥综合征中选择性腺泡细胞丢失和干扰素信号

亮点

  • 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学鉴定出一种先前未被认识的 PRR4⁺CST3⁺WFDC2⁻ 浆黏液腺泡细胞群,该细胞群在干燥综合征(SjD)中选择性耗竭。
  • GZMK⁺CD8⁺ T 细胞随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积累,表现出细胞毒性但非溶细胞性程序,并且与免疫激活的上皮细胞在空间上共定位。
  • 功能试验表明 GZMK 损害线粒体完整性并触发上皮细胞中的干扰素信号——将靶向性上皮损伤与 I 型干扰素反应联系起来,并提示新的治疗靶点。

背景:临床背景和未满足的需求

干燥综合征(SjD)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靶向外分泌腺,特别是唾液腺和泪腺,导致干燥症状、疲劳和全身表现。疾病的异质性——从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伴腺体功能保留到广泛的上皮损伤伴全身受累——使诊断和治疗复杂化。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由于对目标细胞、致病性免疫效应细胞和驱动腺体功能障碍的机制了解不完全,疾病修饰策略仍然有限。

单细胞和空间分析技术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以细胞分辨率绘制组织微环境,并将细胞表型与临床亚型联系起来。Pranzatelli 等人(Ann Rheum Dis. 2025)的研究使用这些工具结合患者来源的细胞试验,解析了不同 SjD 严重程度和血清学状态的人类小唾液腺中的细胞相互作用。

研究设计

Pranzatelli 及其同事使用多模态方法分析了 SjD 患者和非 SjD 对照组的小唾液腺活检样本:单细胞 RNA 测序(scRNA-seq)、空间转录组学和空间免疫表型分析。他们将细胞和空间变化与临床指标相关联,包括抗 SSA 阳性和灶性评分(淋巴细胞浸润的组织病理学指数)。为了测试从这些数据集中推断的机制,该团队建立了患者来源的原代上皮细胞培养物,并进行了与同一个体分离的 T 细胞的自体共培养。离体刺激和功能试验(包括线粒体完整性、脱颗粒和干扰素途径激活)用于检查 GZMK 表达的 CD8+ T 细胞的效应功能。

主要终点是描述性和机制性的:识别 SjD 中改变的腺体细胞群,表征浸润免疫细胞的状态,空间共定位免疫和上皮细胞类型,以及在体外验证效应机制的功能。

关键发现

1. 发现腺泡细胞异质性和选择性丢失浆黏液腺泡亚型

高分辨率 scRNA-seq 揭示了人类小唾液腺中腺泡上皮细胞的先前未被认识的异质性。一个定义的簇——以 PRR4 阳性、CST3 表达和缺乏 WFDC2(标记为 PRR4⁺CST3⁺WFDC2⁻)为特征——对应于浆黏液腺泡表型。空间转录组学和免疫表型分析显示,这种腺泡亚群在 SjD 患者中选择性耗竭,而非 SjD 对照组则没有。耗竭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指标相关,提示这种腺泡群体的丢失与腺体功能障碍有关。

临床意义:识别出选择性易损的离散腺泡亚型为理解分泌功能丧失提供了细胞靶标,并为细胞保护策略开辟了可能性。

2. GZMK⁺CD8⁺ T 细胞在疾病严重程度中富集并表现出细胞毒性但非溶细胞性程序

受影响腺体中的免疫景观因临床亚型而异。抗 SSA(Ro)抗体阳性和高灶性评分的患者表现出具有激活标志、增强的抗原呈递途径和抗凋亡特征的 T 细胞。在所有样本中,表达 GZMK 的 CD8+ T 细胞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积累。

转录组学上,这些 GZMK⁺CD8⁺ 细胞表达了细胞毒性机制,但不符合经典的完全溶细胞性 GZMB 为主的谱型。相反,它们表现出与脱颗粒潜力和促炎介质释放一致的程序,但没有明显的穿孔素介导的溶细胞性标志。

3. 空间共定位和免疫激活的上皮状态

空间分析显示,GZMK⁺CD8⁺ T 细胞优先定位于表达干扰素刺激基因(ISG)和其他免疫激活标志的上皮区域附近。总体免疫浸润较低的患者显示出不同的上皮组织,表明上皮-免疫互作在不同的临床表现中有所不同,可能影响组织学外观和症状。

4. 功能验证:GZMK 影响上皮线粒体并激活干扰素信号

体外试验为 GZMK 的亚细胞溶解效应功能提供了机制支持。重组或 T 细胞传递的 GZMK 引发了患者来源的原代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紊乱,并诱导 I 型干扰素途径激活。患者来源的 T 细胞与上皮细胞的自体共培养重现了这些效应,并确认 GZMK 传递而不是经典的穿孔素介导的裂解最能解释观察到的上皮转录变化。

综合来看,这些数据支持一个模型,即 GZMK⁺CD8⁺ T 细胞通过非溶细胞性但足以损害线粒体功能并刺激类似抗病毒的先天免疫反应(包括 I 型干扰素信号传导)的方式介导靶向性上皮损伤——这一通路长期以来被认为与 SjD 致病机制有关。

专家评论和机制见解

该研究将高维图谱与功能验证相结合,这种方法加强了因果推断,超越了单细胞观察的相关性。识别出选择性丢失的 PRR4⁺CST3⁺ 浆黏液腺泡亚群细化了 SjD 中的目标细胞概念:疾病相关的上皮重塑不是均匀的,而是特定细胞类型的。这对再生策略和生物标志物开发有重要意义。

GZMK 近年来作为与颗粒酶 B 生物学不同的炎症颗粒酶出现。与需要穿孔素的 GZMB 介导的裂解不同,GZMK 可以通过非经典进入途径在细胞外或靶细胞内起作用,并促进炎症信号传导。观察到 GZMK 扰乱线粒体完整性和激活干扰素途径为免疫攻击与许多 SjD 患者观察到的显著干扰素特征之间提供了合理的机制桥梁。

这些发现与自身免疫更广泛的概念相符,即慢性、亚溶细胞性免疫相互作用驱动持续的先天免疫激活和组织功能障碍,而不是急性细胞死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腺体活检可能显示广泛的上皮激活和可变的细胞丢失,以及为什么仅针对适应性免疫的疗法产生不一致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局限性:组织分析是观察性的,机制工作是在体外进行的,因此体内因果关系证明仍有待确立。细胞培养系统模拟了关键相互作用,但不能完全重建组织结构、基质贡献或系统性免疫调节。样本量和队列多样性可能限制对所有 SjD 亚型的普适性;纵向数据将加强关于进展的主张。

临床和转化意义

  • 生物标志物和亚型分类:PRR4⁺CST3⁺ 腺泡细胞群的丢失和 GZMK⁺CD8⁺ T 细胞的富集与血清学和组织学严重程度相关;将单细胞衍生的标志物与常规指标(如抗 SSA 状态、灶性评分)结合可以细化患者分层。
  • 治疗靶点:数据指出了几个干预点:(1) 中和或抑制 GZMK 活性;(2) 保护腺泡细胞线粒体健康的方法;(3) 调节 I 型干扰素信号传导(例如,抗 IFNAR 策略);(4) 选择性调节致病性 CD8+ T 细胞同时保留抗病毒免疫。现有针对 IFN 通路或 T 细胞激活的药物可以在生物标志物选择的队列中进行评估。
  • 再生方法:定义易损的腺泡亚型为再生治疗设计提供了信息。支持 PRR4⁺CST3⁺ 浆黏液谱系的细胞疗法或药物可能在恢复分泌功能方面具有更高的收益。

结论

Pranzatelli 等人提供了人类小唾液腺中干燥综合征免疫-上皮相互作用的单细胞和空间分辨图谱。该研究确定了一种选择性丢失的浆黏液腺泡细胞群,并强调 GZMK⁺CD8⁺ T 细胞是通过亚溶细胞性机制损害线粒体完整性和诱导干扰素驱动的上皮功能障碍的关键效应细胞。这些见解细化了疾病亚型,阐明了将靶向性上皮损伤与慢性先天免疫激活联系起来的致病机制,并指出了值得进行临床前和临床评估的新治疗策略。

资金和试验注册

资金和详细的试验注册信息如原始出版物所述:Pranzatelli TJF 等,Ann Rheum Dis. 2025。读者应查阅源文章以获取完整的资金来源和伦理批准披露。

精选参考文献

  • Pranzatelli TJF, Perez P, Ku A, 等. GZMK+CD8+ T 细胞在干燥综合征中靶向特定腺泡细胞类型. Ann Rheum Dis. 2025 年 10 月 28 日:S0003-4967(25)04313-4. doi:10.1016/j.ard.2025.08.014 IF: 20.6 Q1 .
  • Fox RI. 干燥综合征. Lancet. 2005;366(9482):321-331.
  • Mavragani CP, Moutsopoulos HM. 干燥综合征. Annu Rev Pathol. 2014;9:273-285.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