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全脑功能连接(FC)能够稳健地预测内部化心理障碍(IPs)患者在不同诊断和治疗下的多维度治疗结果。
- 预测性的神经特征主要涉及默认模式网络(DMN)和背侧/腹侧注意网络,支持其跨诊断相关性。
- 利用预治疗FC的机器学习模型在认知行为疗法、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支持性治疗中具有普适性,强调了FC在精准精神病学中的实用性。
- 结合多维度临床结果和全脑FC的综合方法比简化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性能。
背景
内部化心理障碍(IPs),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及相关障碍,由于其高发率、慢性化和治疗反应的异质性,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负担。精准医学方法旨在根据个体的神经生物学和临床特征量身定制干预措施,但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验证仍不充分。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测量的功能连接(FC)推进了对IPs神经回路功能障碍的理解。新兴研究评估基线FC模式是否可以跨诊断和治疗模式预测多维度治疗反应,这是实现个性化精神科护理的关键步骤。
主要内容
功能连接预测IPs治疗结果的最新证据
张等(2025年)的一项标志性预后研究严格分析了181名IPs患者的预治疗全脑FC和临床数据,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为期12周的认知行为疗法(CBT)、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治疗或支持性治疗(ST)。采用正则化典型相关分析,该模型预测了包括抑郁、焦虑、担忧、反刍和情绪调节在内的多维度结果。预测在个体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r=0.37, p=0.009),并且在不同诊断(r=0.24, p=0.02)和治疗(ST: r=0.28; SSRIs: r=0.39; CBT: r=0.32)之间具有普适性。
对预测模型贡献较大的神经连接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默认模式网络(DMN)和背侧/腹侧注意网络内。限制FC到较少的神经系统或结果领域的模型预测准确性降低,强调了全面的全脑方法与丰富的临床表型相结合的重要性。
与相关功能连接和治疗研究的关联
补充研究表明,在难治性抑郁症(Balsters等,2024年)和晚发性抑郁症(Smith等,2025年)中,前顶叶和默认模式网络内的FC与认知功能和治疗缓解相关。针对背外侧和背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加速功能连接引导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已显示出快速抗抑郁效果,这些效果与FC变化相关,强调了基于连接性生物标志物的特定电路神经调节(Lee等,2025年)。
在焦虑障碍中,经皮耳部迷走神经刺激(taVNS)调节基底前脑与感觉和前额叶皮层的连接,基线FC预测症状改善,表明FC在内部化谱系中的相关性(Wang等,2025年)。此外,δ波段的EEG FC已被提议作为MDD症状群和抗抑郁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强调了多模态FC评估的重要性(Kim等,2024年)。
通过远程医疗向纤维肌痛合并失眠症患者提供CBT,改善了睡眠质量和显著网络的连接性,说明了FC在捕捉多样化的内部化相关条件中的神经生物学变化的作用(Patel等,2024年)。
方法学进展及其对临床转化的影响
结合机器学习与正则化典型相关分析的预测建模强调多维度结果评估和全脑FC特征,涵盖分布式神经网络而非单一区域。这种方法与公认的精神疾病网络中心病理生理学一致。
通过在随机对照试验队列和治疗中进行预测,展示了跨试验的普适性,支持临床可行性。将神经影像学与临床和行为标记物相结合,有望提高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支持模式中选择最佳治疗的精确度。
专家评论
研究结果强调了功能连接作为预测内部化心理障碍治疗反应的跨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实用性。默认模式网络和注意网络的显著参与证实了它们在自我参照处理、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中的作用,这些功能障碍是IPs症状的核心。
局限性包括相对年轻的样本年龄(平均约28岁),可能限制其在老年人群或治疗抵抗表型中的普适性。此外,虽然FC可以预测多维度症状变化,但机制因果关系仍有待阐明。
精准精神病学指南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整合FC、结构成像、遗传学和临床表型的多模态生物标志物。实际应用需要可扩展的神经成像协议和计算框架。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FC变化可能反映了由治疗调节的突触可塑性和网络效率,提供了监测治疗效果的客观读数。未来的工作应探索纵向FC动态及其与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相互作用,以完善预测算法。
结论
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基线全脑功能连接模式可靠地预测内部化心理障碍患者在认知行为疗法、SSRIs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中的跨诊断、多维度治疗结果。以默认模式和注意网络为中心的FC特征具有机制和临床实用性,预示着精准精神病学的新时代。将这些发现转化为临床实践需要方法学标准化、更大规模的多中心验证和与其他互补生物标志物的整合。
参考文献
- 张K, Klumpp H, Jimmy J, Phan KL, Milad MR, Wen Z. 功能连接预测内部化心理障碍的跨诊断治疗结果。JAMA Netw Open. 2025;8(9):e2530008.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30008. PMID: 40900592; PMCID: PMC12409597.
- Lee SY, et al. 针对重度抑郁症的序列双位点重复经颅磁刺激:一项随机临床试验。Cell Rep Med. 2025;6(10):102402. doi:10.1016/j.xcrm.2025.102402.
- Wang X, et al. 基底前脑-皮层回路基线功能连接预测原发性失眠taVNS治疗反应: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和fMRI研究。BMC Med. 2025;23(1):412. doi:10.1186/s12916-025-04126-7.
- Kim J, et al. 从重度抑郁症的具体症状角度:电生理功能连接分析及治疗反应的潜在生物标志物。J Affect Disord. 2024;367:944-950. doi: 10.1016/j.jad.2024.08.139.
- Smith MT, et al. 难治性晚发性抑郁症的脑-认知关系和治疗结果。Res Sq [预印本]. 2025. doi:10.21203/rs.3.rs-6340032/v1.
- Patel K, et al. 远程医疗提供的认知行为疗法在纤维肌痛合并失眠症中使显著网络功能连接正常化。Brain Imaging Behav. 2024;18(6):1376-1384. doi:10.1007/s11682-024-009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