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情绪聚焦育儿干预增强了内化症状少女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前额叶皮层活动。
- 干预后观察到隐式情绪调节期间上额回激活增加,显式情绪调节期间下额回激活减少。
- 神经功能变化与母亲情绪社会化改善以及青少年焦虑和内化症状减少相关。
研究背景
焦虑和抑郁等内化症状常在青春期早期出现,尤其是在女性中,显著增加了全球疾病负担。这些症状往往持续存在,如果不加以处理,可能导致慢性精神健康障碍。父母的影响,特别是母亲的情绪社会化,在塑造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尽管育儿干预在改善青少年内化行为方面显示出前景,但介导这些益处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仍知之甚少。填补这一知识空白对于优化干预策略和针对青少年早期情绪障碍的治疗至关重要。
研究设计
这项随机临床试验于2022年4月至2024年6月进行,招募了70对母亲-少女组合。符合条件的青少年年龄在10至12岁之间,并且在修订版儿童焦虑抑郁量表上的得分超过第50百分位,表明有较高的内化症状。组合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接受Tuning In to Teens [TINT]——一种为期八周、每周一次的母亲一对一情绪聚焦育儿计划)或等待名单对照组。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在基线和干预后六个月进行,以评估隐式和显式情绪调节任务中的神经功能变化。主要神经影像学终点包括前额叶皮层关键区域(尤其是上额回[SFG]和下额回[IFG])以及杏仁核的激活变化。
次要结局集中在神经激活变化与母亲情绪社会化实践(针对悲伤和焦虑)的行为改善以及青少年内化症状减少之间的关联。
主要发现
该研究随机分配了35对组合到育儿干预组(平均青少年年龄11.4岁)和35对组合到等待名单对照组(平均年龄11.5岁)。神经影像学数据揭示了干预后与情绪调节相关前额叶皮层活动的显著调制。具体而言:
- 干预组的青少年在隐式情绪调节任务中相对于对照组表现出上额回激活增加(B = 1.75;95% CI,0.95 至 2.54;FWE P = .002)。
- 相反,干预组在显式情绪调节期间相对于对照组表现出下额回激活减少(B = -1.63;95% CI,-2.43 至 -0.84;FWE P = .03)。
这些神经功能改变与母亲情绪社会化的改善相关,表现为对悲伤(Pearson r = -0.50;FDR P < .001)和焦虑(Pearson r = -0.38;FDR P = .009)的非支持性反应减少。此外,脑激活模式的变化与青少年焦虑症状(Pearson r = 0.34;FDR P = .02)和更广泛的内化症状(Pearson r = 0.32;FDR P = .03)的显著减少相关。
杏仁核在干预后未显示显著的激活变化,这表明前额叶调节机制可能是育儿计划的主要神经靶点。
专家评论
这项调查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情绪聚焦育儿干预可以引起青少年大脑功能的可测量变化,特别是在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大脑前额叶区域。隐式情绪调节期间上额回激活增加可能反映了增强的自动调节能力,而显式调节期间下额回激活减少可能表明调节效率提高或减少的调节需求。
这些神经功能变化与母亲行为和青少年临床结果之间的关联强调了照料环境与青少年神经发育之间的双向互动。这与强调亲子动态对情绪加工电路大脑成熟影响的发展心理病理学框架一致。
局限性包括相对较短的随访期和仅限于女性青少年,这可能限制了普遍性。未来的研究应调查脑变化的长期可持续性和扩展队列以包括男性青少年和多样化人群。
结论
这项随机临床试验推进了对目标育儿干预如何调节青少年情绪调节基础大脑功能的理解。通过证明改善的母亲情绪社会化转化为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可塑性和早期少女内化症状的减轻,这项研究强调了育儿干预在心理健康促进中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这些发现提出了通过整合神经影像生物标志物进行治疗监测和改进的途径。最终,这种生物学信息方法可以改善青少年内化障碍的预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资助和试验注册
本研究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临床试验注册中心(ANZCTR)注册,标识符为ACTRN12621001304820P。资金来源未在主要出版物中指定。
参考文献
Lin SC, Kehoe CE, Zhao J, Havighurst SS, Schwartz OS, Yap MBH, Pozzi E, Whittle S. 育儿干预后内化症状少女的大脑变化:随机临床试验。JAMA Pediatr. 2025年10月27日:e253845。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25.3845。Epub提前在线。PMID:41143838;PMCID:PMC12560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