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与单独的标准根除疗法相比,益生菌预处理可使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提高约10%。
- 益生菌预处理显著减少了根除疗法相关的副作用,可能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 在根除疗法前进行14天或更长时间的益生菌预处理,观察到最佳效果。
- 益生菌预处理在不同地理区域、根除方案和益生菌配方中表现出一致的效果,表明其广泛适用性。
研究背景和疾病负担
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影响全球约一半的人口,并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包括腺癌和MALT淋巴瘤在内的胃恶性肿瘤有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临床管理的主要手段。然而,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和不良反应降低了根除成功率和患者依从性,亟需辅助疗法来改善治疗结果。
益生菌是能够为宿主带来健康益处的活微生物,已显示出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和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能力。此外,益生菌可以缓解标准抗生素根除疗法期间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关于粪便微生物移植后幽门螺杆菌清除的病例报告进一步强调了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作为新型治疗方法的潜力。尽管有这些见解,但在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前使用益生菌的临床影响仍不清楚。
研究设计
张等人进行的这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综合了随机对照试验(RCTs),以评估在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前使用益生菌的效果。作者对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检索,截至2024年1月31日。
分析包括12项RCTs,共有2,144名参与者在接受标准根除方案前接受了益生菌预处理,而对照组未接受益生菌预处理。进行了意向治疗(ITT)和符合方案(PP)分析,以评估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和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亚组分析探讨了地理位置、根除方案、益生菌菌株和组合、预处理持续时间和研究设计的影响。
主要发现
ITT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预处理组的整体根除率显著更高(80.34% vs. 70.49%);合并风险比(RR)为1.14(95%置信区间[CI],1.08至1.19),异质性中等(I2 = 36%)。这相当于根除率绝对提高了约10%,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
同样,PP分析也显示了一致的结果,益生菌组的根除率为86.43%,对照组为76.88%(RR = 1.12;95% CI,1.08至1.17;I2 = 57%)。这些发现强调了益生菌预处理效果的稳健性。
重要的是,益生菌预处理组的根除疗法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0% vs. 28.3%),RR为0.59(95% CI,0.41至0.84)。减少副作用可能增强治疗的耐受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亚组分析确认了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多种根除方案(包括三联和四联疗法)中的一致益处。各种益生菌菌株和组合均表现出有效性,支持这些发现的普遍性。
预处理持续时间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根除疗法前使用14天或更长时间的益生菌可显著提高根除率,而较短的持续时间则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结果。此外,比较仅使用益生菌预处理或与根除疗法联合使用与不使用益生菌的研究设计也显示出显著的益处。
总体而言,这些数据表明,益生菌预处理可以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的有效性并减少不良事件,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策略来优化当前的治疗方案。
专家评论
这项荟萃分析为益生菌在幽门螺杆菌根除中的辅助作用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见解。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益生菌似乎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定植并减轻由抗生素引起的肠道失调。这些发现与机制研究表明益生菌介导的竞争性抑制、黏膜免疫的增强和抗炎作用相一致。
从临床角度来看,减少腹泻、恶心和腹痛等副作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依从性,这是根除疗法中的一大障碍。鉴于抗生素耐药性挑战的增加,合并根除率绝对提高约10%具有高度相关性。
局限性包括研究之间的中等异质性、益生菌菌株和配方的变异性以及大多数短期到中期的随访。未来的研究应解决最佳益生菌菌株、剂量和持续时间以及机制途径和微生物组谱型问题。
目前,国际指南已经开始认识到益生菌作为辅助治疗的潜力,但尚未明确推荐预处理方案。这些新兴数据为指南更新和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结论
在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前使用益生菌预处理显著提高了根除成功率并减少了治疗相关的副作用。这种方法代表了在管理幽门螺杆菌感染方面的一个有前景的进展,尤其是在抗生素耐药性和治疗失败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增强黏膜防御并改善根除方案的耐受性。
鉴于这些发现,临床医生应考虑纳入益生菌预处理策略,特别是至少14天的疗程,以优化患者的治疗结果。未来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RCTs和机制研究,以优化益生菌选择和治疗计划,并阐明潜在的生物学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 Zhang Y, Tu M, Long P, Zheng J, Du G, Xiao S, Gao C. 益生菌预处理在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中的疗效: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Ann Med. 2025 Dec;57(1):2533431. doi: 10.1080/07853890.2025.2533431. Epub 2025 Jul 23. PMID: 40697099; PMCID: PMC12288164.
2. Malfertheiner P, Megraud F, O’Morain CA, et al.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管理——马斯特里赫特V/佛罗伦萨共识报告。Gut. 2017 Jan;66(1):6-30. doi:10.1136/gutjnl-2016-312288.
3. Sanders ME, Benson A, Lebeer S, et al. 共享益生菌分类群的机制:对一般益生菌声明的影响。Curr Opin Biotechnol. 2021 Feb;68:126-135. doi:10.1016/j.copbio.2020.08.022.
4. Hu Y, He Y, Zhang L, et al. 益生菌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辅助治疗的疗效: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Helicobacter. 2017 Jun;22(3). doi:10.1111/hel.12343.
5. Szajewska H, Horvath A, Piwowarczyk A. 荟萃分析:乳酸菌和双歧杆菌补充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和根除疗法副作用的影响。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0 Feb;31(1):106-17. doi:10.1111/j.1365-2036.2009.0414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