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右旋莰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改善功能恢复和安全性的实际证据

依达拉奉右旋莰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改善功能恢复和安全性的实际证据

研究背景与疾病负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全球长期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给临床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担。尽管溶栓和机械取栓等再灌注策略取得了进展,许多患者仍因缺血损伤及其后的再灌注相关氧化应激和炎症而出现显著的神经功能障碍。依达拉奉右旋莰醇是一种新型多靶点细胞保护剂,结合了依达拉奉的自由基清除特性和右旋莰醇的抗炎作用,旨在通过多种途径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先前的临床试验表明,该药物可能有助于改善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结局;然而,其在真实世界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完全确立,尤其是在不同患者群体和常规实践环境中。这一差距凸显了需要当代观察性研究来指导试验证据向临床实践的转化。

研究设计

这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于2023年1月14日至7月4日在中国72个中心进行。符合条件的参与者为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诊断为AIS且症状出现后14天内入院,且卒中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或1,表示无或轻微功能障碍。根据治疗情况,患者被分为两组:接受依达拉奉右旋莰醇治疗的患者(暴露组)和未接受该治疗的患者(非暴露组)。主要临床终点是在90天时达到良好功能结局的患者比例,定义为mRS评分为0-1,表示无显著残疾。次要终点包括住院期间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和90天内的全因死亡率。风险调整方法包括多变量逻辑回归、倾向评分匹配(PSM)和逆概率加权(IPTW),以控制混杂变量。

关键发现

共纳入4,401名患者(66.8%为男性;中位年龄65岁,四分位数范围57-72)。其中,3,017名(68.6%)接受了依达拉奉右旋莰醇治疗。与非暴露组相比,接受依达拉奉右旋莰醇治疗的患者略年轻(中位年龄65岁 vs. 66岁),基线NIH卒中量表评分较高,提示神经功能损害较重(中位数3 vs. 3,但四分位数范围更高),且症状出现后入院时间更短(中位数7.0小时 vs. 10.4小时)。

主要结局——90天时的良好功能状态——在依达拉奉右旋莰醇组中达到的比例为68.6%,而非暴露组为66.0%。调整后,治疗显著与良好结局的几率增加相关(调整后的比值比[aOR] 1.23;95%置信区间[CI] 1.06-1.43;P值<0.05),表明具有适度但有意义的临床益处。

关于安全性,两组的sICH发生率均较低(0.4% vs. 0.6%),无统计学差异(aOR 0.44;95% CI 0.14-1.44)。同样,90天内全因死亡率相当(2.1% vs. 3.3%,调整后的风险比 0.89;95% CI 0.58-1.37)。这些结果在PSM和IPTW分析中保持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其稳健性。

专家评论

这项大规模的真实世界队列研究证实了先前临床试验的提示,即依达拉奉右旋莰醇与AIS后功能恢复的适度改善相关,且不损害安全性。其多靶点机制,结合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能通过解决缺血损伤的多个病理生理成分提供治疗优势。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严格调整后,观察到的益处独立于基线卒中严重程度和入院时间差异。

然而,固有的局限性包括观察性设计无法完全消除残留混杂因素,以及研究仅限于中国患者群体,这可能限制了其普遍性。此外,队列中相对轻度的卒中严重程度和短期随访限制了广泛适用性和长期影响的解释。需要通过在不同人群中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这些发现。

结论

在AIS患者中使用依达拉奉右旋莰醇与90天时良好功能结局的统计学显著增加相关,并在大型多中心中国队列中显示出令人放心的安全性。这一真实世界证据支持将其作为细胞保护辅助治疗,以改善卒中后的功能恢复。未来的研究应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索异质人群中的长期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结局,以指导更广泛的采用。

参考文献

马国, 莫睿, 姚雪, 阮廷南, 宋志, 谢伟, 袁刚, 左洋, 吴燕, 雷胜, 孟松, 吴颖, 江志, 刘辉, 任云, 王鹏, 高东, 常海, 郭宇, 张琦, 马强, 钟磊, 宋红, 郝静. 依达拉奉右旋莰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和安全性结局: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神经病学. 2025年8月26日;105(4):e213949. doi:10.1212/WNL.0000000000213949. Epub 2025年8月5日. PMID: 40763317.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