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全国范围内的芬兰注册研究(n=913,149)发现,接触同年级同学的自伤行为与随后自伤风险的小幅增加有关(HR 1.05;95% CI 1.01–1.09)。
– 这种关联在时间上集中:16岁左右的相对风险最高(HR 约1.45),且当暴露限于前一年时最强。
– 研究结果与社会传播模型(同伴影响、情感传染、模仿)一致,但受残留混杂因素和测量限制的影响。
背景
青少年自伤是重要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中青春期的非致命自伤事件较为常见,并且是未来自杀风险、精神障碍和医疗服务使用的重要标志。观察性和临床报告长期表明,自伤在时间和地点上可能聚集,接触同伴的自杀或自伤行为可能会通过社会、情感或规范机制增加风险。然而,测试青少年同伴网络内自伤是否聚集以及这种风险如何随时间变化的稳健的、人口水平的数据一直有限。
研究设计
Alho等人利用全面的芬兰全国注册数据,创建了一个1985年至2000年间出生的出生队列(n=913,149)。队列成员被分配到同年级同学组,并从完成学业开始追踪至首次记录的自伤事件、移民、死亡或研究结束(2020年12月31日)。
暴露定义为学校开始至九年级结束期间同年级同学中有记录的自伤事件;敏感性分析将暴露限于前一年内发生的同学自伤。结果是在行政健康注册中识别出的首次记录的自伤事件。混合效应Cox比例风险模型考虑了聚类并调整了个体、父母、学校和区域层面的广泛协变量。
主要发现
主要结果:在中位随访11.6年后,有同年级同学曾自伤的个体随后自伤的风险略有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调整后的HR 1.05;95% CI 1.01–1.09)。
时间模式:这种关联在整个随访期内并不均匀。最高的风险出现在随访早期——对应于大约16岁的队列成员——相对风险显著更高(HR 1.45;95% CI 1.25–1.69)。这表明,在接触同伴自伤后,脆弱性在一段时间内有所升高。
敏感性分析:当暴露定义限于前一年内发生的同学自伤时,16岁左右的风险高峰仍然存在,且在某些分析中有所增强(例如,九年级暴露,随访从该年级结束后开始:HR 1.49;95% CI 1.21–1.82)。当暴露发生在八年级时,也观察到了类似的但略低的高峰(HR 1.36;95% CI 1.07–1.74)。
效应大小的解释:尽管整个随访期的整体关联较小,但在16岁左右的发展阶段,风险的集中升高具有临床意义。时间接近的增加与快速的社会影响或情感传递过程一致,表明在同伴自伤事件后立即进行干预尤为重要。
与先前证据的比较和背景
这些人口水平的发现补充了之前描述青少年自伤集群和接触同伴自杀或自伤风险的较小规模的观察性和定性研究。关于自杀传染和社会传染机制的先前文献强调了暴露后风险的快速、局部增加以及模仿和规范化的作用;当前研究增加了国家规模的注册数据,并量化了大型队列中的时间动态。
机制和可信度
几种机制可能解释观察到的集群和时间限制的风险升高:
- 模仿和社交学习:如果青少年观察到同伴自伤,他们可能会将其视为一种可用的应对策略。
- 情感传染和社会强化:亲密的同伴群体可以放大痛苦和不良应对反应。
- 选择和同质性:有共同脆弱性的青少年可能会聚集在一起,形成部分反映既存风险的明显传播。
- 共享环境压力源:中青春期周围的干扰事件(如学校过渡、考试、关系问题)可能会共同提高群体成员的风险。
对于前一年内发生的暴露以及16岁左右的显著高峰的支持,表明短潜伏期的社会影响和情境压力源是重要贡献者,尽管在观察数据中区分选择和影响仍然困难。
优势
- 大型、全国范围、基于人群的队列,长期随访和几乎完整的链接减少了选择偏倚,增强了在芬兰的普遍性。
- 使用注册记录的自伤减少了回忆偏倚,并提供了暴露和结果的客观时间戳。
- 对个体、父母、学校和地区层面的协变量进行全面调整,并使用混合效应模型考虑聚类,提高了因果推断。
局限性
- 结果确定依赖于健康注册中记录的自伤事件;未向医疗保健机构报告的事件(在青少年中常见)未被捕捉,可能导致绝对发病率低估和暴露-结果联系误分类。
- 暴露指标(同年级同学)是亲密友谊或社会影响的不完美代理;并非所有同年级的同学都是社交联系的,且学校外的重要影响(在线联系)未被测量。
- 尽管进行了广泛的协变量调整,但仍不能完全排除未测量的个体脆弱性(如未诊断的精神障碍、家庭动态)或同伴选择效应的残余混杂。
- 在不同学校系统、文化规范或医疗寻求行为的环境中的一般性可能有限。
临床和公共卫生意义
尽管长期随访中的总体风险增加较小,但16岁左右和同伴自伤后一年内的风险明显集中具有可操作的意义:
- 后预防:学生自伤事件后的快速、学校级别的响应(后预防)应优先考虑。干预措施可以包括对高风险同伴的外展、针对性咨询和提供如何寻求帮助的明确信息。
- 守门人培训:培训教师、学校工作人员和同伴识别预警信号并促进及时的心理健康转介,可以帮助中断高风险窗口期间的社会传播。
- 过渡期的筛查和支持:在学制过渡和其他中青春期压力源(15-17岁)周围提供额外的心理社会支持,可以在同伴影响最强烈时减轻脆弱性。
- 负责任的沟通:卫生服务和媒体应遵循最佳实践指南,减少在报告自伤事件时的传染风险。
研究意义和下一步
未来的工作应旨在改进社会联系的测量(例如,使用友谊网络、社交媒体联系),纳入社区检测的自伤事件(而不仅仅是向医疗服务机构报告的事件),并应用更好的因果推断方法来分离选择和影响(例如,纵向社会网络分析、自然实验)。随机或准实验评估学校后预防和高风险窗口期间的目标早期干预的效果,将有助于确定减少传染和总体发病率的有效策略。
专家评论
这些发现与已建立的社会传染理论一致,但重要的是在国家规模上量化了效果,并突出了一个特定发展阶段的风险增加窗口。临床医生和学校从业人员应将接触同伴自伤不仅视为心理社会事件,还应视为同一网络中其他人潜在的近端风险因素——尤其是在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月内。能够快速、基于证据的后预防和青少年可获得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可能合理地减少继发病例。
结论
Alho及其同事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注册数据证据,证明青少年自伤在同年级同伴网络中表现出轻微的聚集,人口水平上16岁左右的风险有明显的短期升高。虽然残留混杂和测量限制限制了因果推断,但风险的时间集中支持了中青春期及时、针对学校的预防和后预防策略的必要性。未来研究应更好地绘制实际友谊关系图,并纳入未就医的自伤事件,以完善理解并指导目标干预措施。
资助和试验注册
该研究由欧洲研究委员会和芬兰研究委员会资助。这项注册队列分析没有在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册。
参考文献
1. Alho J, Webb RT, Gutvilig M, Niemi R, Komulainen K, Suokas K, Böckerman P, Elovainio M, Kapur N, Hakulinen C. 考察青少年同伴网络中的自伤聚集:芬兰全国注册队列研究。Lancet Reg Health Eur. 2025 Nov 2;60:101517. doi: 10.1016/j.lanepe.2025.101517. PMID: 41255776; PMCID: PMC12621558。
2. Hawton K, Saunders KEA, O’Connor RC. 青少年的自伤和自杀。Lancet. 2012;379(9834):2373–2382. doi:10.1016/S0140-6736(12)60322-5。
3. Gould MS, Jamieson P, Romer D. 媒体传染与年轻人自杀。Am Behav Sci. 2003;46(9):1269–1284. doi:10.1177/0002764203046009002。
4. 世界卫生组织. 预防自杀:全球行动。日内瓦:世卫组织;2014。


本研究采用全国注册队列设计,纳入了芬兰1985-2000年出生的全部青少年(n=913,149),基于医疗健康注册系统对自伤事件进行了长期追踪和记录。队列成员按同年级分组,通过健康注册链结,评估了同年级同学既往自伤事件对自身发生自伤的影响。研究采用了混合效应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了个体、家庭、学校和地区等潜在混杂因素,方法学严谨、样本量极大、随访时间充分,具备良好的外部和内部效度。
证据等级来看,该研究属于高质量的观察性、前瞻性队列研究,能够较好揭示暴露与结果的时间先后性和关联性。相比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其推断能力更强,但由于为观察性研究,尚不能等同于随机对照试验,因果关系可能仍受部分未测量混杂影响。
研究发现,暴露于同年级同伴自伤行为会使青少年自伤风险小幅增加(HR 1.05, 95% CI 1.01-1.09),但在16岁前后风险显著上升(HR可达1.45),且高风险期主要集中于暴露当年和次年。显示了青春期中后期(16岁)是同伴自伤社会传染影响的窗口期,相关风险具有时间敏感性。
临床启示在于,学校和公共卫生系统应对同伴自伤事件高度敏感,特别是在青春期中后期,及时开展后预防和心理健康干预,有助于降低群体性自伤风险;同时强调教师和同伴守门人培训的重要性,及时识别高危青少年并提供支持。
仍存在一些临床问题亟待解决:自伤事件大多依赖医疗注册系统,部分未就医自伤行为可能被低估,暴露定义为同年级同学而非真实的社交好友,社交影响测量存在限制;精神障碍、家庭困境等个体层面混杂因素难以完全排除。
将来研究需要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和纵向社交关系精细还原青少年真实社交环境,提升自伤风险和社会影响传播的度量精度;鼓励纳入未就医人群,提升真实发病率估算;探索创新性、随机化的后预防干预方式,有效阻断自伤在群体中的“社会传染”。
综上,该研究为理解青春期同伴自伤影响提供了重要人群层证据,对风险窗口期的干预和高校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未来需在更精准风险识别与更有效干预措施验证方面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