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腘绳肌损伤是跑步和基于场地的运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约占所有运动损伤的10%,复发率高达15-70%。这些损伤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表现、团队成绩和医疗成本。尽管几十年来一直进行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干预以预防损伤,但损伤率仍然居高不下。这突显了临床对损伤机制的深入理解和循证康复实践的需求,以有效降低风险。
高速跑步中的腘绳肌损伤机制
超过80%的腘绳肌损伤发生在高速跑步过程中,主要影响股二头肌长头(BFlh)。腘绳肌在两个关键阶段面临较高的损伤风险:早期支撑期和摆动后期。
早期支撑期: 在早期支撑期,腘绳肌在足接触地面之前激活,以产生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屈曲力矩,帮助地面反作用力减速。虽然肌肉纤维在此阶段处于正常长度范围内,不会发生离心拉伸,但不当的力量生成或延迟激活可能导致异常延长和应力增加,从而增加损伤风险。
摆动后期: 摆动后期是最脆弱的时期。在此阶段,腘绳肌离心减速腿部,产生巨大的力量,同时在较长的肌肉-肌腱单位(MTU)长度下工作,特别是在BFlh。MTU的最大长度可能达到静息长度的约112%,伴随最大激活。动物研究表明,高应变结合在拉长的肌节长度下的激活会显著增加肌肉拉伤的风险。不足或延迟的神经激活以及不充分的离心力量能力可能导致主动过度拉伸和损伤。
腘绳肌损伤的风险因素
影响肌肉纤维在伸展长度下的应力的生物力学和生理学因素调节损伤风险。两个关键的风险因素是离心力量和肌束长度。
离心力量: 较高的离心力量有助于腘绳肌抵抗在拉伸过程中的过度应变。一些证据表明,季前赛时较低的离心力量与较高的损伤风险相关;例如,力量低于279牛顿或337牛顿的球员受伤风险增加四倍以上。然而,由于方法学异质性、样本量限制和暴露跟踪不足,不同研究的结果仍不一致。
肌束长度: 静息肌束长度较短(<10.56厘米)会使腘绳肌损伤风险增加四倍以上。离心训练可以增加肌束长度,降低损伤风险,可能是通过串联肌节的添加,使肌肉的力-长度操作曲线有利地移动。然而,直接的人体内在数据将肌节生成与损伤减少联系起来的数据仍然很少,因果关系仍属理论推测。
离心训练预防损伤:肌肉适应
包含北欧腘绳肌练习(NHE)和其他离心策略的干预措施,在依从性充足的情况下,一致显示出显著降低(约51-65%)腘绳肌损伤发生率。理解这种保护效应背后的机制适应至关重要。
收缩组织适应
肌束长度: 离心训练在早期迅速增加静息肌束长度,并在长时间内逐渐增加。两种潜在机制包括(1)现有肌节超出其最佳长度的拉伸,最初降低力量能力,(2)随后的串联肌节添加恢复并增强力量生产,通过优化主动收缩期间的肌节长度。直接的微内窥镜测量显示,3周训练后静息肌节长度增加,9周后随着串联肌节生成的发生,恢复到基线长度。
腘绳肌内部肌束和肌节长度分布不均,导致运动和训练期间应变模式的异质性,膝盖主导的练习如NHE期间远端纤维经历更大的应变和适应性重塑。
肌肉大小和力量: 离心训练引起的肥大增强力量能力,同时在任何给定力量水平下减少肌肉纤维的应力,理论上降低损伤风险。然而,肥大适应在腘绳肌内具有肌肉特异性;NHE优先诱导半腱肌肥大,而BFlh的肥大需要涉及更大肌肉行程的练习。
非收缩组织适应
细胞外基质(ECM): 离心训练后的ECM重塑可能使应力更均匀地分布在肌肉纤维上,并在拉伸过程中贡献被动张力。早期ECM脱粘阶段使重塑成为可能,但可能会暂时降低肌肉力量。后期胶原合成的增加可能增强ECM的刚度和抗拉强度。尽管其他肌肉和动物研究提供了暗示性发现,但直接的人类腘绳肌数据仍然缺乏。
肌联蛋白: 肌联蛋白的顺应性和刚度调节受主动拉伸过程中钙流入的影响,可能减少肌节的过度拉伸并增强力量生产。离心训练可能会增加肌联蛋白的刚度,但在腘绳肌中的确切证据仍然有限。
肌腱组织: 肌腱和腱膜的顺应性影响离心收缩期间肌束的拉伸程度。虽然肌腱组织可以通过更多地拉伸来缓冲肌肉纤维的应变,但离心训练似乎对肌腱几何结构的影响较小,但可能通过材料属性的变化改变肌腱刚度。其对损伤预防的功能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
神经适应
增加的神经驱动: 离心训练增强神经激活,使在较低的神经努力下产生更大的力量,与向心训练相比。尽管在其他肌肉中已证明神经适应,但特定于腘绳肌的证据仍然稀缺。
运动单元适应: 训练初期降低运动单元募集阈值,促进力量输出的增加。长期训练后,结构性肌肉适应占主导地位。腘绳肌的复杂性和双关节性质使得运动单元评估复杂化,需要使用高密度肌电图(HD-EMG)等专门方法在等长收缩期间进行详细分析。
抑制机制: 来自肌肉梭或高尔基腱器官的保护性抑制反馈可能限制力量增长,但假设离心训练可以减弱这种抑制,允许在拉伸收缩期间增加力量容量。关于这一点在腘绳肌中的证据有限,突显了未来研究的一个领域。
区域肌肉激活: 腘绳肌的激活在区域内是异质性的,受锻炼方式(膝盖主导与髋关节主导)的影响。远端BFlh和中部半腱肌表现出不同的激活和肥大模式,可能由于解剖和神经支配的差异。当前的表面肌电图研究结果不一致,因此需要高级技术(HD-EMG、fMRI)来阐明功能性区域适应。
结论与未来方向
腘绳肌损伤主要发生在摆动后期,由于在伸展肌肉长度下的高离心力,特别是BFlh。风险因素包括较低的离心力量和较短的静息肌束长度。离心训练通过诱导跨收缩(肌束延长、肥大)、非收缩(ECM重塑、肌联蛋白和肌腱机械变化)和神经域(增加激活、运动单元募集、抑制调节)的复杂适应,有效降低损伤风险。
尽管取得了进展,但在理解运动期间腘绳肌和肌腱的行为的体内动力学以及这些适应如何转化为功能保护方面仍存在差距。特别需要全面调查非收缩组织和神经适应,以优化预防计划。整合新型成像、生物力学建模和电生理技术将促进这一知识扩展。
最终,多学科研究将损伤机制和离心训练适应结合起来,有望改进腘绳肌损伤预防和康复策略,提高运动员的健康和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