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几乎所有被研究的男性对Epstein-Barr病毒(EBV)血清学阳性,这与EBV的普遍性一致。
- 特别是针对早期抗原EA-D的EBV抗体滴度升高,与高危口腔HPV类型16、18、33和51的持续感染显著相关。
- 自述有特应性疾病史与EBV核抗原IgG水平升高相关。
- 研究结果表明,EBV共感染可能在调节口腔HPV感染动态中起作用,并可能影响口咽癌的风险。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相关的口咽部癌发病率显著增加,尤其是在男性中,这促使人们迫切关注影响口腔HPV持续性的因素。虽然HPV感染几乎是普遍存在的,但高危HPV基因型的持续感染是恶性转化的关键前奏。Epstein-Barr病毒(EBV)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疱疹病毒,具有在各种上皮和淋巴恶性肿瘤中的致癌潜力。然而,EBV共感染对口腔HPV感染结果的临床和生物学意义尚不明确。研究这种病毒相互作用可能阐明HPV持续性和HPV驱动的口咽癌发病机制的基础,从而指导风险分层和预防策略。
研究设计
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了芬兰家庭HPV研究中招募的119名男性,在三年期间进行随访。研究在基线时和12、24、36个月收集口腔腔样本和血液,以评估感染状态和血清学反应的纵向变化。通过Multimetrix测定法对口腔HPV进行基因分型。使用荧光微珠多重血清学技术测量针对关键EBV蛋白——Zebra(Z)、早期抗原弥漫型(EA-D)、Epstein-Barr核抗原(EBNA)和病毒衣壳抗原p18(VCAp18)的EBV血清状态和抗体滴度。主要终点是特定类型的口腔HPV感染的持续性和其与EBV血清阳性和特定抗体水平的关联。分析方法包括单变量逻辑回归,以估计这些关联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
关键发现
在参与者中,99.2%(n=118)为EBV血清阳性,证实了这一成年男性群体中几乎普遍的EBV暴露。抗体滴度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值得注意的是,自述有特应性疾病史与EBNA-1 IgG抗体水平升高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比值比为7.43(95% CI: 1.39-39.76),提示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免疫学联系。
重要的是,特别是对EA-D抗原具有高EBV抗体滴度的男性,显示出显著增加的高危类型16、18、33和51的口腔HPV感染持续风险。具体而言,高抗体滴度的EBV血清阳性使特定类型的HPV持续感染风险增加了四倍以上(OR 4.20;95% CI: 1.09-16.19)。单独的高EA-D抗体水平与更高的HPV持续风险相关(OR 6.23;95% CI: 1.19-32.75)。这些结果强调了EBV再激活与HPV持续性在口腔黏膜环境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专家评论
研究结果突显了病毒共感染对致癌性HPV持续性影响的复杂性。已知EBV可诱导潜伏期和裂解期,可能影响局部免疫环境或上皮细胞的易感性,从而促进HPV的长期感染。升高的EA-D抗体表明最近或正在进行的EBV裂解活动,这可能会损害黏膜免疫,使HPV能够逃避清除机制。
本研究的优势在于其纵向设计和多重血清学分析,允许详细表征病毒相互作用。然而,局限性包括相对较小的队列规模和仅关注男性,这可能限制了普适性。还需要机制研究来阐明EBV如何在分子水平上调节HPV感染动态。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针对EBV的抗病毒或免疫调节干预措施是否能减少持续性口腔HPV感染及其后续的癌症风险。
结论
这项来自芬兰家庭HPV研究的调查确定了EBV抗体反应升高,特别是EA-D水平,与致癌性HPV类型持续性口腔感染之间的显著关联。鉴于HPV相关口咽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上升,了解EBV的作用对于改善风险分层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至关重要。这些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揭示EBV和HPV共感染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并探索减少持续性口腔HPV感染和相关癌症风险的潜在干预途径。
资金和临床试验
参考研究由芬兰政府研究资助,出版物中未报告具体的临床试验注册信息。
参考文献
Rinne S, Michels B, Butt J, Syrjänen K, Grenman S, Waterboer T, Syrjänen S, Louvanto K. Epstein-Barr Virus Serology Associated With Persistent Or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s in Men. J Oral Pathol Med. 2025 Sep;54(8):733-741. doi: 10.1111/jop.70015. Epub 2025 Aug 7. PMID: 40772503; PMCID: PMC12419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