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线半暗带氧提取分数预测成功再灌注后的梗死增长

基线半暗带氧提取分数预测成功再灌注后的梗死增长

亮点

基线时较低的相对氧提取分数(OEFr)在预处理半暗带内预测了尽管成功进行血管内再灌注仍发生显著的梗死增长。DSC-MRI衍生的OEFr可能作为识别再灌注后不可逆损伤风险最高的半暗带组织的实用生物标志物。

背景与疾病负担

由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VO)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全球死亡率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机械取栓术和静脉溶栓术已大幅改善了许多患者的预后;然而,即使在技术上成功的再灌注后,部分患者仍然会发生梗死进展和不良组织结局。确定哪些被挽救的灌注组织是可存活的还是注定会梗死仍然是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现有的临床和影像学标志物如弥散-灌注不匹配和侧支循环提供了重要信息,但它们无法完全解释再灌注后组织命运的异质性。

氧提取分数(OEF)是一种生理测量方法,用于衡量脑组织从血液中提取的氧气量,反映了氧气输送与代谢需求之间的平衡。历史上,定量OEF映射需要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这在急性环境中并不普遍可用。最近,已经开发出从常规获取的动态磁敏感对比(DSC)灌注MRI估计OEF的方法,使得OEF作为缺血存活生物标志物的床边转化成为可能。

研究设计

这项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2015-2020年)评估了基线MRI衍生的OEF是否可以预测实现成功再灌注(脑梗死溶栓评分[TICI]≥2b)的前循环LVO患者的梗死增长。主要纳入标准是在治疗前进行DSC-MRI和在再灌注后48小时内进行治疗后MRI。影像分割定义缺血核心为ADC≤620×10⁻⁶ mm²/s,半暗带为Tmax>6秒的组织。DSC衍生的OEF值相对于对侧半球进行归一化,以获得核心和半暗带的相对OEF(OEFr)。主要结局是显著的梗死增长(≥10 mL)。次要结局包括连续的梗死增长体积和半暗带向梗死转化比率。多变量回归模型评估了基线临床/影像学变量(包括OEFr)与结局之间的关联。

关键发现

人群和结局

– 筛选了99名患者;89名符合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有前循环LVO并实现了TICI≥2b再灌注。
– 33名患者(37%)在治疗后影像中经历了显著的梗死增长(≥10 mL)。

OEFr差异和单变量比较

– 梗死增长患者的基线MRI半暗带OEFr明显低于无梗死增长的患者(P<0.0001)。
– 组间核心OEFr差异在报告的比较中不太明显,突显了半暗带OEFr的特定预测价值。

多变量关联

– 半暗带OEFr与梗死增长独立相关:β=-2.9(95% CI,-5.0至-0.8);P=0.007。这表明半暗带中的相对OEF越低,绝对梗死扩展越大。
– 半暗带OEFr还与半暗带向梗死转化比率相关:β=-10.4(95% CI,-19.6至-1.2);P=0.028。

效应大小的解释

– 负β系数表明,相对OEF每降低一个单位,梗死增长和高风险组织向梗死转化的增加在统计学上显著。作者在调整基线变量后报告这些关系,表明OEFr具有独立的预测作用。

结果的临床意义

– 半暗带OEFr升高具有保护作用:相对提取分数较高的患者在再灌注后梗死增长较少。
– 相反,较低的半暗带OEFr识别出即使恢复大血管血流也容易发生不可逆损伤的组织。

机制和生物学合理性

生理学支持这些发现。在低灌注的情况下,存活组织最初通过增加OEF来维持代谢。持续升高的OEF反映了完整的细胞机制和代谢反应能力;这种组织在上游血流恢复时更有可能恢复。当OEF较低(或无法增加)时,可能表明代谢能力耗尽、严重的微血管功能障碍或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再灌注后组织也不太可能恢复。因此,基线半暗带OEFr整合了关于灌注和组织代谢储备的信息,提供了超出灌注延迟指标的补充预后数据。

专家评论和局限性

优势:

– 实用方法:DSC-MRI衍生的OEFr使用广泛可用的成像序列,可以在急性卒中工作流程中常规使用而无需PET。
– 临床相关的队列:专注于实现成功再灌注的前循环LVO患者,这一群体中预测二次梗死增长尤为重要。
– 定量结局:该研究使用了二分类和连续的梗死增长测量,并调整了协变量。

局限性:

– 回顾性、单中心设计可能导致选择偏差并限制通用性。
– 样本量(n=89)和事件数较小,可能限制多变量模型的稳健性和效应估计的精确性。
– DSC衍生的OEF方法虽然有前景,但仍需进一步验证以确认其与金标准PET OEF测量的定量准确性,并标准化不同中心和供应商的处理流程。
– 治疗后MRI的时间在48小时内,可能会因再灌注损伤、水肿或延迟梗死而导致观察到的梗死大小的变化;更标准化的时间点可以减少测量噪声。
– 该研究仅限于前循环LVO;发现可能不适用于后循环卒中或腔隙性梗死。

与当代证据的联系:

– 当前基于指南的选择再灌注疗法强调影像选择(例如,灌注不匹配)和临床因素(Powers等,2018年)。DAWN和DEFUSE 3试验表明,高级影像选择可以扩大治疗时间窗并改善预后(Nogueira等,2018年;Albers等,2018年)。OEFr提供了一个补充的生理标志物,可以完善现有的影像范式中的风险分层。

临床和研究意义

近期临床应用:

– OEFr可以作为标准灌注-扩散评估的辅助工具在综合性卒中中心探索。低半暗带OEFr可能识别出尽管成功取栓仍处于高风险的患者,提示加强监测、更积极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或参与辅助神经保护或微循环疗法的试验。

研究重点:

1. 前瞻性多中心验证:需要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确认DSC衍生的OEFr在不同临床环境和成像平台上的预测性能。
2. 方法标准化:协调DSC采集参数和OEFr计算算法对于实现可重复的阈值和自动化报告至关重要。
3. 金标准比较:直接比较一小部分患者的PET OEF将建立准确性和校准OEFr指标。
4. 治疗试验:随机研究可以测试OEFr指导的干预措施(血压目标、靶向神经保护、药理微循环救援)是否能改善组织结局超过当前标准护理。
5. 阈值确定:在常规临床采用之前,确定具有临床行动性的OEFr临界值(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阴性预测值)是必要的。

实用要点

– 从常规DSC-MRI测量的OEFr是一个有前途的生理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前循环LVO卒中成功再灌注后的梗死增长。
– 较高的半暗带OEFr似乎具有保护作用;较低的OEFr识别出代谢储备有限且在再通后更可能发生梗死的半暗带组织。
– 这些发现是假设生成的;临床医生不应单独使用OEFr改变再灌注决策,但在研究环境中可以考虑将其用于分层。

结论

这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理见解,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半暗带组织在及时且有效的再灌注后仍失败。DSC-MRI衍生的半暗带相对OEF有望作为临床可行的生物标志物,预测梗死增长并指导个体化的再灌注后护理。在广泛临床实施之前,需要进行前瞻性验证、技术标准化和结果导向的试验。

资金来源和clinicaltrials.gov

资金来源已在原始出版物中报告。此回顾性队列分析没有适用的clinicaltrials.gov标识符。

参考文献

1. Asghariahmadabad M, Ismail A, Metanat P, et al. Oxygen Extraction Fraction on Baseline MRI Predicts Infarction Growth in Successfully Reperfused Patients. Stroke. 2025 Oct;56(10):3024-3033. doi: 10.1161/STROKEAHA.125.051270.
2. Powers WJ, Rabinstein AA, Ackerson T, et al. 2018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8;49(3):e46–e110.
3. Nogueira RG, Jadhav AP, Haussen DC, et al. Thrombectomy 6 to 24 Hours after Stroke with a Mismatch between Deficit and Infarct. N Engl J Med. 2018;378(1):11–21.
4. Albers GW, Marks MP, Kemp S, et al. Thrombectomy for Stroke at 6 to 16 Hours with Selection by Perfusion Imaging. N Engl J Med. 2018;378(8):708–718.
5. Astrup J, Siesjö BK, Symon L. Thresholds in cerebral ischemia — the ischemic penumbra. Stroke. 1981;12(6):723–725.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