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麻醉:咪达唑仑与右美托咪定联合应用对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优化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麻醉:咪达唑仑与右美托咪定联合应用对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亮点

– 联合应用咪达唑仑和右美托咪定显著提高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行肺叶切除术时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
– 这种麻醉组合在麻醉恢复期减少了皮质醇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血清应激标志物。
– 接受这两种药物的患者苏醒时间更快,术后配合度更高。
– 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显著增加,但材料成本较高。

研究背景与疾病负担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合并症复杂的老年人群中。早期NSCLC的主要外科治疗手段是肺叶切除术,但围手术期会引起显著的生理应激和血流动力学波动。优化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减轻手术期间的应激反应的麻醉方案可能改善结果,减少并发症,并提高易受心血管和神经内分泌紊乱影响的老年患者的恢复。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因其镇静和交感神经抑制特性而越来越多地被使用,有助于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并减少应激相关激素。咪达唑仑是一种苯二氮卓类药物,常用于其抗焦虑和顺行性遗忘作用,但其与右美托咪定联合应用于老年NSCLC患者行肺切除术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阐明联合应用这些药物在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益处。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肿瘤科进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共招募了154名老年NSCLC患者(年龄标准隐含为老年人),计划接受肺叶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1:1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接受右美托咪定麻醉,研究组接受右美托咪定加咪达唑仑联合麻醉。

主要终点包括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SpO2)、心率(HR)——以及麻醉恢复期和术后一天测量的应激反应生化标志物如血清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次要终点包括苏醒时间、术后疼痛(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量化)、早期恢复期间的配合情况、手术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材料成本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发现

两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表明手术条件相当。术前疼痛、麻醉恢复期疼痛和术后七天的疼痛水平也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组的苏醒时间显著缩短(15 ± 2分钟),而对照组为25 ± 3分钟,有利于患者更早恢复。麻醉后一小时内的配合评分在研究组也更好(8.5 ± 0.5分钟 vs. 6.0 ± 1.0分钟,p < 0.05)。

在疼痛管理方面,接受咪达唑仑和右美托咪定联合治疗的患者术后一天的VAS疼痛评分显著较低,表明咪达唑仑与右美托咪定联用具有额外的镇痛效果。这些发现支持早期恢复期间主观舒适度的改善。

重要的是,联合麻醉策略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MAP、SpO2和HR的变化较小,与单独使用右美托咪定相比,表明自主调节和心血管保护能力增强。

生化分析显示,联合用药组在麻醉恢复期的血清皮质醇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较低,表明应激反应减弱。然而,这些差异在术后一天并未持续,表明围手术期调节是暂时的。

关于安全性,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添加咪达唑仑不会增加围手术期风险。唯一的明显缺点是研究组的材料成本较高(平均300 ± 25美元 vs. 对照组200 ± 20美元),反映了额外药品的费用。

专家评论

将咪达唑仑与右美托咪定结合利用了互补的药理学机制:咪达唑仑的苯二氮卓类诱导的抗焦虑和快速镇静作用与右美托咪定的α-2肾上腺素能调节作用协同作用,产生更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应激缓解效果。这些发现与先前的小型研究报告一致,即当这些药物联合使用时,可减少儿茶酚胺激增并改善手术的心血管耐受性。

从机制角度来看,通过减弱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刺激,这种方案可能减少围手术期心血管负担和神经炎症,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特别是在生理储备减少的老年患者中。

尽管早期恢复参数的改善很有希望,但缺乏长期结局数据和单中心设计需要进一步验证。此外,增加的成本需要在针对老年NSCLC手术人群的卫生经济学分析中权衡临床效益。

结论

这项随机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在老年NSCLC患者行肺叶切除术时,咪达唑仑与右美托咪定联合麻醉可以提高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少应激反应,而不增加不良事件。观察到的更快苏醒和更好的早期术后配合可能转化为整体恢复轨迹的改善,尽管需要纵向研究。

优化麻醉方案以减轻围手术期生理应激是管理脆弱老年外科肿瘤患者的关键策略。未来的研究应探讨潜在机制并评估其对长期结局(包括认知功能、心血管事件和癌症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赵燕, 安东, 毕力. 咪达唑仑与右美托咪定联合应用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J Invest Surg. 2025 Dec;38(1):2445587. doi: 10.1080/08941939.2024.2445587. Epub 2025 Jan 5. PMID: 39756799.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