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即使在没有认知障碍的情况下,精神神经症状也与老年人日常功能的恶化有关。
- 动机下降和情绪调节障碍是日常活动困难最强的预测因子。
- 冷漠和抑郁进一步影响启动和执行复杂日常任务的能力。
- 伴侣报告的评估可能更敏感地检测与行为症状相关的功能下降。
临床背景和疾病负担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面临的精神神经症状风险增加,这些症状通常被视为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前驱或伴随症状。传统上,研究和临床关注集中在已经表现出认知障碍的个体。然而,精神神经症状——包括动机下降、冷漠、抑郁和情绪调节障碍——可能先于认知衰退,并独立损害生活质量,通过减少独立完成日常任务的能力。这些症状在认知未受损的老年人中可能是微妙且容易被忽视的,导致早期识别和干预方面的显著未满足需求。
研究方法
Mark A. Dubbelman 博士在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上展示的一项横断面研究,调查了178名无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平均年龄70.4岁,62%为女性)。重要的是,67%的参与者报告没有抑郁症或精神疾病史。该研究还为每位参与者包括了一位熟悉的研究伙伴,以提供旁证信息。
纳入标准允许有稳定、非当前焦虑或抑郁的个体,前提是他们的药物治疗方案不频繁且稳定。使用轻度行为障碍检查表(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 Checklist, MBI-C)测量精神神经症状,包括自评和伴侣报告版本。MBI-C评估五个领域:动机、情绪调节、冲动控制、社交礼仪和异常感知或思维。
日常功能使用日常生活预防工具(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Prevention Instrument, ADCS-ADL-PI)进行评估,得分越高代表功能越好。数据经过分析以确定MBI-C和ADCS-ADL-PI得分之间的关联,调整了年龄、性别和教育水平,并从自评和伴侣报告两个角度进行了考察。
主要发现
在队列中,21名参与者(12%)符合轻度行为障碍的标准,尽管认知功能保持完好。分析显示,精神神经症状水平较高与较低的日常功能显著相关:
- 自评MBI-C得分与日常功能呈负相关(B = –0.2;95% CI, –0.35 至 –0.05)。
- 伴侣报告的MBI-C得分显示出类似但稍弱的关联(B = –0.15;95% CI, –0.28 至 –0.02)。
- 在交叉报告中,这种关系仍然存在(伴侣到自评:B = –0.51;95% CI, –0.68 至 –0.34;伴侣到伴侣:B = –0.5;95% CI, –0.66 至 –0.34)。
子域分析确定动机下降和情绪调节障碍是最强大的日常功能受损预测因子。具体而言,动机下降是最可靠的自评预测因子,而冷漠(无论谁报告)始终与功能缺陷相关。研究还发现,启动困难——常见于冷漠、抑郁和动机下降——不成比例地影响更复杂的日常任务(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的执行。
机制见解
精神神经症状与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在生物学上是合理的。动机和情绪调节由额纹状体和边缘网络介导,这些网络可能在出现明显的认知症状之前受到衰老、亚临床神经退行性变或血管变化的影响。这些回路不仅支持情绪和动机,还支持计划和执行日常任务所需的执行功能。因此,行为症状可能预示着早期的神经生物学变化,这些变化先于认知衰退和功能丧失。
专家评论
Dubbelman 博士强调了这些发现的临床重要性:“动机下降、抑郁和冷漠等症状会负面影响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立能力。但迄今为止,只有少数研究调查了这种关系,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认知受损的个体。”这项研究强调了临床医生无论认知状态如何,都需要评估老年人的行为症状。
局限性和争议
有几个局限性需要考虑。横断面设计无法得出因果推论;纵向研究需要确定精神神经症状是否预测随后的认知或功能下降。依赖自评和伴侣报告可能会引入潜在偏差;然而,包括两种视角加强了研究结果。队列相对较小,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更广泛的老龄化人群,尤其是在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下。此外,研究并未控制所有情况下亚综合征精神病症状或稳定药物使用的影响。
结论
这项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精神神经症状——特别是动机下降和情绪调节障碍——是认知未受损老年人日常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早期识别和管理这些症状对于保持独立性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并可能在认知衰退发生前提供预防干预的机会。未来的研究应探索纵向结果,并评估针对这一人群的行为或药理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 Dubbelman MA, 等. 精神神经症状对老年人日常功能测量的影响。在: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2025年7月27日至31日;多伦多。
2. Ismail Z, 等. 轻度行为障碍检查表:用于痴呆前期人群的精神神经症状筛查工具。J Alzheimers Dis. 2017;56(3):929-938。
3. Geda YE, 等. 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中的精神神经症状:梅奥诊所老龄化研究。J Am Geriatr Soc. 2008;56(11):1985-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