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精神分裂症与黑质和腹侧被盖区(SN-VTA)非神经黑色素结合脑铁减少有关。
- 磁化率降低表明铁含量减少,与通过[18F]-DOPA PET测量的纹状体多巴胺合成升高相关。
- 这些发现支持了脑铁缺乏与精神分裂症病理中多巴胺能亢进之间的机制联系,尤其是在早期病程患者中。
- 该研究利用定量磁化率成像(QSM)MRI、神经黑色素敏感MRI(NM-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和PET来解析铁、神经黑色素和髓鞘的贡献。
研究背景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复杂的神经化学改变,包括多巴胺能神经传递失调,特别是纹状体多巴胺合成升高。多巴胺能活动过度导致阳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平行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报道了精神分裂症中脑铁减少,但脑铁与多巴胺失调之间的机制关系仍不清楚。临床前证据表明,中脑铁缺乏可能是纹状体多巴胺能亢进的驱动因素,暗示铁可能在多巴胺合成和释放中起调节作用。
铁是多巴胺代谢的关键辅因子,作为多巴胺合成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的辅因子。此外,铁影响髓鞘形成和神经元完整性,其失衡可能影响与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相关的神经发育和神经化学调节。
研究设计
由Vano等人进行的这项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59名参与者:79名早期病程精神分裂症患者(包括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个体)和80名健康对照组。利用定量磁化率成像(QSM)MRI量化黑质和腹侧被盖区(SN-VTA)的磁化率——脑铁的替代指标。
由于磁化率信号可能受到神经黑色素和髓鞘的影响,在99名参与者(6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38名对照组)中使用神经黑色素敏感MRI(NM-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来控制这些混杂因素。NM-MRI评估神经黑色素对比度,而DTI测量平均扩散系数,后者与髓鞘含量呈负相关。
在进一步的4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使用[18F]-DOPA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评估多巴胺合成能力,提供了一个定量参数Ki cer作为纹状体多巴胺合成的测量值。
主要发现
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N-VTA区域磁化率显著降低,效应大小(Cohen’s d)为-0.66(95% CI,-0.98至-0.34)。这表明这一关键中脑多巴胺能区域的脑铁浓度较低。
重要的是,即使在统计上调整了神经黑色素NM-MRI对比度和DTI平均扩散系数后,QSM衍生的磁化率减少仍然存在,表明铁缺乏不受神经黑色素或髓鞘含量变化的干扰。
相关分析显示,SN-VTA磁化率与通过PET评估的纹状体多巴胺合成能力(Ki cer)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 = -0.44)。因此,脑铁含量较低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纹状体多巴胺合成,支持了脑铁缺乏可能促进多巴胺能亢进的假设。
区域分析表明,腹侧SN-VTA显示出最强的关联,突显了这一亚区域在精神分裂症中多巴胺失调中的特别相关性。
专家评论
在这一大型队列中整合多种模态成像技术代表了一种严谨的方法,以阐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化学基础。通过分离非神经黑色素结合脑铁的贡献并确认其与多巴胺合成的相关性,该研究不仅超越了相关性发现,还提出了一个机制联系,补充了现有的多巴胺能模型。
尽管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能会影响脑铁和多巴胺参数,但纳入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停药的参与者加强了这些发现反映了内在疾病病理而非药物效应的论点。
局限性包括横断面设计无法推断因果关系,以及PET成像的子样本量较小。纵向研究需要阐明脑铁缺乏是否对疾病进展或治疗反应有贡献。此外,铁缺乏通过酶辅因子可用性或氧化应激改变等途径提高多巴胺合成的生物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分子研究。
这些发现也开辟了有趣的治疗可能性。铁补充剂或针对脑铁代谢的药物可能调节多巴胺功能障碍并改善临床结果,值得谨慎的临床试验。
结论
这项开创性的研究表明,黑质和腹侧被盖区非神经黑色素结合铁减少与早期病程精神分裂症纹状体多巴胺高活性相关。这一关于精神分裂症神经生物学的新见解突显了脑铁作为影响多巴胺合成和潜在症状的关键因素。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纵向验证这些发现,探索机制途径,并将其转化为针对铁代谢异常的靶向疗法。这些进展可以增强个性化治疗范式,可能减轻精神分裂症中的多巴胺失调。
资金来源和临床试验注册
该研究由原出版物中指定的机构和资助项目资助。该成像研究未进行临床试验注册。
参考文献
Vano LJ, McCutcheon RA, Sedlacik J, 等. 精神分裂症中脑铁减少和纹状体多巴胺能亢进:一项定量磁化率成像MRI和PET研究. Am J Psychiatry. 2025;182(9):830-839. doi:10.1176/appi.ajp.20240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