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贯化放疗与诱导加同步化放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3期随机试验的见解

序贯化放疗与诱导加同步化放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3期随机试验的见解

研究背景及疾病负担

鼻咽癌(NPC)是一种起源于鼻咽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发病率较高。局部晚期鼻咽癌(LA-NPC),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系统对应III和IVA期,由于其侵袭性强且存在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给管理带来了显著挑战。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诱导化疗(IC)后进行同步化放疗(CCRT),这一方案显著改善了生存结局。然而,CCRT阶段常伴有严重的急性毒副作用,尤其是严重黏膜炎,这会增加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复杂性。

鉴于这些挑战,临床上对探索能够维持疗效但减少毒性的替代治疗方案产生了兴趣。序贯化放疗(SCRT),包括IC后单独进行放疗,再进行辅助化疗(AC),可能通过省略同步化疗来减少放疗期间的急性毒副作用。然而,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评估SCRT是否可以安全有效地替代IC加CCRT。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在中国六个中心进行的多中心、开放标签、3期非劣效性随机临床试验,时间跨度为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试验纳入了420名年龄在18至65岁之间、新诊断为III/IVA期鼻咽癌的患者。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两个治疗组:

– SCRT组:使用吉西他滨和顺铂(GP方案)进行两周期诱导化疗,随后单独进行放疗,再进行两周期相同的GP方案辅助化疗。
– IC加CCRT组:使用GP方案进行两周期诱导化疗,随后进行每周一次顺铂(30 mg/m²)的同步放疗。

主要终点是3年无失败生存率(FFS),非劣效性界值设定为10%的差异(风险比[HR]小于1.6),以及放疗期间3级或以上急性黏膜炎的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率、局部区域FFS、远处FFS、反应率和急性和晚期毒副作用。

关键发现

在420名入组患者中(中位年龄48岁,25.5%为女性),每组各210名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约50个月。在意向治疗分析中,SCRT组的3年FFS为83.7%(95% CI, 78.6–88.8),而IC加CCRT组为79.5%(95% CI, 74.0–85.0),风险比为0.77(95% CI, 0.50–1.19;P=0.24)。95%置信区间的上限低于预设的非劣效性界值,表明SCRT非劣效于标准方案。

重要的是,SCRT组在放疗期间经历3级或以上急性非血液学毒副作用的情况显著较少:

– 急性黏膜炎发生在29.0%(61/210)的SCRT患者中,而IC加CCRT组为41.9%(88/210)(P < .001)。
– 恶心报告率为9.5%对18.1%(P = .01)。
– 呕吐发生率为3.8%对9.5%(P = .02)。

两组之间的晚期毒副作用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专家评论

这项试验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持SCRT作为当前标准IC加CCRT的可行替代方案用于局部晚期鼻咽癌。通过将化疗与放疗分离并在放疗后进行辅助化疗,SCRT减少了急性毒副作用的强度,特别是常见的、使人衰弱的黏膜炎,这种副作用常常限制治疗完成并导致住院。

3年FFS的非劣效性表明,在进行充分的诱导和辅助化疗的背景下,放疗期间省略同步化疗不会影响疾病控制。这一发现与对同步化放疗的协同效应和累积毒性的理解相一致。

局限性包括开放标签设计和地理上局限于中国的中心,这可能限制了在具有不同遗传背景或医疗保健基础设施的人群中的推广。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验证生活质量结果和3年以上的长期生存情况。

结论

这项前瞻性3期随机试验的结果表明,序贯化放疗(诱导化疗后进行放疗,然后进行辅助化疗)在3年无失败生存率方面非劣效于标准的诱导化疗加同步化放疗,适用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重要的是,SCRT显著减少了急性非血液学毒副作用如黏膜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

这些发现提供了一种潜在更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案,可以在不牺牲疗效的情况下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解决一个重要的临床未满足需求。在多种人群中验证并进一步评估生活质量和长期结果后,将SCRT纳入治疗指南值得考虑。

参考文献

1. Xue F, Ou D, Xie C, 等. 鼻咽癌的序贯化放疗与诱导加同步化放疗: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JAMA Oncol. 2025 Jul 24:e252191. doi:10.1001/jamaoncol.2025.2191.
2. Lee AW, Ng WT, Chan LL, 等. 鼻咽癌的管理:当前实践和未来展望. J Clin Oncol. 2015;33(29):3356-3364. doi:10.1200/JCO.2015.62.2427
3. Chen L, Hu CS, Chen XZ, 等. 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同步化放疗:一项九年的回顾性研究.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20;106(3):524-531. doi:10.1016/j.ijrobp.2019.11.024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