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这项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比较了口服雄黄靛玉红散(RIF)加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ATRA加三氧化二砷(ATO)治疗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疗效。研究证实,RIF与ATO相比具有非劣效性,且简化和耐受性良好的巩固治疗方案使2年无病生存率超过97%。未报告死亡事件,主要为中度不良事件,支持RIF作为静脉ATO在这一患者亚组中的有希望的便捷替代方案。
研究背景和疾病负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独特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亚型,其特征是染色体易位导致PML-RARα融合癌基因。这一遗传标志使APL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的分化治疗极为敏感。这些药物已将APL的预后从高度致命的疾病转变为治愈率超过90%的疾病。
尽管治疗取得了进展,但在优化缓解后巩固治疗方面仍面临挑战。ATO虽然有效,但需要静脉给药,通常需要长时间住院或门诊就诊,这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医疗资源利用。雄黄靛玉红散(RIF)是一种来自传统中药的口服砷制剂,提供了一种更便捷的途径,可以提高依从性和降低成本。
本研究解决了非高危APL患者的有效且患者友好的巩固治疗需求,这部分患者构成了新诊断病例的大多数,白细胞计数较低且疾病进展较慢。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非劣效性试验(ClinicalTrials.gov标识符:NCT02899169),纳入108名新诊断的非高危APL合格患者。所有患者首先接受ATRA与静脉ATO联合诱导治疗以实现血液学完全缓解。
诱导治疗后,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ATRA加静脉ATO或ATRA加口服RIF的巩固治疗。两组均遵循每两周用药、两周停药的循环方案,在达到分子学完全缓解(定义为PML-RARα转录本阴性)后进行六次总周期的治疗。
主要终点是2年无病生存(DFS),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不良事件谱和总生存期。
关键发现
所有108名患者在诱导治疗后均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中位随访29个月时,ATRA-RIF组的2年无病生存率为97%,而ATRA-ATO组为98%。统计上,RIF方案与ATO方案相比具有非劣效性(P<0.01),DFS百分比差异为-1%(95%置信区间-4.8至6.9),达到了预先规定的非劣效性边界。
两组均未观察到死亡事件,反映了这一患者群体的优秀总生存率。
不良事件主要为中度严重程度,两组间相当。重要的是,RIF的口服给药允许门诊友好的治疗方案,减少了静脉治疗的后勤负担。
结果支持RIF联合ATRA的方案维持了之前由静脉ATO治疗方案建立的高效标准,在非高危APL中。
专家评论
本研究标志着APL管理的重要一步,证明了口服砷制剂可以在巩固治疗中取代静脉ATO而不损害临床结局。能够以简化的方式每两周用药、两周停药地口服RIF,应能提高患者的便利性、依从性,并可能降低医疗成本。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诱导阶段仍使用了静脉ATO,完全口服方案是否从诱导阶段开始提供类似的疗效仍在研究中。
此外,RIF使用的流行地区以外或不熟悉传统制剂的地区的通用性需要谨慎考虑,因为RIF的生产质量控制和药代动力学可能存在差异。
机制上,ATO和RIF通过诱导PML-RARα降解和促进分化和凋亡来发挥抗APL活性,提供了观察到相似结局的生物学合理性。
结论
这项多中心随机试验确认,口服雄黄靛玉红散联合ATRA在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巩固治疗不劣于静脉三氧化二砷加ATRA。该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耐受良好且更便捷的替代方案,支持缓解后的门诊管理,具有相似的长期无病生存结局。
未来的研究应解决包括诱导阶段在内的完全口服方案,并考虑在不同的医疗环境中应用的实际问题。这些发现对APL治疗中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和医疗资源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陈思, 秦伟, 卢霞, 刘丽, 郑艳, 卢欣, 王小, 张晓, 巩胜, 魏胜, 张海, 丁华, Seifollah R, 李静, 张辉, 吴丹, Abiona O, 何平, 张荣, Wald D, 王红. 三氧化二砷与雄黄靛玉红散在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比较: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 血液学杂志. 2025年3月1日;110(3):621-628. doi: 10.3324/haematol.2024.285905.
Lo-Coco F, Avvisati G, Vignetti M, Thiede C, Orlando SM, Iacobelli S, 等. 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13;369(2):111-21.
王振义, 陈竺.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从高度致命到高度可治愈. 血液. 2008;111(5):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