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剂量还是三次剂量?重新评估苄星青霉素G治疗早期梅毒

一次剂量还是三次剂量?重新评估苄星青霉素G治疗早期梅毒

亮点

  • 早期梅毒单次剂量苄星青霉素G(240万单位)在6个月时的血清学反应不劣于每周一次连续三周的剂量。
  • 无论是否感染HIV,疗效一致,表明适用范围广泛。
  • 两种方案均耐受良好;然而,三次剂量组注射部位疼痛更常见。

研究背景和疾病负担

梅毒是由螺旋体细菌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仍然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尽管几十年来已有有效的抗生素疗法,但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和早期潜伏期)的发病率再次上升,尤其是在男男性行为者和HIV高发人群中。早期和有效的治疗对于预防晚期并发症(如神经梅毒和心血管受累)至关重要。

目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指南建议对早期梅毒进行单次肌肉注射240万单位的苄星青霉素G。然而,一些临床医生出于对治疗失败和免疫反应缓慢的担忧,特别是在HIV感染者中,使用三次每周一次的剂量。这种实践中的差异反映了关于最佳治疗持续时间以最大化疗效同时最小化发病率和医疗负担的持续争议。

研究设计

这项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性试验,共纳入249名早期梅毒患者。参与者中男性占97%,62%自认为是黑人,61%感染HIV。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标准,梅毒分为一期(19%)、二期(47%)或早期潜伏期(33%)。

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单次肌肉注射240万单位的苄星青霉素G或每周一次连续三周的相同剂量。主要终点是在6个月时的血清学反应,定义为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转阴或RPR滴度至少降低两个稀释度。

预设的非劣效性边界为10个百分点,关键次要终点分析了按HIV状态分层的血清学反应,以评估共感染是否影响治疗效果。

主要发现

治疗后6个月,单次剂量组中有76%(95% CI, 68至82)和三次剂量组中有70%(95% CI, 61至77)达到了主要血清学反应。-6个百分点的差异(90% CI, -15至3)符合非劣效性标准,证实单次剂量在临床上并不比三次剂量差。

亚组分析显示,无论HIV状态如何,血清学反应率一致:单次剂量组中HIV阳性和HIV阴性的参与者分别为76%,而三次剂量组中分别为71%和70%。这表明HIV相关的免疫缺陷并未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在6个月的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临床复发或治疗失败。不良事件主要涉及局部注射部位反应,单次剂量组中有76%的参与者报告,而三次剂量组中有85%,表明多次注射导致更高的局部不适。

专家评论

这项严格的随机试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单次剂量的苄星青霉素G作为早期梅毒的有效且耐受良好的治疗方法,包括HIV感染者。这些发现挑战了一些临床医生对共感染患者延长治疗的偏好。

该试验的优势包括随机设计、具有大量HIV代表的稳健样本量以及基于已建立的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终点。然而,主要为男性和黑人的研究人群可能限制了其在女性或其他人口群体中的推广。

虽然试验的6个月随访对早期梅毒的反应是临床适当的,但长期结果将进一步验证疗效的持久性。此外,该研究未常规进行直接检测测定或神经梅毒评估,但没有临床复发支持治疗的充分性。

这些结果与现有的CDC指南一致,即推荐单次剂量用于早期梅毒,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减少过度治疗。这有利于患者,通过减少注射不适,也有利于医疗系统,通过降低资源利用。

结论

总之,这项研究表明,单次肌肉注射240万单位的苄星青霉素G在治疗早期梅毒方面不劣于每周一次连续三周的剂量,无论HIV状态如何。采用单次剂量方案可以标准化护理,减轻患者负担,并保持出色的临床效果。

未来的研究应调查不同人群中长期临床效果,并探索生物标志物以更好地预测个体治疗反应。在此期间,临床医生可以在大多数早期梅毒病例中自信地使用单次剂量策略,简化管理而不损害疗效。

参考文献

1. Hook EW 3rd, Dionne JA, Workowski K, 等. 早期梅毒单次剂量与三次剂量的苄星青霉素G. N Engl J Med. 2025;393(9):869-878. doi:10.1056/NEJMoa2401802
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2021年. MMWR Recomm Rep. 2021;70(4):1-187.
3. Ghanem KG, Ram S, Rice PA. 现代梅毒流行. N Engl J Med. 2020;382:845-854. doi:10.1056/NEJMra1903794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