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咀嚼功能 (MF) 是口腔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营养摄入、生活质量及整体健康。因口癌而接受下颌切除术的患者在恢复有效咀嚼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复杂的重建和康复程序结合时。尽管手术技术和假体康复技术取得了进展,但对这一人群咀嚼功能影响因素的全面理解仍然有限。
研究背景与临床背景
口腔鳞状细胞癌常需要手术切除部分下颌骨,导致结构和功能缺陷。术后功能恢复不仅依赖于手术成功,还依赖于假体康复的有效性,后者旨在恢复咬合支持和咀嚼能力。然而,咀嚼功能的多因素性质意味着剩余牙齿、咬合支持、口腔肌肉功能以及癌症相关治疗(如放疗或化疗)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对于优化康复策略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研究设计与方法
这项回顾性横断面研究评估了41名因口癌接受下颌切除术并随后接受下颌假体康复的患者。收集的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年龄、性别)、牙齿状况(剩余牙齿数量)、咬合支持措施(总咬合支持和后牙咬合支持)、癌症相关治疗(手术方式、放疗、化疗、舌切除术、颈部清扫术)和口腔功能评估(咀嚼功能、口腔湿润度、最大咬合力 (MOF)、舌唇运动功能、最大舌压力)。
统计分析评估了咀嚼功能相对于癌症治疗的差异,并探讨了咀嚼功能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逻辑回归确定了咀嚼功能的关键预测因子,强调其临床相关性。
主要发现与结果
研究表明,咀嚼功能与多个物理和功能变量显著相关。具体而言:
– 咀嚼功能与剩余牙齿数量存在中等关联。
– 总咬合支持和后牙咬合支持的存在与更好的咀嚼功能密切相关。
– 较高的最大咬合力和舌唇运动功能与咀嚼功能呈正相关。
– 重要的是,接受更侵入性癌症相关治疗(如放疗或广泛手术)的患者咀嚼功能明显下降。
逻辑回归指出,后牙咬合支持的存在是有效咀嚼功能的最显著独立预测因子。这些发现表明,后牙咬合的完整性在术后康复中的功能性咀嚼中起着关键作用。
讨论与临床意义
该研究强调了下颌切除术后患者咀嚼功能的多方面性质。虽然保留和恢复前牙结构很重要,但后牙咬合接触的存在对于重建有效的咀嚼功能似乎更为关键。
放疗和广泛的手术程序损害了口腔组织和肌肉功能,进一步削弱了咀嚼功能。因此,个体化的康复策略应优先恢复后牙咬合支持,可能通过先进的假体设计或骨整合植入物来增强功能结果。
最大咬合力、舌唇运动功能与咀嚼功能之间的强相关性突显了多学科方法的重要性,包括肌功能疗法以优化康复。
局限性和未来方向
局限性包括回顾性设计、样本量相对较小以及接受的癌症治疗的异质性。纵向研究有必要观察功能恢复轨迹和靶向干预的效果。
未来的研究应探索新型植入技术的整合、软组织管理的作用以及患者特定的康复方案,以进一步改善这一具有挑战性的人群的咀嚼功能。
结论
口癌术后下颌切除术后的咀嚼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后牙咬合支持起着关键作用。针对恢复后牙咬合和肌肉功能的个性化康复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持续的研究和临床创新是优化这一独特患者群体的功能恢复所必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