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与假步态再训练相比,个性化足部进程角修改在一年内使膝关节内侧疼痛减少了1.2分(NRS评分)。
- 干预组的膝关节内收力矩峰值(与膝关节内侧负荷相关的生物力学标志物)显著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 = .0001)。
- 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干预组的膝关节内侧股骨间室软骨退化进展较慢,表现为T1rho弛豫时间增加较小。
- 试验表明,使用振动触觉生物反馈和结构化的再训练课程进行步态修改是安全可行的。
研究背景及疾病负担
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OA)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导致全球老年人慢性疼痛和功能受限。膝关节内侧OA通常由膝关节内侧胫股关节负荷增加引起,这加速了软骨退化和关节损伤。目前针对轻至中度OA的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止痛、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但许多患者仍继续经历疼痛和疾病进展。异常步态机制,特别是膝关节内收力矩增加(内侧关节负荷的替代指标),与症状严重程度和结构性进展有关。因此,旨在减少内侧间室负荷的步态干预具有潜力。然而,统一的步态修改方法效果不一,可能是因为个体间的生物力学差异。通过优化步行时的下肢生物力学,个性化步态再训练以调整足部进程角,提供了一种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卸载内侧间室,但缺乏强有力的临床证据。
研究设计
这项随机对照试验于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在斯坦福大学进行,共招募了68名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 1-3级)的参与者,基线膝关节内侧疼痛≥3(NRS评分),BMI < 35。参与者能够在跑步机上安全行走25分钟。他们被随机分为干预组(接受个性化足部进程角修改)或假步态再训练组(保持自然足部进程角不变)。
干预组首先进行一次足部进程角个性化会话,参与者在跑步机上行走,振动触觉生物反馈引导其脚尖内旋和外旋角度分别为5°和10°。该会话包括四个角度评估试验,以确定最能减少膝关节内侧负荷的个性化角度。随后,参与者在六次步态再训练访问中接受针对此个性化角度的生物反馈。相比之下,假组的目标是基线时未改变的自然足部进程角。
主要结果是在1年内使用NRS评分测量的膝关节内侧疼痛变化和膝关节内收力矩峰值(标准化为体重×身高的百分比)。次要结果包括使用MRI技术(T1rho和T2弛豫时间)评估软骨微观结构,以评价生化软骨退化。安全性通过记录不良事件进行监测。
关键发现
与假步态再训练相比,个性化步态再训练干预在一年内产生了临床上有意义的改善:
– 膝关节内侧疼痛: 干预组的平均膝关节内侧疼痛NRS评分显著降低,组间差异为−1.2分(P = .0013),超过了膝关节OA疼痛的最小临床重要差异。
– 膝关节内收力矩: 干预组的膝关节内收力矩峰值从个性化到一年内平均降低了−0.17 %体重×身高,组间差异显著为−0.26(P = .0001),表明内侧间室卸载有效。
– 软骨微观结构: MRI分析显示,干预组的膝关节内侧负重股骨软骨退化进展较慢。具体而言,T1rho弛豫时间增加的组间差异为−3.74 ms(95% CI, −6.42 至 −1.05),表明软骨基质退化速度较慢。
– 安全性和不良事件: 三名参与者因膝关节疼痛增加而退出研究——干预组两名(内侧和髌股间室疼痛)和假组一名(膝关节内侧疼痛)。总体而言,干预组耐受性良好。
这些结果强调,个性化足部进程角修改不仅减轻疼痛,还对与疾病进展相关的生物力学和结构标志物产生积极影响。
专家评论
这项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将个性化步态再训练用于膝关节内侧OA。通过基于生物力学评估个性化足部进程角,这种方法解决了患者步态模式和机械负荷的异质性。
从机制角度来看,减少膝关节内收力矩可以降低内侧关节负荷,缓解软骨应力和随后的退化。使用T1rho弛豫时间等高级MRI生物标志物增加了对软骨健康敏感且无创的评估指标,超越了传统影像学。
尽管如此,某些局限性仍需关注。试验人群主要是白人,BMI低于35,这可能限制了其在更多样化或肥胖人群中应用的普遍性。干预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可能在没有简化协议或可穿戴技术的情况下限制广泛的临床采用。
在临床实践中,这些发现鼓励将个性化生物力学评估整合到OA管理中,并促进骨科专家、物理治疗师和生物力学专家之间的合作。未来的研究应探索更长期的结果、更广泛人群的有效性以及成本效益分析。
结论
针对足部进程角的个性化步态再训练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一种有前景的保守治疗策略。它不仅显著减轻了疼痛和生物力学负荷,还显示出减缓结构性软骨退化的潜力。这种方法代表了向OA精准康复的重要进步,补充了传统干预措施,可能延缓疾病进展和手术需求。扩大应用范围并精确诊断选择可能增强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临床影响。
参考文献
1. Uhlrich SD, Mazzoli V, Silder A, Finlay AK, Kogan F, Gold GE, Delp SL, Beaupre GS, Kolesar JA. Personalised gait retraining for medial compartment knee osteoarthriti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Rheumatol. 2025 Aug 12:S2665-9913(25)00151-1. doi: 10.1016/S2665-9913(25)00151-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816302.
2. Sharma L, Hurwitz DE, Thonar EJ, et al. Knee adduction moment, serum hyaluronan level, and disease severity in medial tibiofemoral osteoarthritis. Arthritis Rheum. 1998;41(7):1233-1240.
3. Andriacchi TP, Mundermann A. The role of ambulatory mechanics in the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knee osteoarthritis. Curr Opin Rheumatol. 2006 Sep;18(5):514-8.
4. Hunter DJ, Lo GH, Gale D, et al. The reliability of a quantitative knee cartilage morphometry method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rthritis Rheum. 2005 May;52(5):1565-73.
5. Bennell KL, et al. Effect of gait retraining on knee adduction moment in medial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2021 May;73(5):69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