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为三个阶段:临床前期、前驱期(轻度认知障碍)和临床痴呆。新出现的证据表明,包括脑血流量减少在内的脑血管变化可能在症状性AD出现前长达20年就开始。高血压是影响全球三分之一成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可能与AD的发病机制双向交互。尽管观察性研究表明中年高血压会增加AD的风险,但晚年高血压与痴呆结局的关系却不一致。之前调查抗高血压治疗对AD风险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于方法学限制和统计功效不足而未能得出明确结论。
这种复杂性部分源于测量临床前期AD的困难以及在观察性研究中解开混杂因素和逆向因果关系的挑战。因此,已经采用了严格的因果推断方法,如工具变量分析——包括孟德尔随机化(MR),以探究AD与血压(BP)之间的方向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研究关注临床前期AD对系统性BP的影响。填补这一空白对于理解脑病理与外周血管调节之间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至关重要。
研究设计和方法
本研究利用了英国生物样本库的数据,涵盖了500,000多名年龄在40至69岁之间的成年人,在排除了入组后五年内出现或已有的痴呆症个体以最小化逆向因果关系后进行了分析。采用两种互补的工具变量来代理临床前期AD的风险:
- 父母痴呆工具评分,从参与者报告的父母痴呆状态中得出,并调整了父母年龄以评估诊断确定性,从而捕捉遗传和环境影响。
- 参与者基因工具评分,由32个与AD风险相关的全基因组显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构建而成,这些SNPs来自独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作为不受混杂因素影响的遗传风险代理。
分析限于欧洲血统的参与者,以减少人群分层引起的混杂。结果指标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高血压状态,并调整了降压药物的效果。主要在父母痴呆工具分析中考虑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生活方式因素和社会经济地位等混杂因素,因为存在合理的混杂途径。
关键发现
两种工具变量均显示临床前期AD风险增加与SBP升高之间存在统计学显著关联:父母痴呆工具评分每标准差对应平均SBP增加0.12 mmHg(95%置信区间[CI]:0.06–0.17,p < 0.0001),而参与者基因工具评分显示SBP升高0.07 mmHg(95% CI:0.00–0.13,p = 0.037)。未观察到与DBP的一致关联。
此外,父母痴呆工具评分与高血压几率的小幅增加有关(比值比[OR] 1.021,95% CI:1.014–1.028,p < 0.0001),而基因工具则显示出较弱且不显著的趋势。敏感性分析,包括逐一排除SNP测试和调整额外代谢标志物,证实了这些估计值的稳健性。
重要的是,调整年龄后,父母痴呆工具的关联方向从负转正,强调了混杂校正的关键作用。基因工具在调整后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了因果推断的信心。
专家评论
本研究证实了血压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假设的双向关系的一个新方面,具体支持临床前期AD导致系统性SBP升高的观点。生理上,脑低灌注是AD的早期标志,可能触发外周BP的代偿性升高以维持足够的脑灌注。动物模型的结果与此相符,显示淀粉样β诱导的高血压是由内皮素-1等脑血管收缩剂介导的。
临床上,这突显了血管因素对认知衰退的复杂贡献,可能解释了之前评估BP干预对痴呆风险影响的观察性和干预研究中的不一致性。SBP和DBP效应的差异与已知的血管老化模式一致——动脉硬化使SBP升高,而DBP下降或保持不变。
然而,几个局限性需要谨慎解读。尽管进行了调整,父母痴呆工具仍可能受到共享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混杂,而基因工具仍易受水平多效性的影响。排除五年内的痴呆病例减少了但不能完全消除临床前期状态的误分类。未来结合脑血流成像和生物标志物数据的研究可以更精确地阐明因果路径。
结论
利用两个独立的工具变量,本分析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临床前期阿尔茨海默病在临床痴呆发作前因果性地升高收缩压。这些发现增进了对AD早期病理生理效应对系统性血管调节影响的理解,并突出了根据痴呆风险特征定制血压管理的潜力。
继续整合神经影像学、液体生物标志物(例如,血浆磷酸化Tau同工型)和纵向血压监测的研究对于阐明机制基础和治疗意义至关重要。优化抗高血压策略以保护脑灌注而不加剧血管损伤可能提供延缓或预防明显认知衰退的途径。
最终,将升高的SBP视为临床前期AD风险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能会为早期诊断筛查和个人化干预措施提供信息,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群的临床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