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糖尿病预防计划的大规模随机随访研究发现,在21年的随访期间,二甲双胍对总体癌症发病率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降低(HR 0.90,95% CI 0.73–1.10)。
– 随机围产期和补充动物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对胎盘老化标志物(端粒长度、甲基化、组织学)没有影响。
– 在一组中年男性队列中,二甲双胍没有改变IgG GlycanAge指数,而睾酮则有;这表明二甲双胍对这一生物年龄标志物的影响有限。
– 二甲双胍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可重复变化有关(特别是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富集)和血浆代谢物的变化;在两个队列中,这种微生物群/代谢物特征与男性的更好记忆表现相关。
研究背景和疾病负担
重新定位二甲双胍作为老年治疗药物的兴趣源于流行病学信号,这些信号将二甲双胍暴露与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癌症发病率降低联系起来,广泛的临床前数据(AMPK激活、mTOR抑制、减少衰老、改变线粒体功能),以及在广泛临床使用中的卓越安全性记录。衰老生物学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多病共存发病率的增加相关。一种安全、廉价的药物如果能减缓生物衰老,可能会产生重大的公共卫生影响。然而,观察性数据容易受到适应症混杂、健康用户效应和合并症差异的影响。高质量的随机证据是确定二甲双胍是否在人类中产生临床上有意义的抗衰老效果所必需的,并定义哪些终点(主要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经过验证的生物年龄标志物、认知)对治疗有反应。
总结的研究设计
本文总结的最新研究工作包括随机长期和机制试验以及观察性队列分析:
– 糖尿病预防计划(DPP)长期随访(Heckman-Stoddard等,Cancer Prev Res 2025):随机分配3,234名高糖尿病风险成人接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ILS)、二甲双胍850 mg每日两次或安慰剂(1996–2001年),中位随访时间为21年;本次分析的主要终点是从医疗记录中裁定的总癌症发生情况。
– 胎盘老化研究(Hattersley等,J Physiol 2025):随机试验比较二甲双胍与安慰剂在BMI≥30 kg/m²的孕妇中的效果;通过端粒长度、组织学、基因表达和甲基化评估胎盘老化,并辅以体外滋养层细胞和小鼠模型实验。
– GlycanAge/IgG糖组研究(Vinicki等,Geroscience 2025):随机试验包括二甲双胍、睾酮、联合治疗和安慰剂在29至45岁的欧洲白人男性中(NCT02514629);评估IgG糖基化和GlycanAge指数随时间的变化。
– 微生物群/代谢组和认知分析(Rosell-Díaz等,Metabolism 2024):结合老化影像学队列和一个随机试点(MEIFLO)比较二甲双胍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患者与非二甲双胍组和健康对照组;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和血浆代谢组学分析与认知测试分数的关系。
主要发现
随机癌症发病率(DPP随访)
– 中位随访21年后,共发生546例首次癌症(173例二甲双胍组,182例ILS组,191例安慰剂组)。每1,000人年的发病率:9.8(二甲双胍组),10.5(ILS组),10.8(安慰剂组)。
– 二甲双胍组与安慰剂组的风险比(HR)为0.90(95% CI 0.73–1.10);ILS组与安慰剂组的风险比为0.96(95% CI 0.79–1.18)。对总癌症、肥胖相关癌症或性别特异性分析均未观察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 解释:在这项大规模随机队列研究中,高糖尿病风险人群被分配到二甲双胍850 mg每日两次,与安慰剂相比,长期癌症发病率没有显著降低。试验作者指出,由于参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为糖尿病并使用非研究用二甲双胍,以及试验阶段后生活方式干预强度的减弱,可能导致效果的稀释。
胎盘老化(人类、体外、小鼠)
– 在105个随机怀孕参与者的胎盘中,二甲双胍暴露在端粒长度、组织学标志物(纤维化、钙化)、基因表达阵列或甲基化谱方面与安慰剂相比没有差异。
– 补充体外滋养层细胞实验和小鼠模型显示,二甲双胍治疗没有丰富经典的衰老途径。
– 解释:这些随机和转化数据提供了关于二甲双胍不会加速肥胖孕妇胎盘老化的保证,但没有支持二甲双胍作为临床干预措施来延缓胎盘衰老或预防相关产科并发症的证据。
IgG糖组 / GlycanAge指数
– 在29至45岁的欧洲白人男性队列中,睾酮治疗改变了IgG糖基化(减少无半乳糖基化,增加半乳糖基化和唾液酸化)和GlycanAge生物标志物,但二甲双胍没有在IgG糖基模式中产生统计学上显著的变化。
– 解释:二甲双胍在这组相对年轻的男性队列中没有修改这个特定的生物年龄标志物,表明在研究的时间框架内,对基于IgG糖基化的生物衰老测量的影响有限。
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组和认知
– 二甲双胍的使用与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可重复变化有关:Akkermansia muciniphila和Escherichia coli的富集以及某些厚壁菌门(如Romboutsia spp.)的减少。
– 通路分析表明,与三羧酸循环、丁酸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相关的微生物通路上调;相应的血浆代谢组学显示与脯氨酸有关的关联。
– 认知关联具有性别特异性:在男性中,较高的A. muciniphila / R. ilealis比例与更好的记忆评分相关;在未按性别分层的汇总分析中未观察到这一点。
– 解释:这些数据支持了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男性中通过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物-大脑轴产生一些认知益处的生物学合理性,但需要复制和机制验证。
安全信号和不良反应
– 回顾的随机试验在所研究的背景下没有发现二甲双胍的新安全问题;胎盘数据令人放心。已知的不良反应(胃肠道不耐受、长期使用导致维生素B12缺乏的风险、肾功能受损时罕见的乳酸中毒)仍然是考虑使用二甲双胍时的相关临床考虑因素。
专家评论和机制考虑
– 抗衰老机制的合理性:二甲双胍影响线粒体复合物I,激活AMPK,下调mTOR信号传导,减少胰岛素/IGF-1轴信号传导,并能在某些临床前模型中减少细胞衰老。这些作用合理地调节了跨组织的衰老途径。
– 临床前信号与人类结果之间的不一致:DPP癌症分析和胎盘试验体现了常见的转化差距:有希望的机制和观察性关联在随机试验中并不总是转化为明确的临床益处。因素包括剂量、时机(中年与晚年)、人群(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暴露持续时间和终点选择的不同。
– 生物标志物与临床终点:GlycanAge和胎盘衰老标志物的变化不排除其他组织或更长时间暴露的效果;反之,如果没有临床益处,仅凭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不足以证明广泛预防使用的合理性。
– 异质性和性别效应:微生物群-认知分析突出了可能的性别特异性反应;性别、年龄、基线代谢状态和微生物群组成可能会影响对二甲双胍的反应,未来试验中应进行分层分析。
– 政策和实践视角:目前,二甲双胍仍用于血糖控制和选定高风险个体的糖尿病预防;单独用于抗衰老的超说明书使用不受随机临床证据的支持,应在证明了稳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前仅限于临床试验。
当前证据基础的局限性
– 许多积极信号来自易受混杂影响的观察性数据。
– 到目前为止的随机试验针对不同的人群(肥胖孕妇、高糖尿病风险成人、中年男性),使用不同的剂量和持续时间,限制了其普遍性。
– 生物标志物研究可能无法捕捉到特定组织或长期临床上有意义的效果。
– 微生物群关联是相关性的;因果中介尚未得到证实。
结论和研究重点
– 总结:最近高质量的随机和机制研究表明,二甲双胍作为通用抗衰老‘灵丹妙药’的热情有所降温。DPP的大规模随机随访显示,在21年的随访中,二甲双胍对总癌症发病率没有显著降低;随机围产期和生物标志物研究表明,二甲双胍没有减缓胎盘衰老或改变所研究队列的IgG GlycanAge指数的证据。然而,与二甲双胍相关的可重复的微生物群和代谢组变化及其与男性记忆表现改善的相关性确定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合理途径。
– 临床启示:不应在常规实践中开具二甲双胍用于抗衰老。医生可以向孕妇患者保证,随机数据显示二甲双胍不会加速胎盘老化,并应继续监测长期使用者的标准安全性参数(肾功能、B12状态)。
– 研究议程:需要进行良好设计的随机试验,针对较老的非糖尿病成年人,预设老年医学终点(认知下降、新发多病、经过验证的综合生物年龄测量),更长的暴露持续时间,性别分层分析,整合微生物群/代谢组谱型和机制子研究。标准化的生物标志物面板和标准化的终点将提高研究之间的可比性。
精选参考文献
Heckman‑Stoddard BM, Crandall JP, Edelstein SL, Prorok PC, Dabelea D, Hamman R, Hazuda HP, Horton E, Hoskin MA, Perloff M, Bowers A, Knowler WC, Ford LG, Temprosa M; DPP Research Group. Randomized Study of Metformin and Intensive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Cancer Incidence over 21 Years of Follow‑up in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Cancer Prev Res (Phila). 2025 Jul 1;18(7):401‑411. doi: 10.1158/1940‑6207.CAPR‑23‑0461. PMID: 40243198 ; PMCID: PMC12213222 .
Hattersley GJ, Yang L, Tarry‑Adkins JL, Hufnagel A, Wong KK, Fernandez‑Twinn DS, Chukanova M, Robinson IG, Drake AJ, Reynolds RM, Ozanne SE, Aiken CE. The impact of metformin on placental ageing in humans and mice. J Physiol. 2025 Jun;603(11):3463‑3477. doi: 10.1113/JP288710 . Epub 2025 May 31. PMID: 40448705 ; PMCID: PMC12148204 .
Vinicki M, Pribić T, Vučković F, Frkatović‑Hodžić A, Plaza‑Andrades I, Tinahones F, Raffaele J, Fernández‑García JC, Lauc G. Effects of testosterone and metformin on the GlycanAge index of biological ag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gG glycome. Geroscience. 2025 Apr;47(2):1777‑1788. doi: 10.1007/s11357‑024‑01349‑z. Epub 2024 Oct 4. PMID: 39363095 ; PMCID: PMC11979073 .
Rosell‑Díaz M, Petit‑Gay A, Molas‑Prat C, Gallardo‑Nuell L, Ramió‑Torrentà L, Garre‑Olmo J, Pérez‑Brocal V, Moya A, Jové M, Pamplona R, Puig J, Ramos R, Bäckhed F, Mayneris‑Perxachs J, Fernández‑Real JM. Metformin‑induced changes in the gut microbiome and plasma metabolome are associated with cognition in men. Metabolism. 2024 Aug;157:155941. doi: 10.1016/j.metabol.2024.155941 . Epub 2024 Jun 12. PMID: 388710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