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间歇训练与机器人辅助步态疗法的结合增强慢性卒中患者的步态康复

高强度间歇训练与机器人辅助步态疗法的结合增强慢性卒中患者的步态康复

亮点

  • 将高强度间歇训练 (HIIT) 与机器人辅助步态疗法 (RAGT) 相结合,显著提高了慢性卒中患者的步态速度、平衡和运动功能,优于单独使用跑步机步态疗法。
  • 干预组在10米步行测试时间、功能性步行分类评分、伯格平衡量表和下肢运动评分方面有显著改善,并且效应量较大。
  • HIIT加RAGT组的有氧能力 (VO₂max) 和步行耐力 (2分钟步行测试) 显著提高,支持这种联合策略的心血管益处。
  • 两组的瘦体重变化都很小,表明功能改善并非由于肌肉质量增加。

研究背景与疾病负担

卒中仍然是全球成人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多达50%的幸存者经历显著的步态和平衡障碍,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慢性卒中阶段的康复面临挑战,因为神经和肌肉缺陷在自发恢复窗口期后仍然存在。改善行走功能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独立性和社会参与度。传统的康复策略,包括常规跑步机训练,虽然能带来适度的改善,但可能缺乏足够的强度或任务特异性来最大化神经可塑性恢复。

机器人辅助步态疗法 (RAGT) 已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模式,提供密集的、重复的和任务特定的步态练习。RAGT设备能够进行标准化的、支持性的步行练习,有助于促进运动再学习。同时,高强度间歇训练 (HIIT)——以交替进行中等强度和高强度锻炼为特征——已在卒中康复中显示出心血管和运动益处,通过提高有氧能力和肌肉耐力实现。

尽管有证据支持每种模式的单独效果,但它们的联合疗效仍需进一步探索。Kim等人的这项研究填补了一个关键空白,评估了将HIIT与RAGT结合是否能在慢性卒中患者中比传统跑步机步态疗法更显著地改善步态、平衡和下肢功能。

研究设计

这项随机对照试验招募了48名能够行走的慢性卒中患者(发病后>6个月),经过严格筛选符合资格条件。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组:
– 对照组:基于跑步机的步态疗法
– 干预组:机器人辅助步态疗法 (RAGT) 结合高强度间歇训练 (HIIT)

关键干预参数:
– 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
– 频率:每周三次
– 干预时长:8周
– HIIT协议包括在步态训练期间使用末端执行器机器人系统交替进行中等强度和高强度训练。

评估的结局指标包括:
– 10米步行测试 (10MWT) 用于评估步态速度
– 功能性步行分类 (FAC) 用于评估步行独立性
– 伯格平衡量表 (BBS) 用于评估平衡
– 弗格-迈耶评估-下肢 (FMA-LE) 用于评估运动恢复
– 2分钟步行测试 (2MWT) 用于评估步行耐力
– 最大摄氧量 (VO₂max) 用于评估有氧能力
– 改良巴氏指数 (MBI) 用于评估日常生活活动
– 瘦体重用于评估肌肉质量变化

主要发现

该研究保留率很高,共有44名(91.7%)患者完成了协议。

比较分析显示,HIIT加RAGT干预组在多个功能领域取得了统计学和临床显著的改善:

步态速度和自主性

– 10MWT显示干预组有显著改善(p < 0.001),效应量较大(d = 1.2),表明舒适步行速度有实质性加快。
– FAC评分显著提高(p = 0.009),反映步行独立性增强。

平衡和运动功能

– BBS评分在干预组显著增加(p = 0.015),表明姿势稳定性更好。
– FMA-LE,一个有效的下肢运动功能量表,显示显著改善(p < 0.001),表明运动恢复。

步行耐力和有氧能力

– 2MWT在组间和干预组内均有显著改善(p = 0.005;p < 0.001),表明耐力增强。
– VO₂max仅在干预组内显著增加(p = 0.005),强调有氧健身益处可能归因于HIIT方案。

日常生活活动和瘦体重

– 未发现改良巴氏指数评分在组间有显著差异,这可能反映了重点主要在于步态和运动结果而非更广泛的独立性功能。
– 瘦体重仅在组内有轻微变化,表明神经运动和有氧改善并非主要来自肌肉质量增加。

总体而言,这些发现强调了将HIIT与RAGT结合的协同潜力,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和身体状况的改善,转化为具有临床意义的功能获益。

专家评论

将HIIT整合到机器人辅助步态疗法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康复范式,符合运动学习和心血管调节的原则。RAGT提供的强度和任务特异性,加上HIIT带来的有氧挑战,可能比传统跑步机疗法更有力地刺激感觉运动网络。

尽管这项研究的结果很有希望,但仍有一些考虑因素。相对较短的8周干预限制了长期疗效评估;需要进行持续的功能获益和成本效益分析。此外,其普遍性可能仅限于中度损伤的可行走患者,严重残疾患者可能被排除在外。

这些发现与不断发展的康复指南相呼应,强调卒中后个体化、高强度和多模式步态训练的重要性。从机制上讲,反复的高强度练习可能协同增强皮层重组、心血管耐力和肌肉激活模式。

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多中心试验,包括多样化的卒中人群和更长时间的随访,以巩固证据并优化治疗方案。

结论

这项随机对照试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将高强度间歇训练与机器人辅助步态疗法相结合,显著改善了慢性卒中患者的步态速度、平衡、运动功能和有氧能力,优于单独使用跑步机步态训练。

这些发现突显了高强度、重复性、任务特定性和有氧整合的康复策略在最大化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力。

采用这种联合方法可能是卒中后神经康复的重要进展,值得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Kim J, Do J, Bae CR, Mo YH, Kim JH, Kim DY. 高强度间歇训练与机器人辅助步态疗法对比跑步机步态疗法在慢性卒中中的应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J Neuroeng Rehabil. 2025 Aug 2;22(1):173. doi:10.1186/s12984-025-01674-0. PMID: 40753404; PMCID: PMC12317475.

2. Dobkin BH. 康复的神经生物学。Ann NY Acad Sci. 2009; 1142:243-255.

3. Tang A, Sibley K, Thomas S, et al.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与传统步态训练在亚急性卒中患者中的比较:一项随机对照试验。J Rehabil Med. 2021;53(9):jrm00103.

4. Billinger SA, Arena R, Bernhardt J, et al. 卒中幸存者的体力活动和运动建议。Stroke. 2014;45(8):2532-2553.

5. Ivey FM, Hafer-Macko CE, Ryan AS. 卒中后的运动康复。NeuroRx. 2006;3(4):439-450.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