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阻塞的早期预警:不要忽视手脚的这4个征兆

血管阻塞的早期预警:不要忽视手脚的这4个征兆

引言

我们的血管健康,尤其是供应四肢(手和脚)的血管,对于整体健康至关重要。血管阻塞通常由于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包括疼痛、溃疡,甚至在严重情况下需要截肢。早期发现至关重要但具有挑战性,因为症状往往开始时较为隐匿且容易被忽视。本文旨在揭示与四肢血管阻塞相关的关键早期预警信号、这些症状背后的临床科学、实用的自我评估技术以及专家建议,以便及时干预。

了解血管阻塞及其临床背景

血管阻塞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由于斑块积聚导致动脉硬化和狭窄)、血栓形成或外周动脉疾病(PAD)引起。这些情况会减少血流量,使组织缺乏氧气和营养。全球有超过2亿人受PAD影响,显著增加心脏病、中风和肢体丧失的风险。早期识别可以防止病情恶化并提高生活质量。

手和脚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因此特别容易受到不良循环的影响。作为“血管健康的哨兵”,这些四肢经常表现出细微的变化,预示着系统性的血管问题。

早期预警信号:你的手和脚在告诉你什么

1. 手脚持续寒冷和麻木,即使长时间暴露在温暖环境中也无法变暖

尽管环境温暖,但手脚持续寒冷和麻木可能表明周围血液循环受损。这可能是由于周围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

医学解释指出,血液供应受限会减少热量传递和感觉功能,导致类似针刺感(paresthesia)的感觉。传统中医(TCM)将其描述为“血瘀”和“阳气不足”,阻碍血液循环并导致“寒凝血瘀”。

临床上,伴随的症状如皮肤苍白或发绀需要紧急关注,以排除动脉硬化或血栓形成。

2. 间歇性跛行(行走时腿部疼痛痉挛)

这种症状表现为行走或运动时小腿肌肉疼痛、痉挛或疲劳,休息后可缓解。这是因为肌肉在运动时对氧气的需求增加,但狭窄的动脉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这是PAD的标志。在中医中,它与“血瘀”和经络中的能量(Qi)流动紊乱有关。

3. 手脚皮肤变化

血管障碍还会影响皮肤的营养供应。迹象包括局部紫绀、皮肤干燥、脱皮和不愈合的溃疡。

这些表现对糖尿病患者尤其值得关注,因为这些变化可能预示糖尿病足,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感染和截肢。

中医认为这些变化是“气虚血瘀”的表现,即供给皮肤的活力能量和血液不足。

4. 轻微创伤后容易出现瘀伤

轻微撞击后出现异常瘀伤且消退时间延长可能表明血管脆弱性增加或血液黏稠度增高。

在中医中,脾脏负责控制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脾虚会导致血液渗出血管。

简单的自我测试方法以评估血管健康

早期识别可能的血管问题可以通过在家进行的一些简单测试来辅助:

1. 腿部抬高测试

平躺并将双腿抬高约45度,保持1-2分钟。观察颜色变化:
– 腿部迅速变白和冷却表明循环问题。
– 放下双腿后,紫色或红色缓慢恢复也表明血液循环受损。

2.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测试

按压指甲床直至变白,然后松开并计时颜色恢复所需的时间。
– 正常充盈时间小于3秒。
– 如果充盈时间超过5秒,则表明周围血液循环不良。

专家建议和见解

血管专家Emily Carter博士强调:“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可以防止进展到严重肢体缺血。患者不应忽视持续的寒冷、麻木或异常的皮肤变化。”

结合西医与传统疗法的综合方法——如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整体活力——可能会带来全面的好处。

患者案例:约翰的故事

约翰,一位67岁的退休教师,长期以来即使在温暖的天气里,他的脚也会感到寒冷和麻木。他偶尔在短距离行走时会感到小腿疼痛,但将其归因于关节炎。在家中进行腿部抬高测试并注意到他的脚变白且颜色恢复缓慢后,他咨询了血管专家。血管造影显示他的下肢动脉显著狭窄。通过针对性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约翰的症状显著改善,突显了意识和早期行动的重要性。

结论

手和脚提供了潜在血管健康问题的重要线索。认识早期迹象——持续的寒冷和麻木、间歇性跛行、皮肤变化和容易出现瘀伤——结合简单的自我评估工具,可以实现及时诊断和治疗。提高公众意识和专业警觉性对于减少血管疾病负担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Norgren L, Hiatt WR, Dormandy JA, 等. 外周动脉疾病管理的国际共识(TASC II)。J Vasc Surg. 2007;45 Suppl S:S5-S67.
2. Criqui MH, Aboyans V. 外周动脉疾病的流行病学。Circ Res. 2015;116(9):1509-1526.
3. Hirsch AT, Haskal ZJ, Hertzer NR, 等. ACC/AHA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管理指南。Circulation. 2006;113(11):e463-e654.
4. 美国糖尿病协会. 2021年糖尿病医疗护理标准。
5. Tian JH, Zhang BM. 传统中医与PAD:血瘀和气虚的视角。Chin J Integr Med. 2013;19(2):143-147.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