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与疾病负担
轻微缺血性卒中,包括腔隙性和轻度皮质亚型,通常表现为细微的神经功能缺陷,最初并不致残。尽管这些卒中亚型的临床表现看似轻微,但它们对长期发病率有显著贡献,包括认知下降、反复发生的血管事件、残疾和死亡率增加。腔隙性卒中主要由脑小血管病(SVD)引起,而皮质卒中通常涉及较大的皮质动脉。区分这些卒中类型之间的长期结局对于理解SVD病理生理学、预后评估和制定二级预防措施至关重要。然而,关于延长随访期的数据,特别是超过五年的数据仍然有限且不明确,阻碍了临床决策的制定。Garcia等人的研究通过检查在英国爱丁堡招募的轻微腔隙性和皮质缺血性卒中患者长达9年的结局,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前瞻性、纵向观察队列研究,纳入了来自Lothian卒中服务的264名表现为轻微、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腔隙性或皮质性)的参与者。基线数据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血管风险状况、依赖状态、认知功能和详细的脑部磁共振成像(MRI),包括白质高信号评估。大约9年的随访使用了结构化问卷,包括中风影响量表的组成部分,并回顾了医院和全科医生(GP)记录。主要终点包括痴呆诊断、复发性卒中的发生率、死亡率、心脏等血管事件、持续存在的血管风险因素、依赖水平、恢复情况和功能状态。
主要发现
在264名招募的参与者中,243人(92%)有临床数据,基线平均年龄为67岁(标准差12),女性占42%,腔隙性卒中占44%。在平均8.5年的随访中,获得了96人(36%)的功能自报告数据。
痴呆的发生率为:腔隙性卒中患者9.4%,皮质卒中患者12.4%。重要的是,年龄较大显著增加了痴呆风险(比值比[OR] 1.08;95%置信区间[CI] 1.030–1.130)。约三分之一的参与者发生了复发性卒中,血管风险因素明显增加了复发风险(OR 2.27;CI 1.287–4.032)。皮质卒中患者的死亡率高于腔隙性卒中患者(χ2 = 8.2;p = 0.004)。独立的死亡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OR 1.09;CI 1.051–1.133)、男性(女性OR 0.40;CI 0.196–0.818)和MRI上可见的白质高信号(OR 1.36;CI 1.112–1.664)。
12%的参与者报告了中度至重度残疾,而认知问题普遍存在,报告率为49%–55%。令人惊讶的是,腔隙性卒中患者的肢体恢复和平衡障碍更为明显(W = 705.5,p = 0.00),这表明小血管疾病病理学导致的持续运动和本体感觉障碍具有独特性。
Figure 3.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s Comparing Death Rates Between Cortical and Lacunar Stroke at 9 Years After Stroke (n = 143).
这些结果突显了即使是轻微的卒中也带来了长期的认知障碍、身体残疾、反复的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增加的显著负担。不同卒中亚型之间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的潜在血管病理学和影响恢复轨迹和预后的机制。
专家评论
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9年随访研究填补了对轻微卒中,尤其是腔隙性卒中的长期结局理解上的空白,后者由于初期表现轻微而在临床实践中常被忽视。研究发现,痴呆风险和血管事件在多年后仍保持较高水平,这强调了长期监测和积极管理血管风险因素的重要性。皮质卒中患者的死亡率较高,这可能与其更广泛的皮质受累和可能更大的梗死体积有关。
白质高信号与死亡和认知下降的关联强化了SVD在不良结局中的关键作用。腔隙性卒中患者更差的运动和平衡恢复可能反映了其皮下定位和易受微血管损伤的运动通路的参与。
局限性包括由于单一地理中心和部分自报告功能数据的完整性不足可能导致的潜在选择偏倚,这可能会低估残疾情况。尽管如此,强有力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延长的随访时间赋予了该研究重要的临床相关性。
未来的研究应调查针对SVD进展和认知保护的治疗策略,以及针对这一亚组独特的平衡和运动缺陷的定制康复方法。
结论
长期随访显示,无论是腔隙性还是轻度皮质缺血性卒中,在事件发生后长达十年内都会导致显著的功能、认知和血管并发症。痴呆和复发性卒中较为常见,不同卒中亚型在死亡率和运动恢复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发现强调腔隙性卒中并非良性疾病,而是需要持续临床关注和干预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的条件。
优化二级预防、全面康复和认知监测仍然是紧迫的优先事项。该研究的见解应指导临床指南并激发研究机制和疗法以减轻轻微缺血性卒中的持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