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肾小管损伤和功能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7, IGFBP-7)、肾损伤分子-1 (Kidney Injury Molecule-1, KI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 和 C-C 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4 (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14, CCL-14),独立预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
– 这些小管生物标志物提供了超出传统肾小球标志物和心脏生物标志物的预后信息。
– IGFBP-7 特别与死亡风险相关,而 MCP-1 和 CCL-14 与心力衰竭再住院相关。
– 本研究支持在急性心力衰竭管理中纳入小管健康评估以进行风险分层。
研究背景和疾病负担
急性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HF) 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显著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面临高死亡和再住院风险。肾功能障碍,通常通过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评估,已被确立为急性心力衰竭的重要预后因素,表明复杂的心血管-肾脏相互作用。然而,肾功能障碍是多方面的,可能涉及肾小球损伤以及小管损伤和功能障碍。
最近的生物标志物发现进展表明,反映肾小管健康的标志物可以提供超出传统肾功能测试的增量临床见解。小管生物标志物可以检测到肾小球标志物可能遗漏的细微肾损伤和炎症过程。确定这些小管生物标志物是否可以预测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等临床结果,可以指导急性心力衰竭的风险分层、监测和靶向治疗。
研究设计
本研究利用了 AKINESIS (Acute Kidney Injury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Evaluation of 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 Study) 的数据,这是一项病例对照队列研究,共招募了 436 名因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其中,218 名患者在入院时经历了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 AKI),与 218 名无 AKI 的患者匹配,以平衡混杂因素。
在入院时测量了 14 种代表肾小管损伤和功能障碍的尿液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 (IGFBP-7)、肾损伤分子-1 (KI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2, TIMP-2) 和 C-C 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4 (CCL-14) 等。
主要结局评估包括 12 个月内死亡或心力衰竭再住院的复合终点、单独死亡和单独心力衰竭再住院。使用多变量 Cox 比例风险模型调整临床混杂因素、肾小球功能(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心脏生物标志物来评估关联。
关键发现
队列的平均年龄为 71 ± 12 岁,男性占 64%,入院时的平均 eGFR 为 55 ± 23 mL/min/1.73 m²。在一年内,156 名患者经历了死亡或心力衰竭再住院,87 名患者死亡,92 名患者有心力衰竭再住院。
发现了小管生物标志物与结局之间的显著关联:
– IGFBP-7 每增加一倍,死亡或心力衰竭再住院的风险增加 36%(风险比 [Hazard Ratio, HR] 1.36;95% 置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13–1.64)。
– IGFBP-7 * TIMP-2 乘积也与风险增加相关(HR 1.08;95% CI 1.01–1.14)。
– KIM-1 水平与 12% 的风险增加相关(HR 1.12;95% CI 1.02–1.24)。
– MCP-1 水平与 18% 的风险增加相关(HR 1.18;95% CI 1.03–1.34)。
按具体结局分析:
– IGFBP-7 预测单独死亡的风险。
– MCP-1 和 CCL-14 与单独心力衰竭再住院显著相关。
重要的是,这些关联在调整传统肾功能(eGFR)和已建立的心脏生物标志物后仍然存在,表明小管生物标志物提供了独特的预后信息。
专家评论
尼莱·韦特森博士 (Dr. Nilay Wettersten) 及其同事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力衰竭中除了常规的肾和心脏风险指标外还具有预后价值。这些发现与越来越多的认识一致,即小管健康在心血管-肾脏轴中起着核心作用,介导不良结局。
尽管该研究具有匹配和全面生物标志物评估等优点,但其观察性设计无法确认因果关系,且仅在入院时进行了一次生物标志物测量。队列的年龄和合并症特征也要求谨慎推广到年轻或病情较轻的人群。
从机制上讲,IGFBP-7 和 TIMP-2 等蛋白质参与细胞周期停滞和小管应激反应,而 MCP-1 和 CCL-14 反映炎症趋化因子活性,将肾损伤与系统性炎症和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联系起来。
未来的研究应探讨针对小管损伤途径的干预措施是否可以改善结局,以及连续生物标志物监测是否可以增强风险预测。
结论
本研究表明,肾小管生物标志物在因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中具有临床相关性。IGFBP-7、KIM-1、MCP-1 和 CCL-14 等生物标志物独立于肾小球功能和心脏生物标志物识别出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风险增加的患者。将小管健康测量值纳入临床实践可以增强风险分层,并实现更个性化的急性心力衰竭护理。
新兴的肾小管生物标志物因此成为改进预后和指导治疗策略的有前景的工具。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效用并将其整合到临床指南中。
参考文献
Wettersten N, Duff S, Horiuchi Y, et al. Kidney Tubular Biomarkers Predict Risk of Death and Heart Failure Readmission in Acute Heart Failure. J Am Heart Assoc. 2025 Sep 5:e042880. doi:10.1161/JAHA.125.04288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913274.
Bellomo R, Kellum JA, Ronco C. Acute kidney injury. Lancet. 2012;380(9843):756-766.
Damman K, Testani JM. The kidney in heart failure: an update. Eur Heart J. 2015;36(23):1437-1444.
Mishra J, Ma Q, Prada A,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as a novel early urinary biomarker for ischemic renal injury. J Am Soc Nephrol. 2003;14(10):2534-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