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在肿瘤邻近组织中的B细胞形成了成熟的三级淋巴结构(TLS),与iCCA患者预后改善相关。
- 肿瘤浸润B细胞表现出未成熟表型,效应功能受损且免疫抑制特性增强。
- 与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和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由IL-6和TGF-β介导,驱动肿瘤微环境中B细胞功能障碍。
- 通过同时阻断IL-6和TGF-β恢复B细胞活化可改善免疫反应,并与更好的化免联合治疗结果相关。
研究背景及疾病负担
肝内胆管癌(iCCA)是一种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的高度恶性肿瘤。它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由于诊断较晚、治疗选择有限以及复杂的肿瘤微环境(TME)导致免疫逃逸,预后较差。目前的系统治疗,包括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虽然提高了生存率,但仅对部分患者有效。TME中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特别是B淋巴细胞的作用,在iCCA中尚未得到充分探索。理解B细胞表型和功能对于识别预后生物标志物和开发克服肿瘤免疫抑制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研究设计
Milardi等人的这项全面研究采用多模态单细胞分析方法,对iCCA患者的肿瘤、肿瘤周围和外周血样本中的B细胞区室进行了表征。通过计算模拟研究了TME中B细胞互作组,以阐明影响B细胞生物学的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体外共培养实验评估了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和肿瘤细胞对B细胞分化和效应功能的影响。此外,在接受晚期iCCA化免联合治疗的患者中监测了外周B细胞动态,以评估与治疗反应相关的预测生物标志物。
主要发现
该研究揭示了iCCA中B细胞分布和功能的空间二元性。B细胞在组织学正常的肿瘤邻近组织中丰富,其中它们组织成成熟的三级淋巴结构(TLS)。TLS的存在与患者预后显著改善相关,强化了TLS作为促进抗肿瘤免疫的正向免疫学生态位的作用。
相反,肿瘤浸润B细胞数量稀少且表型未成熟。这些肿瘤浸润B细胞表现出效应功能受损,包括抗体产生和抗原提呈能力下降,以及免疫抑制标志物表达增加。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发现外周B细胞上的B细胞激活因子受体(BAFFR)下调,这是B细胞存活和成熟的关键分子。
体外共培养实验显示,CAFs和肿瘤细胞释放可溶性因子,抑制B细胞分化并促进免疫抑制表型。从机制上讲,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介导B细胞功能障碍的关键细胞因子。通过药物同时阻断IL-6和TGF-β信号通路成功恢复了B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功能。
重要的是,在接受晚期iCCA化免联合治疗的患者中,循环BAFFR阳性B细胞频率升高和高扩增B细胞克隆型的存在与更优的治疗反应相关。这些发现提出了循环B细胞参数作为治疗效果潜在预测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专家评论
本研究提供了关于iCCA微环境中肿瘤浸润B细胞免疫抑制作用的关键见解,突显了超越传统T细胞中心观点的复杂性。在肿瘤周围组织中TLS的存在预示着更好的结果,这与其他实体瘤中TLS促进局部免疫激活的新兴证据一致。肿瘤内B细胞的功能受损,由CAFs和肿瘤衍生细胞因子驱动,强调了TME通过多种机制破坏抗肿瘤免疫的复杂性。
治疗意义重大。数据支持靶向IL-6和TGF-β通路以恢复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作为当前化免联合治疗策略的辅助手段。将循环BAFFR+ B细胞和克隆扩增作为生物标志物的鉴定可以指导患者选择并监测治疗效果。然而,需要在更大队列中进行进一步验证和体内机制研究,以确认这些发现并优化联合治疗模式。
结论
肝内胆管癌的特点是通过直接细胞相互作用和细胞因子介导的机制损害B细胞成熟和功能的免疫抑制TME。B细胞稳态的破坏有助于肿瘤免疫逃逸并影响患者预后。通过促进肿瘤周围组织中成熟TLS的形成和恢复B细胞效应功能,特别是通过同时阻断IL-6和TGF-β,为提高对化免联合治疗的响应性提供了有希望的途径。外周B细胞生物标志物可能提供非侵入性的预后和治疗监测工具。未来的临床试验应纳入旨在调节肿瘤相关B细胞的策略,以改善iCCA管理和患者生存。
参考文献
Milardi G, Franceschini B, Camisaschi C, et al. 肿瘤浸润B细胞在人类肝内胆管癌中的免疫抑制贡献及其在化免联合治疗结果中的作用. Gut. 2025 Aug 31:gutjnl-2025-334861. doi: 10.1136/gutjnl-2025-33486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889886.
附加推荐阅读:
1. Binnewies M, et al. 理解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以实现有效治疗. Nat Med. 2018;24(5):541-550.
2. Helmink BA, et al. B细胞和三级淋巴结构促进免疫治疗反应. Nature. 2020;577(7791):549-555.
3. Monk S, et al. 胆管癌的分子通路和靶向治疗.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1;18(9):557-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