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相关脾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一年随访期间的结果

癌症相关脾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一年随访期间的结果

引言

脾静脉血栓形成(SVT)是指腹腔器官引流静脉内的闭塞,这一状况在癌症患者中日益增多,尤其是在患有腹腔内恶性肿瘤如胰腺癌的患者中。肿瘤学护理的进步和常规影像学检查的普及提高了这一人群SVT的检出率。尽管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但癌症相关SVT的长期临床结果以及抗凝治疗的价值仍知之甚少。本文综合了一项近期回顾性观察研究的证据,该研究考察了一年随访期内的结果,以阐明这些方面。

研究背景与疾病负担

癌症相关血栓形成是肿瘤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贡献者。SVT导致显著的临床挑战,包括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并影响癌症治疗的继续进行。SVT的患病率与腹腔肿瘤密切相关,而腹腔肿瘤本身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鉴于血栓形成风险与出血之间的微妙平衡,特别是在有转移性疾病患者中,了解癌症患者SVT的自然史和最佳管理方法至关重要。

研究设计

该研究是一项回顾性观察队列分析,涉及2015年至2020年间住院的201例连续患者,这些患者在入院前或入院时被诊断为癌症相关SVT。队列中主要为腹腔内肿瘤(78.2%),其中胰腺癌占43.8%。SVT类型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门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58.6%)。抗凝治疗的决定由临床医生自行决定,41.3%的患者在SVT诊断时接受了治疗。

主要终点包括12个月总生存率、SVT再通率、出血事件发生率、血栓复发率和死亡预测因素。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评估抗凝治疗与临床结果之间的关联。

关键发现

12个月的总体生存率为39.7%,突显了该组患者的疾病负担较重。抗凝治疗显著与更高的再通率相关,表明部分恢复静脉通畅。然而,这伴随着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突显了临床上需要权衡的风险与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抗凝治疗并未改善总体生存率,也未减少血栓复发率。这表明,尽管增强了血管再通,但抗凝治疗对癌症相关SVT的长期预后影响可能有限。

多变量分析确定肿瘤血栓(比值比[OR]:2.44;95%置信区间[CI]:1.32–4.52)和转移性癌症状态(OR:3.07;CI:1.63–5.8)为独立的死亡预测因素。这些发现与理解一致,即转移性和肿瘤浸润血管中的SVT是疾病进展的标志,预后较差。专家评论

本研究填补了癌症相关SVT管理的关键证据空白。临床医生必须权衡抗凝治疗在实现再通方面的益处与出血风险的增加,特别是生存益处尚未得到证实。与肿瘤血栓和转移性疾病相关的不良预后进一步复杂化了治疗选择,通常反映了系统性疾病严重程度而非血栓本身。

局限性包括回顾性设计和治疗异质性,这些可能会影响结果解释。尽管如此,这些真实世界的数据支持个体化的抗凝策略,强调仔细选择患者和监测的重要性。

结论

SVT是癌症患者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主要与腹腔恶性肿瘤如胰腺癌相关。虽然抗凝治疗提高了再通率,但并未带来生存益处,反而增加了出血风险。肿瘤血栓的存在和转移状态显著预测死亡率。未来需要前瞻性研究来完善治疗算法并识别可能从抗凝治疗中获益最大的患者亚群。

参考文献

Garcia-Villa A, Criado-Álvarez JJ, Carnevali M, Aramberri M, Font C, Díaz-Pedroche C. 癌症相关脾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一年随访期间的结果. Thromb Res. 2025 Sep;253:109411. doi: 10.1016/j.thromres.2025.109411 IF: 3.4 Q2 . Epub 2025 Jul 27. PMID: 40738093 IF: 3.4 Q2 .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