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膜脂肪组织作为新发心房颤动预测因子:来自丹麦人群队列的见解

心外膜脂肪组织作为新发心房颤动预测因子:来自丹麦人群队列的见解

引言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脏节律异常,影响大约三分之一的欧洲血统个体的终身。肥胖是AF的一个已知可改变的风险因素,但传统的测量方法如体重指数(BMI)无法捕捉脂肪分布的细微差别,特别是异位脂肪库。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一种围绕心肌的内脏脂肪室,被认为通过局部旁分泌机制促进炎症和纤维化,从而影响AF的发生。然而,尽管EAT与现患AF的关系已有记录,其作为一般人群中发生AF的预测因子的作用仍不太明确。本研究旨在阐明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测量的EAT体积与在大型丹麦队列中新发AF的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设计

本研究嵌套在哥本哈根普通人群研究(CGPS)中,这是一个来自大哥本哈根地区特征明确的人群基础队列。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邀请年龄40岁或以上且肾功能正常(血清肌酐<100 µmol/L)的参与者进行心脏CTA以量化EAT体积。研究排除了有AF病史的个体,以专注于新发病例。主要终点是新发AF,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代码I48从丹麦国家患者登记处识别。ICD-10诊断AF的确认阳性预测值超过92%,确保可靠的病例识别。次要终点包括从国家死亡登记处获得的全因死亡率。

通过标准化问卷和临床评估全面评估了危险因素,包括血压、BMI、血糖水平、肺功能测试以及吸烟和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Hg或使用相关药物。糖尿病分类包括自报诊断或血浆葡萄糖≥11.1 mmol/L。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由肺功能测试标准(FEV1/FVC <70%)定义。由于缺乏既定的截断值,EAT体积按四分位数分层进行分析。

关键发现

在2292名符合条件的参与者中(平均年龄59.4 ± 10.3岁,54%为女性),中位随访7.7年共记录了123例新发AF病例(5.4%,发病率每1000人年7.2)。基线预测较高EAT体积的因素包括年龄较大、男性、BMI升高、当前吸烟状态、酒精摄入量较高以及存在COPD。

重要的是,多变量Cox回归模型调整BMI、高血压、吸烟、酒精使用、糖尿病、左心房体积、COPD和出生年份后,每个标准差增加EAT体积与发生AF的风险增加29%相关(HR 1.29,95% CI:1.05–1.58,P = 0.01)。按EAT四分位数分层显示绝对AF风险呈阶梯式增加,最高四分位数(Q4)的累积发病率为11.4%,最低四分位数(Q1)为4.6%(Gray’s检验P < 0.001)。值得注意的是,在EAT四分位数之间未观察到全因死亡率的显著差异,这强调了EAT与AF风险的特异性关联,而不是总体死亡率。

专家评论和生物学合理性

该研究的发现与机制证据一致,即EAT作为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分泌促炎性和纤维性脂肪因子(称为脂纤因子),这些因子影响心肌重塑和有利于AF发生的电生理特性。与先前因随访时间较短或AF检测方法不敏感(例如单次ECG记录)的研究相比,该队列利用了经过验证的基于登记的终点和长时间随访,增强了关联的稳健性和临床相关性。

尽管有这些优势,但仍需考虑几个局限性。由于自愿接受CTA扫描的参与者可能在健康状况和行为上与一般人群不同,存在选择偏倚的可能性。阵发性或无症状的AF发作可能未被发现,可能导致实际发病率低估。作为观察性研究,因果推断有限,体力活动水平或系统性炎症的残留混杂因素也是可能的。

结论

这项丹麦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增加显著独立地提高了新发心房颤动的风险,不受BMI和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这些结果强调了仅靠BMI不足以进行风险分层,并支持新兴范式,即异位脂肪库,尤其是EAT,通过局部炎症和纤维化途径参与心律失常的发生。

鉴于EAT可能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进行调节,这些发现为靶向AF预防策略开辟了途径。未来纵向和干预研究纳入连续EAT测量对于阐明因果关系和评估减少EAT是否能降低AF发病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Van Gelder IC, Rienstra M, Bunting KV, Casado-Arroyo R, Caso V, Crijns HJGM, 等. 2024 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与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合作制定: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房颤动管理任务组制定,欧洲心律协会(EHRA)特别贡献。得到欧洲卒中组织(ESO)的支持。Eur Heart J 2024;45:3314–414.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e176

2. Sacks HS, Fain JN. 人类心外膜脂肪组织综述。Am Heart J 2007;153:907–17. https://doi.org/10.1016/j.ahj.2007.03.019

3. Venteclef N, Guglielmi V, Balse E, Gaborit B, Cotillard A, Atassi F, 等. 人类心外膜脂肪组织通过分泌脂纤因子诱导心房心肌纤维化。Eur Heart J 2015;36:795–805.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t099

4. Antonopoulos AS, Sanna F, Sabharwal N, Thomas S, Oikonomou EK, Herdman L, 等. 通过成像周围血管脂肪检测人类冠状动脉炎症。Sci Transl Med 2017;9:eaal2658. 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aal2658

5. Thanassoulis G, Massaro JM, O’Donnell CJ, Hoffmann U, Levy D, Ellinor PT, 等. 心包脂肪与现患心房颤动有关:弗雷明汉心脏研究。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2010;3:345–50. https://doi.org/10.1161/CIRCEP.109.912055

6. Rix TA, Riahi S, Overvad K, Lundbye-Christensen S, Schmidt EB, Joensen AM. 丹麦患者登记处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诊断的有效性。Scand Cardiovasc J 2012;46:149–53. https://doi.org/10.3109/14017431.2012.673728

7. Kühl JT, Lønborg J, Fuchs A, Andersen MJ, Vejlstrup N, Kelbæk H, 等. 左心房体积和功能评估: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和多层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比较研究。Int J Cardiovasc Imaging 2012;28:1061–71. https://doi.org/10.1007/s10554-011-9930-2

8. Elming MB, Lønborg J, Rasmussen T, Kühl JT, Engstrøm T, Vejlstrup N, 等. 使用对比增强心脏多排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心包脂肪组织——与心脏磁共振成像的比较。Int J Cardiovasc Imaging 2013;29:1401–7. https://doi.org/10.1007/s10554-013-0218-6

9. Iacobellis G. 心外膜脂肪组织在现代心脏病学中的应用。Nat Rev Cardiol 2022;19:593–606. https://doi.org/10.1038/s41569-022-00679-9

10. Mahabadi AA, Geisel MH, Lehmann N, Lammerding C, Kälsch H, Bauer M, 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衍生的左心房大小与一般人群中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关联:Heinz Nixdorf Recall研究。Int J Cardiol 2014;174:318–23. https://doi.org/10.1016/j.ijcard.2014.04.068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