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肠息肉:何时应切除?

理解肠息肉:何时应切除?

引言:肠息肉的发现日益增多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常规检查中发现肠息肉的情况显著增加。虽然许多人认为息肉只是肠道内的良性“小突起”,但对其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的担忧普遍存在。了解哪些息肉具有最高的癌症风险以及何时需要切除,对于患者和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为什么健康的肠道会发展出息肉?

临床研究表明,大约80%-90%的结直肠癌通过多步骤转化而来:从正常黏膜到炎症细胞增生,再到腺瘤形成,最终发展为腺瘤至癌变。低级别慢性炎症状态通常会导致这一序列。炎症损伤肠道黏膜,导致黏膜突起,若不及时治疗则表现为息肉。

大多数息肉本身是无害的,但某些生活方式因素可以驱动息肉细胞发生突变。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吸烟、大量饮酒、长期久坐生活以及遗传倾向都会增加这种风险。

哪些人群更容易发展出肠息肉?

几类人群显示出更高的肠息肉易感性:

50岁以上的人群: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黏膜代谢减慢,导致累积的慢性炎症和基因突变。统计数据显示,约30%的50岁以上人群有结肠息肉,而在60岁以上人群中这一比例增加到40%-50%。

不良饮食习惯: 高脂肪和高糖但低纤维的饮食会增加息肉的发生率。高脂肪会提高胆酸浓度,刺激黏膜;而低纤维会减少肠道蠕动,延长有害物质的暴露时间。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 如果一级亲属有息肉或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历史,遗传因素会显著增加风险。

代谢综合征患者: 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条件与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

慢性肠道疾病患者: 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疾病会导致持续的黏膜炎症,显著增加息肉的风险。

何时应切除息肉?评估大小、形态和病理

息肉发展成侵袭性结直肠癌的时间范围通常为5到10年。初期息肉通常是无症状的,往往通过筛查发现。一旦息肉超过10毫米,可能会出现便秘、腹泻、腹痛、大便隐血、体重下降或贫血等症状。

医疗决策关于切除的依据包括:

1. 大小:
– 直径≥5毫米的息肉通常建议内镜下切除。
– 直径≤5毫米且非腺瘤性的息肉,尤其是乙状结肠或直肠中的多个息肉,如果活检确认为良性,则可能不需要切除。
– 无论大小,具有凹陷、平坦、锯齿状或绒毛状特征的小息肉应予切除。

2. 形态:
– 表面光滑、圆形、边缘平坦的息肉通常为良性,如果直径≤5毫米,可进行监测。
– 表面粗糙、有溃疡、出血、坏死或特征开口的息肉增加恶性怀疑,需要切除。

3. 病理:
–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和错构瘤性息肉,大部分为良性,其中增生性息肉最不可能发生恶性变化。
– 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类型(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腺瘤)以及锯齿状病变和遗传性息肉综合征,主要具有恶性潜能。

尽管只有约5%的腺瘤性息肉会变成癌症,但它们涉及85%-90%的结直肠癌。在中国,接受结肠镜检查的男性中至少有25%,女性中有15%发现腺瘤性息肉,60岁以上人群的比例超过40%。

因此,腺瘤性息肉应无论大小均予以切除。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几乎有100%的恶性转化风险,早期切除至关重要。病理上发现锯齿状和绒毛状成分强烈提示恶性潜能,必须切除。

结肠镜的作用:检测和切除的金标准

结肠镜仍然是检测肠息肉最可靠的方法。指南建议40岁以上的成年人,特别是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肥胖、高脂肪饮食或大量吸烟和饮酒习惯的人群,每3到5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大多数息肉可以在内镜过程中切除,通常无痛且恢复迅速。

案例研究:约翰·威廉姆斯的旅程

约翰·威廉姆斯,55岁,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在出现轻微排便习惯改变后接受了常规结肠镜检查。检查发现他乙状结肠有一个7毫米的管状腺瘤。该息肉成功内镜下切除,未出现并发症。随后的病理检查确认为低级别异型增生,无恶性。约翰被建议每三年进行一次定期随访结肠镜检查。他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可能预防了癌症的发展。

总结与建议

肠息肉较为常见,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虽然大多数是良性的,但腺瘤性息肉具有显著的恶性潜能。了解风险因素——包括年龄、饮食、遗传倾向和慢性炎症——对于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基于息肉大小、形态和病理的内镜切除对于预防进展为结直肠癌至关重要。高危人群的定期结肠镜随访尤为重要。通过遵循推荐的筛查和预防策略,可以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Fearon ER, Vogelstein B. 结直肠肿瘤发生的遗传模型. 细胞. 1990;61(5):759-767.
2. Rex DK, Boland CR, Dominitz JA, et al. 结直肠癌筛查:美国多学会结直肠癌工作组对医生和患者的建议. 消化病学. 2017;153(1):307-323.
3. Lieberman DA, Rex DK, Winawer SJ, et al. 结直肠癌筛查和息肉切除后的结肠镜随访指南:美国多学会结直肠癌工作组的共识更新. 消化病学. 2012;143(3):844-857.
4. 癌症基因组图谱网络. 人类结肠和直肠癌的综合分子特征. 自然. 2012;487(7407):330-337.
5. Wong MCS, Huang J, Huang JLW, et al. 全球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及其与人类发展指数的关联: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临床转化胃肠病学. 2020;11(9):e00222.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