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从全切片图像中进行管状特征的计算分析,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和微小病变病(MCD)中提供了比传统评估更强的预后区分能力。
- 包括基底膜厚度和上皮细胞扁平化在内的九个特定管状特征与疾病进展和蛋白尿缓解密切相关。
- 管状形态变化显示出与间质纤维化严重程度的梯度关系,突显了对理解病理生理学重要的空间关系。
- 深度学习和病理组学的结合使管状病理学的定量、可重复洞察超越了传统的视觉评分。
研究背景及疾病负担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和微小病变病(MCD)是肾小球疾病,由于其临床过程和治疗反应的变异性而带来显著挑战。预后与管状和间质损伤密切相关,特别是间质纤维化和管状萎缩(IFTA)。传统的组织病理学评估依赖于视觉评分,可能无法捕捉到细微的管状改变或预测结果的完整结构谱。这一局限性阻碍了准确的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提供管状变化及其与间质微环境的空间关系的定量和可重复表征的增强技术可以提高预后准确性并改善患者管理。
研究设计
本研究利用深度学习和图像分析算法,对NEPTUNE队列中的254名参与者和CureGN前瞻性观察队列中的266名参与者的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全切片图像(WSIs)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分别患有FSGS的135/153名参与者和患有MCD的119/113名参与者。通过计算方法分割皮质区域、管腔(TL)、管状上皮(TE)、核(TN)和管状基底膜(TBM)。提取并汇总了104个病理组学特征,这些特征捕捉了形态学和空间特征,并在患者水平上进行了聚合。
在NEPTUNE中,手动划分了成熟IFTA、前IFTA和非IFTA区域,以实现区域管状特征的量化。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mRMR)方法选择与疾病进展和蛋白尿缓解最相关的特征。通过与传统临床、人口统计学和视觉病理数据相比的岭惩罚Cox回归模型评估预测性能,并在CureGN数据集中进行了验证。
主要发现
九个计算得出的管状特征显示了对肾病进展和蛋白尿缓解的独立预测价值。这些特征包括TBM厚度和面积的测量、TE扁平化和细胞大小的减少,这些特征在非IFTA、前IFTA和成熟IFTA区域中逐渐增加。
将管状特征整合到预后模型中,在NEPTUNE和CureGN队列中均表现出比传统参数更高的准确性,表明具有强大的外部有效性。特征重要性表明,管状形态的细微、可量化的改变反映了对疾病轨迹有重要意义的潜在病理生理学。
此外,空间分析强调,这些管状改变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与间质纤维化严重程度地理相关,这表明微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疾病进展。
专家评论
本研究通过使用计算工具克服了传统视觉评分的局限性,代表了肾病理学的重要进展。将定量管状结构特征与有意义的临床终点联系起来,推进了肾小球疾病的精准医疗方法。
尽管有这些优势,局限性包括回顾性分析、需要在其他肾脏疾病和人口群体中进一步验证,以及目前需要高分辨率数字病理基础设施。
机制上,TBM厚度增加和上皮细胞扁平化与已知的纤维化重塑过程一致,强化了生物学可信度。这些见解可能为调节间质-管状相互作用以改变疾病进程的靶向干预开辟途径。
结论
从标准PAS染色活检中计算管状特征的量化,在FSGS和MCD中提高了预后分层,超越了传统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评估。能够客观地测量空间解析的管状形态,为疾病活动和预后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新的潜力。
未来前瞻性研究有必要验证这些发现,探索在更广泛的肾病中的应用,并将计算病理学整合到常规临床工作流程中,以实现个性化管理。
参考文献
Fan F, Liu Q, Zee J, Ozeki T, Demeke D, Yang Y, Bitzer M, O’Connor CL, Farris AB, Wang B, Shah M, Jacobs J, Mariani L, Lafata KJ, Rubin J, Chen Y, Holzman LB, Hodgin JB, Madabhushi A, Barisoni L, Janowczyk A. 计算衍生的管状特征及其与间质微环境的空间关系在微小病变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中的临床意义。Kidney Int. 2025 Aug;108(2):293-309. doi: 10.1016/j.kint.2025.04.026. Epub 2025 May 21. PMID: 40409668; PMCID: PMC12302419.